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12-22 13:30丁玉芳寇红
贵州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出血性缺血性资料

丁玉芳 寇红

(安康市中心医院,(1.院前急救科;(2.检验科,陕西 安康 725000)

临床上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生机制、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其治疗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急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院前急救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院前急救运用于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遵照回顾性分析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纳入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6例,按脑卒中类型分为A组(出血性脑卒中)和B组(缺血性脑卒中)各53例。A组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3.49±1.47)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45~77岁,平均(63.88±1.36)岁。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规范共识2018》[1]中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时间不超出6 h;患者基础信息齐全,中途未退出实验。已剔除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检查结果显示肝肾疾病、器官功能异常、颅脑外伤、感染性疾病或者低血糖;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院前急救。收集并整理所有实验对象的齐全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院前急救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响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

2 结 果

2.1基线资料的比较 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发病至入院时长、抢救结果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在活动中发病、呕吐、头痛、抽搐上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

2.2相关因素分析 Logistic分析显示,活动中发病、呕吐、头痛及抽搐是影响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

3 讨 论

临床关于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可能是因为患者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存在栓子,脱落后造成动脉栓塞,另外还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或者其他疾病因素等息息相关,已成为危害人们机体健康及日常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2-3]。急性脑卒中包含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临床多利用发病原因、起病缓急、临床症状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由于抢救脑组织的时间窗较短,使院前急救在疾病抢救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发病至入院时长、抢救结果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在活动中发病、呕吐、头痛、抽搐上与B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是影响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的相关因素,提示院前急救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病情,不同类型患者在活动中发病、呕吐、头痛、抽搐存在较大差异。研究[4-8]显示,活动时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加上其情绪、体力等因素影响,可导致血压升高,加快血流速度,甚至促进其内壁变薄弱,进而使小动脉出现破裂,最终造成脑出血现象。而呕吐、头痛主要是因为脑出血牵连患者皮层受累,甚至增加占位效应;但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发生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内囊区,并不会牵连皮层受损,即使患者出现大面积梗死现象也不会引发占位效应。最后抽搐是因为脑出血后,脑组织局部产生血肿,增加脑水肿发生率,极易造成脑组织循环障碍,增加缺氧、生化环境变化等现象产生的几率,使神经元出现高频放电现象,甚至可能引发癫痫,或者是因为患者脑部存在弥漫性损伤,增加去皮层强直、去大脑强直损伤等,但此现象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较为少见。因此临床可通过上述相关因素,对院前急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鉴别,为预后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出血性缺血性资料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