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2020-12-21 03:50贾耀忠赵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改革探索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贾耀忠 赵巍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被证明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热情、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应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 贾耀忠,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教授;赵巍,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讲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涵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思政课作为高校的铸魂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全面持續推动下,思政课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高校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思政课建设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环境、任务、内容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更好地使党和政府对思政课的要求落地见效,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如何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是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迫切课题。

就当前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建设中受到多方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是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已被证明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热情、切实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此,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思政课中得到普遍推行,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的作用,还应结合现实需求、使命责任不断改革创新。

一、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是思想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认识正确,才有行动的自信与高效。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对其必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

1. 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工作相关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党和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文件,要求各高校不断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在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1]之后,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和具体。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文件将“实践育人”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基本任务之一,提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2]。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3]各高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3]。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强调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4]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 年本)》,明确对各高校提出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落实学时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5]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6]由此可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一贯关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 解决当前实践教学问题的需要

不可否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效果日益显现。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和制度性的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无一套完整详尽的制度规定。党和政府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往往是笼统的、概括性的,相对来说,缺乏严格统一的具体标准和明晰要求。各高校大多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并未提出实践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规范性要求,导致实践教学往往与课程内容相脱节,存在实施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存在覆盖率低、受益面小的问题。当前受思想认识、经费、安全、时间、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三是实践育人各自为战,缺乏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实践育人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等多部门的工作,需要不同育人主体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但许多高校缺乏对实践育人协调联动的顶层设计,致使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实践育人主体是同向但不同行,尚未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四是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尽管许多高校把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并进行了各种尝试探索,但从形式来看,大多仅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个环节,采用的多是参观走访、调查采访、政策宣传等形式,容易流于形式,其实效性有待提高。尽管一些高校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由于各高校教师、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的实际情况的差异,在一个高校成功有效的经验未必适用于其他高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教学经验仍有待进一步充实。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去认真研究实践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总结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3. 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吸引力的需要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吸引力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学生不重视、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生动力不足,甚至对思政课产生轻视或抵触情绪,认为思政课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无关,与将来就业无关,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现象,即使人在课堂上,也存在“人在心不在”的问题。部分教师授课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在教学方式上习惯于“满堂灌”“照本宣科”“填鸭式” 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低效,影响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可以大致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从目标上看,二者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但也各有各的作用。理论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把思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物、实地、实景观察、走访、感受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验证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说,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思想性、科学性特点,对于刚刚接触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比较晦涩、不太容易接受与理解。而把实践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充分参与,提高思政课的参与性和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使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体验感悟思想理论的魅力,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二、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三大主题”建设与价值分析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进行界定。只有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有效地推进实践教学。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权威解释。有两种错误认识需要澄清,一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相混同;二是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其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在于以实践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一切包含实践性内容的教学活动都是实践教学,并非只有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才是实践教学。换言之,任何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7]也就是说,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改造主观世界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以体现在思政课课堂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思政课课堂之外;既可以在校内开展,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既可以体现在线上,也可以体现在线下。只要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活动,都可视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思政課实践教学主题建设要紧紧结合时代要求,结合党和国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尤其结合新时代赋予强国一代青年大学生的新的历史使命,进行精心设计和精准建设。这种结合时代要求、党的期望、历史使命的主题建设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应有的教育价值、时代价值、现实价值。

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飞速发展的时代,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8]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首要内容就是强化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各门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形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工作合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3. 加强文化教育,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加强道德教育。

在党和人民的斗争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立足当代、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05-02-07)[2020-0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0502/t20050207_80415.html.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20-0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26)[2020-02-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6_334273.html.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的通知[EB/OL].(2019-06-18)[2020-04-17].http://www.sjzkg.edu.cn/marxismnews.asp?d_ID=12748.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0-02-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7] 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7-90.

[8] 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0] 郭建民,田小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32-134.

[11] 廖青清,骆昭平.“互联网+”时代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50-52.

(编辑:牟世晶)

猜你喜欢
改革探索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
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