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见面部皮肤肿瘤及鉴别诊断

2020-12-23 02:13陈柳青刘美娜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鳞屑角化皮脂腺

陈柳青 刘美娜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皮肤肿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皮肤肿瘤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1]。 皮肤肿瘤类型较多,临床表现有些类似,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概率较高,严重威胁病人的身体健康[2]。 皮肤无创影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皮肤镜在皮肤科的广泛应用,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无创、实时地检测,既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及负担。

1 老年常见面部良性肿瘤

老年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有脂溢性角化(seborrheic keratosis,SK)、皮脂腺增生(sebaceous hyperplasia,SH)、软纤维瘤等。

1.1 SK SK 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与家族遗传和长期日晒关系密切[3],与血脂代谢存在一定关联[4]。 年龄>70 岁、吸烟、受教育年限(0 ~6 年)、CHD及缺乏锻炼是老年SK 的独立危险因素[5]。

临床特点:好发生于曝光部位, 如面部、手背等处,境界清楚,无自觉症状,早期为褐色斑疹,圆形或不规则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 皮疹多隐匿发生, 缓慢扩大,增多。 随着病情发展,皮疹渐隆起,表面粗糙。或表面有角化的刺状突起,质地硬韧,与寻常疣类似。

SK 易误诊为色素痣或恶性黑素瘤。 皮肤镜对SK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见裂隙和脊、带白色晕的发夹状血管、粉刺样开口和粟粒样囊肿。

组织病理表现分为6 型。 (1)棘层肥厚型:最常见,棘层肥厚明显,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较轻,角栓形成和假角质囊肿,以基底样细胞增生为主,黑素增多;(2)角化过度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明显,棘层肥厚较轻,一般少见假角囊肿,表皮中棘细胞占大多数,黑素不多;(3)网状型:亦称腺样型,基底样细胞呈双层排列,组成分支状和相互交织的网索,黑素明显;(4)菌落型:亦称克隆型,基底样细胞聚集成巢状,形成表皮内上皮瘤,与周围细胞有明显的界限,黑素不多;(5)刺激型:除其他典型病变外,可见较多鳞状漩涡,甚至外毛根鞘化,偶见棘突松解;(6)色素型:即黑棘皮瘤,皮损内含大量色素,黑素细胞大而多。 各型之间并无截然分界,很多病例兼有两型的特征,真皮浅层可以看到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病理分型无关[6]。

1.2 SH SH 又称为老年性皮脂腺增生。 一般50 岁以上男性更多见,是一种皮脂腺的良性增生。 病因尚不清楚,与衰老、紫外线辐射、免疫抑制或药物有关。SH 可能是单个或多个,最常见的位置是前额、脸颊和鼻部,较少见于口腔黏膜、颈部、躯干和生殖器[7]。 表现为淡黄色小结节。 典型皮疹中央有一个小脐凹, 周围呈分叶状。 临床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皮脂腺痣:皮损中无大的导管,无脐窝,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 多出生时即有;(2)鼻赘:鼻部可见大的皮脂腺和导管,但无分叶状结构。 其他需要鉴别的还有皮脂腺腺瘤、皮脂腺癌、黄色瘤等,病理检查可确诊。

其组织病理表现为在中央可见一大导管,周围有成熟皮脂腺小叶。

皮肤镜下SH 具有特征性的淡黄色背景,可见边界清楚淡黄色分叶状结构。

1.3 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亦名皮赘、软瘊或有茎纤维瘤,多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颈项、腋窝、躯干及女性外阴。 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有家族倾向。 可分为3 型:小丘疹型、丝状型及单发有蒂型。

组织病理: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角化过度,棘层规则肥厚,可见角质囊肿。 真皮内疏松结缔组织,伴扩张的毛细血管或充血。 单发有蒂型示表皮变薄。 中央有成熟的脂肪细胞,故又称脂肪纤维瘤[8]。

2 老年常见面部恶性肿瘤

我国恶性皮肤肿瘤中较常见的主要有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AK)、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鲍温病(Bowen′s disease,BD)、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等。

2.1 AK AK 又称光线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可能与紫外线有关[9],往往发生于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常见于60 岁以上病人,是一种常见表皮内肿瘤。研究表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0],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大于80 岁人群中,患病率为14.56%。

AK 早期皮损以干燥斑片为主,呈淡红色、肤色或灰褐色,直径大小不等,表面附有少许鳞屑,可有轻度瘙痒;逐渐扩大,可形成丘疹,黏着鳞屑,个别表面形成皮角,亦有呈菜花样表现,有些皮损可见萎缩、毛细血管扩张。 剥去鳞屑易出血。

组织病理: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可增厚或变薄,或同时存在,表皮下方及基底层细胞增生紊乱,有异型性,真皮浅层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弹力纤维嗜碱变性。 本病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低,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11]。

皮肤镜表现可见网格状结构,有鳞屑,血管呈线状波浪,毛囊有开口。 以上标准有两条符合时即可确诊[12]。

2.2 BCC BCC 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1.7 倍[13]。 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BCC 在女性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5 岁,男性为67 岁[14]。 危险因素包括有黑色素瘤家族史、金发或红发、年轻时易被晒伤,以及终生严重晒伤的次数[15]。 因与紫外线的长期照射有密切关系,故多发生在暴露部位。 85%的BCC 发生在头部和颈部,近25%~30%的病灶发生在鼻部[16]。 临床类型有溃疡结节型、色素型、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浅表型和其他罕见类型,如瘢痕性BCC。

组织病理未分化型有色素型、浅表型、硬化型,分化型又分为角化型、囊性和腺样等。 此瘤的特点为不对称,可与表皮相连,瘤细胞在瘤团块周边排列成栅栏状,中央无一定排列方式。 细胞核大,呈卵圆形或长形,胞质较少,细胞之间无细胞间桥,其胞核与表皮基底细胞类似,形态非常一致,核有丝分裂象极少见[17]。BCC 需与低分化SCC、毛发上皮瘤、恶性黑色素瘤、AK、SK、BD 等多种疾病相鉴别。

皮肤镜:一项阴性标准:不含色素网。 六项阳性特点:大的蓝灰色卵圆形巢;多发的蓝灰色小球;枫叶样区域;轮辐状区域;溃疡;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 满足阴性标准和至少1 项阳性特点诊断为BCC。

2.3 BD BD 亦称原位SCC,是一种皮肤原位癌,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的表皮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砷剂、紫外线、病毒、外伤、其他脏器恶性肿瘤、遗传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18]。 本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常见于躯干、四肢、面部及生殖器。 早期为淡红或暗红色斑疹、丘疹,表面覆有少许鳞屑、结痂;皮疹逐渐扩展,形成大小不一、境界清楚、外形不规则的斑块,上覆黄色、灰色的鳞屑或结痂,黏着紧密,不易剥离。 强行剥离后,基底潮红,呈肉芽状或颗粒状。 表面扁平或结节状,或呈不规则高起,底部稍有浸润。

组织病理通常表现为表皮细胞极性紊乱,细胞异型明显,细胞形态、大小各异,散在角化不良细胞,核大深染,可形成瘤巨细胞,核仁常较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位于表皮内,几乎累及全层,真表皮界限清楚。 应与银屑病、BCC、SK、Paget 病、鲍恩样丘疹、浅表播散型黑色素瘤、AK 等多种疾病相鉴别。

皮肤镜下特点:粉红-白色无结构区域,发夹状,肾小球状和点状血管,上覆白色鳞屑区域,肾小球血管的空间可以视作粉红-白色网状结构。

2.4 SCC SCC 是第二常见的皮肤癌;大约占非黑素皮肤肿瘤的20%,发病率低于BCC,比例为1 ∶4。 与BCC 相比,皮肤SCC 发病与累积的或职业性的日晒更相关。 平均发病年龄为60 岁。 SCC 好发于头颈部,一项1219 例澳大利亚SCC 头颈部分布的研究显示[19],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鼻部脸颊(20%)、上颌部(19.8%)和耳朵(18.2%)。 SCC 常继发于如慢性溃疡、皮肤盘状红斑狼疮、AK、瘢痕等基础之上,很少发生于正常皮肤。 典型的表现是难以愈合的、呈渐进性扩大的红斑,斑块或溃疡,边缘通常外翻,表面可出现菜花状增生,或中央破溃形成溃疡,基底部有浸润,容易误诊[20]。 有疼痛感,生长迅速,有接触出血的病变转移风险更高。

组织病理表现:与表皮相连的癌组织向下生长,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束条状,癌细胞由正常和非典型鳞状细胞组成,可见细胞间桥,癌细胞分化不一。 通常应与角化棘皮瘤鉴别。 后者生长迅速,有自愈性。 但偶然也有临床很像角化棘皮瘤,而实际上进展为鳞癌,故病理检查十分重要。

皮肤镜:常见特征有靶样毛囊开口和白色无结构区。 此外,也常可见到位于皮损中央的黄白色角化斑块,点状、肾小球样和不规则线状等多种形态的血管和玫瑰花瓣征等。

3 小结

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皮肤出现退行性变、免疫力明显降低,再加上紫外线照射的累计时间长,出现皮肤肿瘤的概率增高,且好发于头面部。 组织病理是皮肤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但随着皮肤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在皮肤科的普及,对早期诊断及改善皮肤肿瘤病人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鳞屑角化皮脂腺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睑板腺囊肿常发作 须警惕皮脂腺癌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长了粉瘤一定要手术切除吗?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油性头发少梳多按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