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

2020-12-21 03:50张新平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有效支撑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建设也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今后的建设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 张新平,法学博士,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央专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为了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在新时代,按照新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及其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1848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17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起,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2]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地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端至今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史的精确概括。作为科学的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2]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并上升成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理论课程也就自然地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最鲜明的特色。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和开放发展的特征,其基本理论在与各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形态本身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合乎实践发展要求的,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变化,必然形成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名称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在一个时期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误解,或者说产生一种不好把握的困惑,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更是产生非科学的印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各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出现过失误。把这些因素不恰当地、机械地联系起来,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被高高举起,在理论上被给予高度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相应地处于很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在高度重视的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度在高校被边缘化。这种思想上的重视和实际运行层面的边缘化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是一门学科、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一直是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并不是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但是,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长期发展并形成庞大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角度出发,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再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3]在我国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构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成为时代发展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搭建直接的学术平台[4],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5年2月,根据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调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俗称“05方案”。2005年5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一学科的设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和平台。众所周知,学科平台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置,直接目的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这一学科的设立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呢?根据2005年中央文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后来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设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2017年,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党的建设也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自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辖7个二级学科。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15年来,按照学科建设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中央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工程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以反映学科建设重要指标的教材建设为例,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编写了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5]“马工程”教材的编写,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5]

第二是在全国各高校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依托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学院1000余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为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在全国选拔了三批共37所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重点建设,全国各省也相继选拔数量不等的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点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越来越稳固的根据地。

第三是形成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队伍。单就高校来讲,这支队伍目前就有7万多人,根据中央要求,这支队伍在未来几年将达到10多万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了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有了专业归属感。同时,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党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部专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使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后备队伍不断壮大。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的制度化培训将不断提升队伍素质,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马克思主义学科刚刚设立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对雄厚的部分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点建设,硕士、博士学位点的持续增长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人才的需求扩大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8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及发展规模,在我国各类学科的发展中当属首位。参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2017年在条件成熟的8所高校正式开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018年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部分高校开始招生。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整的本、硕、博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第五是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在原有基础上,从全国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会、研究院等学科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

此外,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的创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开辟了重要园地,反映学科发展的年度报告也相继出版并逐步走向成熟。自2009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壮海教授的团队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以来,从2014年开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思林教授的团队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5年起,北京大学顾海良教授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学科发展报告既全面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历程,又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进展,对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学科建设的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要有明确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机构和平台、稳定的研究队伍,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等等,这些条件是在长久的学科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05方案”实施以来,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已经相当完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相应地建立起来了,而且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这确实是“05方案”实施15年来最主要的成就。但是,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多年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存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起来的问题。众所周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直接原因,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新设置的。其二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对应的是“05方案”中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与理论的逻辑关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历史与理论的逻辑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比较与借鉴的逻辑关系。各个二级学科的设置都充分考虑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同时各个二级学科的设置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是非常清晰的。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在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造成了一种片面的认识,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起来,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甚至以课程建设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就是学科建设,或者只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不抓学科建设。[6]27这就导致不能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体系及其双重功能,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从形式上、教学方式上花样翻新、创新不断,但学科总体科研水平不高、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相对稳定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化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设好这个学科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7],必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地进行建设。因此坚持学科的稳定性、持续性是建好这一学科的基本前提。而大学课程的设置是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变动的,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的具体目标指向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先后出台过“85方案”“98方案”“05方案”“10方案(研)”,每个方案对课程都进行过调整;如果将时间扩展至新中国成立,调整的次数更多。这种调整使课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课程的变化导致研究重点的变化。如果把学科与课程等同起来,课程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科的变化,导致学科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尽管我们也承认学科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这种发展与课程的发展是不同层面的。如果因课程的调整而调整学科方向,容易使人们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规范、边界不清晰、没有明确的研究范畴的印象,长远看,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象和学术影响力,也会造成学科研究队伍不稳定。

最后是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與分领域研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二级学科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新设置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是这一学科的重要特征。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一门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6]25。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中也有具体规定。2012年6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2.马克思主义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4.学科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5.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参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显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人们总是从具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入手开展研究,即分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契合实践、结合实践、指导实践,假如学科建设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达到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真正作用”[5]。只强调整体性,不强调分领域开展研究,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应将整体性研究与分领域研究结合起来。没有分领域研究的深入,整体性研究只能浮在面上,会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窠臼。从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的状况看,马克思主义学科中有影响的学者大多来自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真正科班出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由于学科起步晚,加之学科的综合性强、分领域研究不深入,因此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积淀不足,高水平研究者不多。学科研究低水平必然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学理性,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 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科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是既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也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提供扎实的学理基础。因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在学科建设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认识。

首先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联系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有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其提供雄厚的学理基础,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问题,而且这也是中央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战略考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区别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学科建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注重学科的规范、学科研究边界、学科研究平台、队伍建设、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为支撑,并以学科点的设立体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以课程为基础,每门课程的设置是与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的;同时,课程的设置要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其占比也应该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不可能在所有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设置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而是仅选择与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方向紧密相关的几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科与课程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学科是基础,有明确的规范和边界,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集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强了,意味着将能够形成一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功底扎实的、学术视野宏阔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了这支队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会提高水平。因此,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是联系紧密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学科是基础,以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为依托,学科的本质是学术和学理,没有学术和学理的学科,终究不是完整、完善的学科。[5]学科建设的加强不仅会有力地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且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不能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紧密而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把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学科仅仅说成是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那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它的设立有着超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更大意图。”[8]从长远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最为坚实的学科支撑,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有更大的作为和成就”[5]。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上发挥更大作用[9],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者的使命。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狭隘化、片面化,学科建设是长远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这个基础打好了,其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其次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中,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学科发展的显著标志。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着力于学科体系的建设,这是理论创新的根基。[10]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个二级学科方向是有内在联系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学科更是一个大的学科体系,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学科建设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以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分学科,特别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进行完整准确的研究和把握。[10]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同志就曾反复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要从各个领域阐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經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学科的深入研究。换言之,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建设中既要拓宽学科发展视野,又要防止包罗万象、没有边界。在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扎实的学理基础。

再次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也是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这个双重定位是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既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又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7]。要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就必须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1]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要协调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坚持学科建设是基础,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的基础上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最后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特殊规律。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其他各学科一样,也要遵循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要“加强学科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保持和提升学科自身建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5]。同时也要从自我发展走向开放发展,打破学科狭隘的观念,拓宽学科发展视野,打破学科保守的观念,重视学科交叉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与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吸收借鉴其他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进行斗争和交锋中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不能单打独斗、孤立发展,而是要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加强交流与合作、协调发展、协同创新,共同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导地位和共同建设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融和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5)[2020-06-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3] 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05-05-08)[2020-06-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15/200708/25608.html.

[4] 陈占安.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的深相结合[J].北京教育·德育,2012(7-8):8-11.

[5]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N].光明日报,2015-07-23(16).

[6]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陈占安,张雷声,钟明华,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13-20.

[8] 陈占安.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1):6-8.

[9]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3-11-08(5).

[10] 顾海良.打牢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根基[J].求是,2015(8):28-29.

(编辑:林毅)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