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的护理干预在患儿急诊急救中的应用

2020-12-22 08:11董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体征分级我院

董琳

随着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我院信息系统不断健全完善,儿科急诊科由于人流量大,患病危、急、重等特点,医患矛盾日趋突出[1-2]。急诊分级分诊是患儿急救的首要环节,如何改善传统急诊分诊应用系统不足,加强急诊信息化系统构建,完善数据挖掘、统计与分析、共享功能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3]。因此,我院结合科室患者特征和急救特点,采取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的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预检分诊过程数据采集及利用,以期短时间实现智能化分诊分流管理准确性、合格性与规范性,将其高效运用于患儿急诊急救中,现报道如下。此应用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6~16岁;我院儿科急诊接收患儿且经抢救后生命体征稳定[4-5];无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儿配合治疗护理;患儿与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不符合急诊就诊标准,如开检查单等;中途转院或因其他原因退出调查;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无法完全录入患儿信息。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儿科急诊急救患儿48例设为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8~14岁。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儿科急诊急救患儿48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7~15岁。患儿均由相同32名高年资护理人员(急诊科经验≥6年)组织预检分诊,护理人员基本信息:男1名,女31名;年龄:27~41岁,平均(36.98±2.31)岁;文化程度:中专3名,大专24名,本科及以上5名。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分诊模式护理,参照2013年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直属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指引 (实行)》并结合我院急诊科经验改良急诊分级分诊标准[6-7],将患儿分为Ⅰ~Ⅴ级,Ⅰ级:濒危患儿,即病情危重随时威胁生命健康,需马上送至复苏室/抢救室 (红区);Ⅱ级:危重患儿,即病情有进展为致残或生命危险,需马上送入抢救室 (红区) ;Ⅲ级~Ⅳ级:急症或亚急诊患儿,即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必须30 min内优先送至诊室/治疗室 (黄区);Ⅴ级:非急诊患儿,即轻症,需3 h内在一般诊室有序就诊(绿区)。分诊护士对患儿全部资料进行“一看、二问、三查”综合分析后,根据以上标准判别患儿病情、明确专科、划分不同抢救区域,确定紧急救治基本步骤。观察组给予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模块及运行 主要有6个模块,(1)患儿基本资料录入模块。读卡器读卡,读取基本信息:挂号时间、姓名、性别、年龄、急诊就诊编号、家庭住址、去向、分诊时间、就诊状态等。(2)生命体征自动导入模块。连接分诊仪和分诊系统,点击系统屏幕“同步”按钮,自动同步脉搏、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3)主诉录入模块。依次包括系统分类(胃肠道系统、呼吸系统、外伤、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系统、耳鼻喉系统、心血管系统、意外事故、一般以及其他)[8-9]、症状描述(各系统分别包括5~10个条目症状)、严重程度描述(采取轻、中、重度等词汇或短语描述,字体颜色按照绿色、黄色、红色代表严重程度由轻到重)三板块。(4)评估模块。主要内容[10-13]。疼痛评估量表、GCS评估量表、CRAMS评估量表、PEWS评估量表等并随系统不断更新。(5)智能分级模块。依照以上4项模块(患儿年龄、病情、主诉症状、各类评分量表得分)结果综合分析,智能得出分级与分区去向。(6)质控报表模块。以《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为标准制定质控内容,计算机自动生成各时段、各级别急诊患儿数量、等候时间、年龄分布、护士分诊时间等各项报表,自动生成柱状图、饼状图等。分诊护士完成上述分诊录入操作后,根据提示分级结果,分配患者急诊诊室、抢救室、门诊、留观室等就诊流向,一定时间后,若出现症状改变需重新评估,则点击“再评估”功能选项,其中Ⅰ级患儿立刻处理,Ⅱ级患儿再评估时间为5~15 min,Ⅲ级患儿再评估时间为15~30 min,Ⅳ级患儿再评估时间为30~60 min,Ⅴ级患儿再评估时间1~2 h。

1.2.2 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护理干预应用 1名分诊护士获取权限,使用读卡器读取接诊患儿就诊卡等采集基本信息,使用电子智能化分诊仪采集生命体征,点击“同步”按钮,同步查看生命体征、诊间动态评估记录,询问主诉并录入患儿主诉、病情严重程度,勾选系统提供的相应评分选项,待系统智能分诊分区,护理人员确认患者分配流向,必要时纠正信息录入漏项、错误等识别功能,具体流程见图1。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分析两组患儿急诊分诊准确情况及分诊时间。

图1 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干预应用操作流程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观察组分诊准确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分诊时间段与对照组(P<0.05),分诊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分诊准确及处置时间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技术与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医院飞速构建信息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S)、“云计算”大数据不断应用于满足医院实际需求并逐步覆盖[14-15]。由于国内外均将“急诊科拥挤问题”“急诊分诊”作为急诊医学面临的首大问题之一[16],我国急诊数据统计也显示[17],儿科急诊科超过20%患儿分诊准确,因此借助智能化、现代化信息系统干预并改善急诊分诊成为首要需求环节。

本研究基于我国急诊分诊预检大环境标准,结合我院儿科急诊特点,设计开发智能急诊分诊信息技术软件,旨在快速、重点、针对性收集、分析、判断资料信息,并按照病情轻、重、缓、急程度安排就诊等级,将其应用于患儿急诊急救中可在2~5 min内迅速实现评估、判定、分诊、详细记录整个过程,结果显示,观察组急诊分诊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的护理干预优化分诊流程,有效解决传统分诊导致的误诊、漏诊等问题,帮助医护人员缓解压力,提升分诊准确率,同时明显缩短急诊处置时长。分析可能原因为:该智能化分诊系统建立于急诊标准基础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各项分级评估指标,依据患儿生命体征、主诉症状、量化评估辅助分级结果,优化急诊分诊流程,在经过上述程序后自动以报表形式呈现患者分诊时间、去向、生命体征等信息,便于医护人员管理规范分诊文书,如点击“导出”“更新”等标识即可完成修改与操作,避免漏记、漏统计、纰漏等问题,弥补交接班复杂等缺点,此外,对于需尽快实施抢救的危、急、重症患儿不仅缩短等待时间,提升工作效率,还便于动态分诊,开展二次评估,也可手动再次修改分级,大大减轻预检分诊医护人员工作量,缩短患儿处置时长[18]。

综上所述,将基于智能化急诊分诊系统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患儿急诊急救,可明显提升分诊工作效率,快速精准识别病情,提升分诊准确率,缩短处置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体征分级我院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