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境中的影视艺术与“深层集体心理”

2020-12-22 04:5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深层影视集体

刘 新 业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技与综合艺术融合的结晶,虽然它是艺术殿堂里最年轻的,但却借助科技进步,成为影响范围最大、受众数量最多、覆盖领域最广的艺术门类。影视艺术不仅在形式上综合了音乐、美术、雕塑、建筑、绘画、诗歌和舞蹈等诸多艺术门类,而且在内容上更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社会领域,集中反映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传达出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时代观念的更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体现出具有时代性的社会“深层集体心理”。

一、 “深层集体心理”的本质是社会深层心理

“深层集体心理”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自发、朴素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共识,这种社会心理的积淀包含着特定社会时期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1]。而“深层集体心理”主要源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但“集体无意识”与“深层集体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集体无意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心理倾向,反映了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是先天形成的,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体身上。而“深层集体心理”则是后天养成的,它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根植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德国社会学家、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在反映社会时所显示出的与其说是明确的教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它们是一些延伸于意识维度之下的深层集体心理[2]。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影视艺术的本质不仅表达个人个性的情感和欲望,也表达社会共性的情感和欲望。在观众的深层心理中,同样积淀着时代情绪、民族心理和社会情感等体现“深层集体心理”的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讲,探索社会语境下的影视艺术与“深层集体心理”,既要把观众当作不同的个体存在,又要把观众作为共性的群体研究。因为,虽然“集体无意识”体现在每个个体成员身上,但“深层集体心理”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而后天形成。影视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和欲望,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国家精神或民族气质,也是体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心理倾向。

影视艺术从诞生时起,就始终与特定历史时期的观众审美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并受到当时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影响,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了中外影视发展史上的影视美学思潮或者主要的艺术流派。如果追根溯源,这些影视美学思潮或者主要艺术流派也都与当时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有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流派就与当时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有着直接的关联。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贫困和失业伴随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电影艺术家们敏锐地捕捉到意大利当时的社会问题,坚定地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响亮口号。将摄影机的镜头从远离现实的摄影棚,转向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致力于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客观地展现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将二战后意大利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情绪投射到银幕上。

《擦鞋童》《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直面二战结束后百业凋零、经济困顿、高失业率等诸多社会问题。如《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源于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失业工人的谋生工具自行车被偷,为了寻找自行车,他与儿子寻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过贫民窟和瓦砾堆,看到街上的流浪汉和失业者,当他终于找到偷车人时却看到比自己还要贫苦的人,而自行车已经不见踪影。最后,他被迫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却被当场抓住。这部影片犹如战后意大利社会的一幅全景画,把民众的悲苦、贫穷的生活在银幕上揭示出来,深入挖掘战后社会现实和民众深层的精神世界,是二战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出那一历史时期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民众的“深层集体心理”,引起民众的心理共鸣。

因此,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不仅在电影的创作技巧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上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深层集体心理”;不仅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且描绘出二战后意大利社会的全景画,成为世界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美学流派。

即使在21世纪,视效电影和娱乐性商业影片占据着影视艺术的大半江山,但沿袭纪实性电影美学思潮的影视作品仍不乏其数。关注贫困儿童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关注孩子教育问题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关注人口拐卖的中国电影《亲爱的》《盲山》,关注难民问题的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等,这些从平民化视角关注个体命运与人生处境的纪实性电影,在目前的影视市场中仍然占得一席之地。

二、 影视艺术是折射时代变迁的多棱镜

“深层集体心理”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深层集体心理”总是跟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焦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广大民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变化。从这种意义来讲,观众对影视艺术所呈现内容的关注往往是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敏感或焦点话题。因此,影视艺术所反映的并不是社会心理中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状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深层集体心理”具象化呈现。

时代的变迁会直接导致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影视艺术作为时代变迁的多棱镜,在故事情节冲突、人物形象塑造、场景设计搭建等方面总是要折射出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展现人们社会生活的斑斓场景,契合特定时代广大民众的“深层集体心理”变化。很多具有强大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优秀影视作品,都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被社会和时代所裹挟的社会心理。因此,如果影视艺术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心理的主流,那么就会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被观众接受和推崇。但如果影视艺术呈现的内容与社会审美心理主流背道而驰,与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相违背,则会被观众所贬斥,甚至让观众产生厌恶和抵触心理。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代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国家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民渴求驱逐日本侵略者,追求国家的独立自由、和平安定成为那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抗日救亡的爱国情怀自然地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电影的母题,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八百壮士》《塞上风云》《胜利进行曲》《中华儿女》等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民众伟大的抗战精神,《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三毛流浪记》等优秀影片,则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感。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在这段特殊的社会动荡历史时期,一个普通家庭所经历的风雨悲苦。抗战全面爆发后,主人公张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上海,妻子素芬带着婆婆和儿子历尽艰辛和磨难,挣扎在生死边缘。当见到已经堕落的丈夫,万念俱灰的素芬投入滚滚的黄浦江。影片从沦陷区平民百姓的悲惨境遇,到大后方官僚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浓缩了从抗战到胜利,从城市到农村,从平民到官僚的社会生活,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折射出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社会心理。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代脉搏同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得《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出一幅时代画卷,堪称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之作。

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现实主义电影,由于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典型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时代气息、逼真的生活场景,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与当时整个社会情绪和群众心理相吻合,与这一历史时期昂扬向上的抗日救亡“深层集体心理”同形同构。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折射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绪与群众“深层集体心理”的一致性,无论是描写现实生活,还是表现抗战题材的电影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黄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三、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凸显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

影视艺术相比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象化的表意符号具有世界通用性。影视艺术借助银幕(荧幕)的具象化呈现,更容易形象直观地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更容易被世界观众所理解并接受。因此影视艺术的民族性,首要因素就在于是否真实再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彰显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精髓,将一个民族最核心的“深层集体心理”呈现出来。

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为主,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精神,两者构成了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环境,同时形成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由此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反映本民族的生活与民族心理,体现民族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中的民族文化心理变化,因为影视艺术更适于表现具有共性的社会现实生活,也更适于表现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影视艺术的民族性所表达的不仅是民族的情感和愿望,而且更多呈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传达出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深层集体心理”。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历史时代背景就是基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9世纪。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台湾中部山区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进行疯狂地掠夺,并与聚居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原住民发生激烈对抗,这种矛盾冲突最终导致“雾社事件”的爆发。原住民原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部落文化,但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日本的武力侵略和殖民统治,原住民维护自己的精神信仰,保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成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原住民的深层社会心理。“雾社事件”就是以莫那鲁道所代表的台湾原住民,为保护自己族群的生存和文化传承,与日本殖民统治进行的一次激烈抗争,是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一次起义,是不甘心受奴役、受压迫的人们的一次英勇无畏的反抗。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台湾原住民的深层思想倾向和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内在张力,电影反映的也是当时部落族人的普遍社会心态,即他们的社会“深层集体心理”。影片中莫那鲁道说:“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到野蛮的骄傲。”这句话代表的不是他个人的心理,而是整个赛德克族的深层集体心理。

因此影视艺术在表现民族特色时,既要表现浓郁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生活,更要注重对根植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进行深刻反思,自觉地把握和呈现独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相比较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形式,影视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精神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展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地域特征,还是传递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影视艺术都能够通过符号的镜像化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无论是表现赛德克族居住环境的台湾原生态森林、原住民狩猎、舞蹈,还是表现其民族生存意识、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都通过影视艺术独特的镜头视角展现到观众眼前,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四、 影视艺术契合“深层集体心理”体现社会时代感

从影视观众学的角度讲,影视艺术的接受文本具有相对的意识形态性,影视观众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敏感问题或热点议题。“时代的变迁和电影观众群体的变化十分紧密。如同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时代也有什么样的电影观众。时代对电影观众有相当的制约作用。”[3]观众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对社会和时代的敏感问题或热点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改变,从而导致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嬗变。

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果影视艺术能够突出表现这一时期审美心理的主流,与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相契合,就会被观众所认可和接受。无论是从世界电影史还是中国电影史的发展来看,中外这种影视艺术与“深层集体心理”的契合论断都能得到印证。中外影视发展史上的一些主要美学思潮或者艺术流派,如果追根溯源,也大多与当时社会的“深层集体心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无论是从世界电影史上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到70年代末达到高潮的新德国电影运动,还是从中国电影史上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辉煌发展的黄金“十七年”到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现实和历史文化反思的新时期电影高潮,都把摄影机的镜头对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当时民众的“深层集体心理”,从而达到影视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个小高峰。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中国影视开始摆脱故步自封的局面,开始一场浩浩荡荡的“形式突围”,很多视效影视作品出现在屏幕上[4]。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影视的制作方式和美学观念,但体现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仍然不乏其数。这些具有时代烙印的影视作品,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塑造鲜活的主人公形象,激励人们的家国情怀,传递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折射出历史时期社会情绪与“深层集体心理”的一致性。因此,无论是描写现实生活还是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流影视作品,现实性与时代感始终是影视艺术鲜明的标志和特征,体现出时代的“深层集体心理”。

2017年,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创造了收视神话。观众所表现出的收视热情,对剧中事件、人物的热议行为,吻合了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反腐形势的政治期待。观众衡量和欣赏一部影视作品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是否符合他们的“期待视界”,能够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观众心目中的“期待视界”,既有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痕迹,也有审美心理、伦理情感的个人情绪,很大程度上有着社会“深层集体心理”的影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基于中国反腐败斗争的现状和实践,反映了人们反腐败的心理预期和社会心愿,通过影视作品的虚拟情境得到替代性宣泄。因此,《人民的名义》这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反腐题材影视作品,在引燃社会反腐话题的同时,也传播了正能量,折射出中国在新时期将反腐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年播出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便以改革开放作为电视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将宏大的时代命运与个体命运相关联,展现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各个经济领域,在时代改革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真实地再现了青年人在时代浪潮下的奋斗历程,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将平凡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刻画出了史诗的气质,激起无数同时代人的心理共鸣[5]。改革开放在中国的时代变革中具有重大的历史转折意义,很多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将改革开放作为表现主题,如《温州一家人》《漂亮的事》《鸡毛飞上天》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品,电视剧《大江大河》则是这些优秀影视作品的代表。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同时也掀起了新旧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碰撞中走过了40年的风雨历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心理都随之发生变化。社会转型发展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流动,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矛盾的转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处于社会发展潮流中的广大民众,使他们潜移默化间形成现在普遍的社会心理[6]。电视剧《大江大河》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小人物为叙事主体,从坚定执著的宋氏姐弟,到有着顽强意志的小雷家村书记,再到具有开拓精神的国企领路人水书记,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时代变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这些改革开放中的小人物将宏大的时代母题镜像地展现在荧幕上,演绎着人们的思想心理转变,书写着理想与现实的平行和交汇,触动了同时代人的悲欢离合,诠释了时代情怀下的“深层集体心理”。

五、 结 语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综合了戏剧、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多种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由于能够洞察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深层心理,影视艺术也成为记录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立在现代高科技基础上的影视艺术,不仅能够为人们逼真地展现出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更能够让观众从银(荧)幕上观察到社会生活的状态和时代风云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代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深层集体心理”,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像记录者。

猜你喜欢
深层影视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研究
深层搅拌桩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影视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