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2020-12-22 04:53许晓辉郭晓旭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许晓辉, 郭晓旭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任务。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要推进农村现代化,做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谋划、一并推进;要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乡村文化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着前进的方向,乡村文化可以改变农民群众的观念问题,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根本、最深厚、最长久的力量。所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重点抓住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农业基础存在薄弱环节。在我国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在思想观念、队伍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加大投入,丰富农民思想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农村社会新风尚,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 我国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不良习俗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传统习俗、礼仪文化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婚丧事宜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相互攀比、礼金厚重等现象,大摆宴席的同时还要歌舞相助,成为部分地区农民炫耀财富的手段。而且,铺张浪费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收入较高的家庭,在中低收入家庭中也是存在的。据统计,一些不富裕地区的农村家庭年收入仅1万~3万元,却有超过63.52%的人选择大操大办婚丧事宜。这种现象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给农民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并破坏了农村原本朴素的乡风。还有,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日渐盛行,生病不就医,或寻找巫医救治,求神拜佛;个别地区甚至存在办学不积极,筹建寺庙却异常踊跃的现象。调查显示,有34.38%的人经常目睹身边看风水、驱魔赶鬼、算命看相的现象。这些不良习俗现象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 部分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农村的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重视度远远不够,只注意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忽略了乡风文明建设,并没有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没有重点抓乡风文明建设,对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制定有效的规划和措施;有些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只是表面上重视,实际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工作效果不好,乡风文明建设进程缓慢。

3.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础薄弱

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有较多村镇还没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运动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据调查,贫困地区有71.15%的村镇没有设立文化活动中心,即使有些村镇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也因后续资金投入不够,经费紧张,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运转困难。

4. 农村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村的传统文化更为浓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导致部分农村地区人口锐减,对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农村的年轻一代中,家庭观念、家乡文化、故土情节、孝道传承等传统观念在逐渐淡漠,对于传统的节日风俗漠不关心,而热衷于外国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等。这些状况,也使得乡风文明建设进展缓慢。

二、 我国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建设的基础,是进行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农民生活困难、收入较低都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据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年收入1万~3万元的家庭占61.42%。农民在生活贫穷的状况下,优先选择的都是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并没有精力关注其他问题。贫困乡村的农民生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与村容村貌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观,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使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好乡风文明的前提。没有乡风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建设乡风文明就只是空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 农民思想观念还需提升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有思想、有素质、有能力的农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是前提。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并且配置较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的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另外,许多青壮年农民长期在外务工,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少,效果也不好;并且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工作机制,人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造成农村地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比较落后,成为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困难的主要原因。

3. 乡风文明建设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缺少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完善的监督保障制度。乡规民约、奖罚制度、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方面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难以形成规范性的硬约束,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难以得到持续、规范地开展。加之基层干部文化素质不高,不能胜任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这都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4. 农村民俗文化传承失去土壤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民俗文化作为各民族生活的表达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保护民俗文化的观念得到提升,但是这种局部改善影响力度很不够。近些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农村人口锐减,空心村的数量大大增多,导致传统民俗文化无人继承。与此同时,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前卫、另类等行为被许多人认同、追求。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遭遇危机。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处于传承困难、逐渐凋敝的境地。

三、 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统筹推进[2],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完善乡风文明的建设。

1. 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1) 高度重视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提升其文明观念与行为的前提保障。要想抓好当前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工作,就要将着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要把义务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是普及巩固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增加学校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改善,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3]。

(2)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思想引领,培育乡风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融入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用性。树立健康的文明生活观,破除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落后生活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加强建设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对农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做好解读与应对工作,及时回应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人文关怀及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培育“四有”农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 建立并完善乡风文明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1)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长效保障机制。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组织制度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保障,可以让农民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4],重点清晰明了,不出现政策与实际不符、实施难度大等问题,为乡风文明提供制度性保障。

(2)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队伍的组织建设,提升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及领导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人员分配要合理,管理要高效,执行要到位,同时将任务划分明确,落实到人。农村领导干部要做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大力倡导感恩奉献的价值理念,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乡风文明的践行者。例如,建立以农村党员干部为成员的“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看护、包秩序)制,有效引导老百姓爱护环境、规范投放垃圾,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积攒积分兑换礼品制度,定期开展清洁评比,制定流动红旗,完善奖惩措施,等等。乡镇政府指导并督促各村制定细致的制度,切实避免只治理不管理、边治理边反弹现象。

3.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迫切需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富饶宜居的美丽乡村,不只是简单的房屋建设,还要在生态环境、路水电气、医疗服务、社会养老等方面加强建设;要围绕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挥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不断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

4. 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先进文化进万家”工程,开展各具特色、乐观向上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农民头脑,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鼓励以农村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支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节、迎春文艺汇演、乡村文体竞赛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激情和创造活力。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四讲四爱”(“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农村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集中宣讲、入户宣讲、一对一宣讲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实例,把好的作风理念、思维习惯转化成为农民群众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觉。

(2)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乡村、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乡村、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让农民享受均等化、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3) 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如何建设,而是如何坚持落实与实施。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必须要有一支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职文化干部队伍。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活动,培养农村文化人才。要健全激励制度,对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作出一定贡献的工作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根据各个行政村的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5]。

5. 引导并鼓励农民树立新风尚,积极参与典型评选活动

(1) 发挥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新乡贤是指在当代农村长期扎根乡间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新乡贤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传播者的作用。通过组织农民积极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聚焦乡村致富带头人、公益慈善人士、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等对象评选一批当代农民先进典型;利用乡贤文化研究会、乡贤论坛、姓氏宗亲理事会及报纸、广播、电台、新媒体等平台,宣传、颂扬乡贤的先进事迹,尤其是他们创业增收、报效乡邻的好故事,来教育影响乡里。

(2) 倡导文明新风尚。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村民节俭养德,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文明理事的农村社会新风尚。成立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协助乡村两委强化监督和教育作用。鼓励农民参与村规民约的修改与完善,引导群众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大力弘扬以“孝”为首的传统文化,开展“十大孝子”“十佳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以孝立德”“忠孝传家”的农村新风尚,形成敬老爱亲的氛围。

(3)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保留乡村文化的精髓,培养农民的文化意识,重温熟人社会情感,唤醒记忆中的温暖乡村,使农民重新认识和审视乡村文化,理解乡村文化价值的时代性和重要性。保护原有建筑风貌,重现原生态田园风光,展示乡村社会的特色文化符号。如村落建设、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手工艺品等,以乡村文化产业化的方式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彰显乡村文化生命力。

四、 结 语

乡风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群众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繁荣兴盛农村地区文化,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乡村振兴在“强体”的同时,更要“铸魂”,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才能够有效地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