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羊肚菌高产栽培作业流程

2020-12-23 08:30贺新生王一璞李小勇王亚洲朱晓琴谢敬宜
食药用菌 2020年6期
关键词:羊肚菌种薄膜

贺新生 王 珏 王一璞 李小勇 王亚洲 朱晓琴 周 莉 赵 苗 张 能 谢敬宜

中国西南地区羊肚菌高产栽培作业流程

贺新生1王 珏2王一璞2李小勇1王亚洲1朱晓琴1周 莉1赵 苗1张 能1谢敬宜1

(1. 西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 绵阳佐伊精耕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39)

结合实践经验,详细叙述我国西南地区羊肚菌栽培的详细操作流程。包括:菌种和营养料袋的准备、栽培场地的选择与处理、场地和土壤的预处理、出菇棚搭建、播种、菌丝体生长阶段的管理、出菇阶段的管理、采收与加工等,列出每一步操作的数量参数、时间参数。

羊肚菌;大田栽培;菌种用量;季节;出菇管理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美味食药用菌,我国已经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经过国内大量研究者、推广者、栽培者近10年的努力,2018/2019、2019/2020年度,栽培面积达到了13万~15万亩(1亩≈667 m2),其中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占80%以上,湖北、湖南、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广东等省市区有少量栽培。

近几年,羊肚菌栽培有出现鲜菇亩产超过1吨,以及面积500~1 000亩的基地平均亩产量超过250 kg的高产实例。但从总体上看,大田栽培产量仍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常出现大面积低产或不出菇,甚至有数万亩面积大田产量低于25 kg/亩的情况,单个生产者100~2 000亩绝收的情况时有所闻。

因此,羊肚菌从业者必须小心谨慎,结合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掌握程度、管理能力、劳动力数量等,适度小面积种植。建议单个生产者种植规模控制在50亩以内,以避免不必要、不可控、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本文结合我国西南地区多年的栽培实践经验,将羊肚菌规模化生产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益的关键技术概括总结如下。

1 菌种和营养料袋

1.1 菌种

栽培者必须在播种前60天以上向羊肚菌菌种生产企业预定栽培种,确定播种面积、用种数量、用种时间。安排暂时存放菌种的地点,存种用房要求通风、干燥、透气,无阳光直晒。

羊肚菌栽培种培养料以麦粒为主,不添加土壤、沙石、树叶、腐殖土、袋栽食用菌废料、草粉等。菌种袋必须采用层架式灭菌,不得采用堆码式灭菌。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后,冷却、接种、培养,在长满菌袋后的1~7天内播种。不可使用老化的菌种。栽培种每亩用量为250~350 kg(湿料)。采用低温运输方式在夜间运送菌种。菌种暂时存放点提前用石灰消毒,菌种散放于室内,不可堆码。

1.2 营养料袋

羊肚菌营养料袋配方以麦粒为主,不添加土壤、沙石、树叶、腐殖土、袋栽食用菌废料、草粉等,每袋装湿料0.3~0.35 kg。营养料袋单层排放入蛇皮袋或尼龙网袋等灭菌袋中,每个大灭菌袋装入60个左右,不得超过100个。灭菌袋必须采用层架式灭菌,不得采用堆码式灭菌。经过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冷却后,立即运送到大田使用。每亩用量为2 400~3 000袋。

2 栽培场地选择

栽培地宜选择排灌方便的水稻田,或旱地、果园、林地。要求地势平坦,坡度不超过5°。土壤宜为沙土、壤土,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低于5%,无重金属污染。田块为黏土或死黄泥的不可用。田块前期作物可为水稻、蔬菜、西瓜、中药材,不曾施用除草剂等农药。

栽培羊肚菌的地块要求背风向阳,不在风口。要靠近水源,栽培期每亩用水量为50~100吨甚至更多。水源以无污染的河水、溪水、水库水、井水等自然水为好;居民点附近的池塘水、投料养鱼的堰塘水、城镇附近的河水、上游有禽畜养殖场的溪水等因受污染,不宜使用,不使用自来水。远离水源可能发生枯竭的场地,可在栽培场地近处开挖足够数量和容量的新水池,用厚塑料膜铺垫防渗水、漏水,播种前将远处的清洁水源抽入水池中备用。

栽培场地须交通方便,道路最好硬化,农用车、三轮车能够自由通行,运输距离短。场地须远离禽畜养殖场、居民点、矿山和垃圾堆放场。

3 场地和土壤的预处理

3.1 开排水沟

选好地块后,在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50~60 cm,沟宽30~40 cm。若为梯田,靠山的一边必须开更深的排水沟,能够排除田块内1/3宽度的多余的水。

3.2 翻耕覆膜

前季作物收获后,尽快清理作物残留物、杂草,翻耕、曝晒,翻耕土层深度为18~20 cm,处理时间为2~3周。

覆膜的作用是灭虫、抑草、杀杂菌,防止因过量雨水进入土层引起土壤的含水量过高,无法下种。雨季来临前3~4周,土面按100~150 kg/亩用量撒布新鲜石灰后,立即盖上薄膜,用土块压实,防止薄膜被风吹起。覆膜处理至少2周以上,土层温度达到40 ℃以上,才能够灭虫杀菌。如此处理可保证在一个地块里能够连续种植多年,并能获得高产、稳产。

4 栽培设施搭建

大田栽培羊肚菌是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开放式栽培。须搭建一定形式的栽培设施,以保证羊肚菌生长所需的光、温、水、肥、气条件,并防止风、霜、雨、雪、冻等灾害性气候条件和某些动物、植物、原生动物等的危害。我国西南地区出菇大棚利用钢架、竹架和木架等形式,可以是矮棚、拱棚和平棚。北方地区、高原地区需建设保温大棚,绝对不可进行露地栽培或与作物露地套种栽培。

4.1 钢架大棚的建设

选用热镀锌管搭建,不建议使用冷镀锌管。镀锌管直径25 mm。大棚走向依地势而定,宽6~8 m,长20~30 m,顶高2.5~2.8 m,钢管间距1.0~1.2 m(图1)。2个大棚的间距为60~80 cm,棚间开一条排水沟,沟宽30~40 cm,沟深50~80 cm,便于排水。

钢架上先盖密度为5~6针(不宜使用3~4针)的遮阳网,在钢架基部用泥土压住遮阳网的边缘。遮阳网上面盖塑料薄膜。春季温度升高时,在距地面1 m高处水平方向切开薄膜,再在离地面1.5 m高处水平方向压一根压条,向上揭开作为通气窗;或在离地面1.5 m高处水平方向切开薄膜,再在离地面1.0 m高处水平方向压一根压条,向下揭开薄膜,以便散热降温。

菌丝体生长阶段,大棚两端先用薄膜封严。出菇阶段揭开两端的薄膜,再用1~1.5 m高的塑料膜围裙围住,加强通风降温。

大棚长方向开厢。厢面宽80~90 cm,走道宽30~40 cm,边沟宽20~30 cm,深20~30 cm,易积水的田块沟宜加深。

图1 钢架大棚

土壤旋耕以后,平整土面,满田撒种后开沟,用沟内的土壤覆盖厢面。摆放营养料袋后补水、盖膜,进行养菌和出菇管理。

4.2 竹架拱棚的建设

用竹子搭建拱棚,棚宽不超过6 m,高度2~2.2 m,结构与钢架大棚相同。在多雪和有大风的区域,大棚内部的每一根拱架的两侧要架一根支撑柱,或在棚的最高处架一根支撑柱,予以加固(图2)。

4.3 平棚的建设

平棚可用钢管、竹竿、树干等搭建(图3)。架材长2.5~2.7 m,钢管直径25~35 mm,竹竿直径10~15 cm,树干直径10~20 cm。棚高2.0~2.2 m,用打孔机在土中打孔,把架材埋入地下50 cm。架材的间距为2~2.5 m,于田间正方形均匀分布。架材顶端打十字孔,用塑钢缆绳连接成方格网,在网上盖密度为5~6针的遮阳网,遮阳网顶部用塑钢缆绳网压住。用塑料锁扣将遮阳网与内外的塑钢揽绳绑紧。

多雪的区域搭好棚架后,顶部可不盖遮阳网。开厢播种、摆放营养料袋后,厢面覆盖薄膜,把遮阳网盖在薄膜外层,保温、防雪、防雨、防霜冻。春天,到出菇期间,再把遮阳网盖在架子顶部。

单个平棚的面积不超过5亩,面积过大操作不便,一旦被大风吹垮修复困难,损失惨重。

4.4 矮棚的搭建

高原地区往往从10月开始积雪,到第二年春天出菇时才融雪。一般建议采用矮棚(图4),而非平棚、拱棚。

在积雪、冻土前就开始播种,摆放营养料袋、补足土壤水分、覆盖薄膜,再搭建棚架。架材可用钢筋、竹竿、树干等,长度为1.0~1.2 m,钢筋直径5~8 mm,竹竿直径1.5~3 cm,树干直径4~6 cm。棚高0.6~1.0 m,用打孔机在土中打孔,把架材埋入地下20 cm。架材的间距为1~2.5 m,每畦搭一个矮棚。积雪厚的地区架材要加粗1~2倍,密度增加1倍。架材顶端用竹竿横向连接,用细绳或钢丝绑牢,呈“门”字形。门字形的两侧长方向用塑钢缆绳或竹竿再连接成方格网,在网上盖5~6针的遮阳网,遮阳网顶部用塑钢揽绳网压住后再覆盖厚的薄膜。

5 播 种

5.1 播种季节

西南地区10月20日~11月25日为播种期。海拔1 000 m以上的地区在11月5日前播种,800~1 000 m的地区在11月1~10日播种,600~800 m的地区在11月5~15日播种,600 m以下地区在11月15~25日播种。东部地区建议不要等到12月才播种。

5.2 场地准备

(1)土壤水分。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土条不黏手,可以播种。土条黏手、土面或沟内有明水的田块,土壤含水量超过22%,不能下种。

(2)耙土。揭开薄膜,用旋耕机将土壤耙细1~2次,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5 cm,细土层深度达到12~15 cm,土面平整。

(3)开厢起沟。厢面宽度80~90 cm,最宽不超过100 cm。四周齐平,厢面平整或略凹3~5 cm。2个厢面间开沟,沟宽35~45 cm、深20~25 cm。边厢外侧开一条沟,沟宽20~35 cm、深20~25 cm。沟内平整,稍有坡度,可以排除多余明水。先开沟后播种,也可播种后开沟,用沟内挖起的土壤覆盖菌种。

5.3 播种技术要点

(1)栽培种用量及处理。要取得高产,宜加大用种量,麦粒栽培种的湿料每亩用量为250~300 kg,不得低于225 kg。

播种前,用0.1%~0.2%三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对栽培种菌种袋表面、工具、塑料盆等喷洒消毒,接种人员双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用刀片划破消毒后的菌种袋,把菌种放在消毒后的大塑料盆中或消毒后的薄膜上。用手或机械搓散,使菌种块分散成小颗粒状,然后装入经消毒的容器中,快速运送到田间播种。搓散的菌种不可长时间堆放,以防“热死”菌种。

(2)撒播菌种及覆土。每亩按400 m2有效播种面积计算播种量。在厢面均匀撒播菌种,用种量为0.5~0.75 kg/m2。播种后立即覆土,不得超过2 h,如上午播种,必须上午覆好。覆土厚3.0~5.0 cm。

5.4 营养料袋摆放

羊肚菌播种后当天至15天内必须摆放营养料袋,用量为每亩2 400~3 000袋。营养料袋摆放一般以平放为主,但每间隔1~1.2 m,可立放2个,方法是料袋的底部打孔后立放在地上压实,其可使薄膜离土面的高度超过10 cm,便于后期出菇。

平放料袋用排式打孔器将灭菌后的营养料袋一侧打孔,或划口1~2条。料袋打孔、划口的一侧与土面接触,稍压实,料袋间距为20~30 cm,行距20~30 cm,距厢边缘20~30 cm,每厢错位摆放2排。营养料袋的摆放密度为6~8个/m2。

排式打孔器采用2 cm厚、宽15 cm、长25 cm的木板制成,间距2~3 cm钉1颗2~3 cm长的铁钉,2~3排,每排4~6颗。

营养料袋摆放后,喷灌畦面,喷水量第一次为5~10 kg/m2,第二次减半,水分不足可以再喷一次。标准是手搓土条能够基本成不断裂的条,此时土壤含水量为18%~20%。土壤含水量不能超过21%,若土壤手搓黏手,则需通风3~7天。

5.5 薄膜覆盖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发菌,直接在畦面、走道上覆盖1层黑色薄膜,薄膜边缘或连接处用竹签固定。黑膜既可遮挡阳光,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又可保温、保湿,限制分生孢子的大量发生,压住杂草的生长。一般不使用白膜或反光膜。湿润地区建议不在薄膜边缘压土块,高原地区需要用细土把薄膜四周压住,防止干风吹干土面,导致不出菇或已出的小菇吹干枯死。

6 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

6.1 分生孢子的控制

羊肚菌播种后5~7天,在通气、干燥、有光照的条件下,土壤表面会大量发生分生孢子,即“菌霜”。分生孢子会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影响子实体的产量。可以通过喷水、盖黑色薄膜进行抑制。

6.2 虫害的控制

大田栽培羊肚菌可能会发生各种虫害,需要及时进行预防。

蛞蝓:可能发生蛞蝓的田块,摆放营养料袋后,将四聚乙醛与土壤、沙粒混合均匀后撒施在土壤表面,并立即覆盖薄膜。不可在菌丝生长后期、原基形成后施用,以免导致原基死亡、不出菇。

跳虫:跳虫严重危害羊肚菌生长。可以在土壤表面摆放黄板诱杀,黄板摆放间距为1~2 m。

菌蝇菌蚊:羊肚菌栽培场常常会出现菌蝇菌蚊等各种飞虫,其在菌床中产卵、孵化成幼虫,啃食菌丝,导致减产或无收。可在棚架上悬吊黄板黏杀。

6.3 杂菌的控制

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霉菌和大型真菌危害,导致减产或绝收。需要及时防治。

霉菌:播种后在土面少量发生根霉、毛霉、青霉、木霉(绿色)等杂菌,可用石灰粉覆盖杀菌。

链孢霉:营养料袋摆放以后,常因灭菌不彻底,大面积发生红色、白色的链孢霉。少量发生可用石灰粉封杀,大量发生时用0.5%三氯异氰尿酸钠溶液喷洒1~2次。

鬼伞等伞菌:揭开薄膜,通风吹干土面,抑制其生长。

盘菌:羊肚菌菌丝生长后期,容易发生少量盘菌,属于常见的情况。大量发生时,可用石灰粉覆盖盘菌,尽量不让其继续生长。

黏菌:如发现畦面有少量白色、黄色液体状的黏菌发生,须及时用石灰粉覆盖,划圈封杀。并揭开薄膜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抑制黏菌的扩散蔓延。

6.4 其他管理工作

(1)雨水。全程用薄膜覆盖厢面、沟面,严防厢面、沟内积水。出现积水必须在1天以内人工排除。

(2)风。每天检查薄膜覆盖情况,如见风吹开,须及时重盖,并用竹签固定。

(3)雪。及时除去棚外积雪,严防大雪压垮大棚;雪融化后及时排除积在棚内和棚外的雪水,严防雪水浸泡菌床。

(4)霜。严防霜冻和厢面土壤结冰、结霜,覆盖好菌床表面和大棚顶部的薄膜。

(5)冻害。及时清除厢面积雪,防止厢面土层结冰,冻死羊肚菌菌丝。

(6)杂草。白膜、反光膜覆盖厢面易发生大量杂草,建议采用黑膜,可避免这种情况。

7 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管理

羊肚菌播种后40~50天或立春后,土面白色的菌丝体会慢慢变棕褐色,分生孢子渐趋消失。2月下旬到3月底,最晚至4月初,当气温稳定回升到5 ℃以上后,土面菌丝开始扭结,会大量形成黄棕色小米粒大小的子实体原基,再经5~10天原基分化形成具有菌柄和菌盖的幼小子实体,7~25天后,3月初至4月下旬,子实体达到采收标准,进入采收期。

7.1 出菇水

当厢面菌丝慢慢变淡转色,根据田间土壤湿度状况,及时喷出菇水。第一天浇水量大,第二天减少过半,第三天适量浇水,使土壤的含水量达到20%~21%,以手搓土壤能够成为光滑的土条、不黏手为度。及时覆盖薄膜。若水分过重则通风1~3天,降低土壤含水量后继续盖膜。

7.2 原基期及幼菇管理

羊肚菌原基近白色、肉褐色、肉色、黄棕褐色,厢面出现大量原基至原基直径3 mm前,应继续盖膜。水珠过多的地方,可揭开局部膜通风3~5 min,然后继续盖膜。

原基逐渐形成完整的子实体,表面变光滑,幼嫩子实体为黑色、灰黑色,伸长后黑色逐渐变淡,成熟后成为肉褐色、灰褐色、棕褐色、黑褐色。

当大部分幼菇长到4~5 cm、能够抵御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后,可揭开薄膜,让子实体长高。在此之前,不能够直接向菇体喷水。注意天气情况,雨天须防止雨水淋到菇体,可在厢面上搭建小拱棚,卷起脚边,以利通风。

7.3 营养料袋管理

经常检查营养料袋下面的菌丝生长和害虫发生情况,如果80%以上无害虫,一般不建议在出菇期间取走营养料袋。可直到收完菇清理土壤时再全部收取,去掉薄膜后,作为有机肥使用。

8 采收及烘干

8.1 采收

当子实体颜色变深、最先形成的几个菇稍倾斜时,应及时采收,成熟一个采收一个。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采摘1次。采摘时用不锈钢刀或剪刀从菌柄基部与土壤的连接处齐平切断,轻拿轻放,小心摆放在菇框内。不可从土壤中拔起,以免损伤周围的幼小原基和未成熟的子实体。鲜菇的棱最容易破碎,每次鲜菇倒筐会导致0.5%以上的干菇重量损失,同时导致商品质量档次降低。因此,采收好的鲜菇必须直接原筐运送到烘干场地进行烘干,尽量避免倒筐。

8.2 烘干

(1)摆放。将采收筐中的鲜菇直接摆放于烘干格上,单层摆放,或用菌盖压住前排的菌柄。不可将筐内鲜菇倒成一大堆后再摆放。

(2)预干。鲜菇摆满烘干格后,不可直接进行烘干,须在阳光下或在室内摆放30~100 min,使其失水20%~30%后再行烘干操作。

(3)烘干。将预干处理后的鲜菇放入烘干机中,分层摆放。尽量缓慢升温,从30 ℃升高到40 ℃需经2~3 h,40 ℃升高到50 ℃经1~2 h,50 ℃升高到60 ℃约1 h,60 ℃保持3~4 h,10~12 h完成烘干操作。烘干操作切忌多层重叠摆放、猛火烘烤、高温烘烤。烘干机性能不好的要及时换层,最上层换到最底层,上半部分的格架换到下半部分,依次变换位置,绝对不能一次摆放,直烘到底。

(4)包装。当菇体全部烘干、变脆后,停止烘干作业,将完成烘干的菇直接装入大塑料袋中,袋口扎牢封严,存放在干燥的低温冷库中,待时销售。

[1] 贺新生. 羊肚菌研究进展[J]. 食用菌文摘, 1993(1): 1-9.

[2] 贺新生, 张玲, 李玉律, 等. 羊肚菌菌丝体的培养[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4(1): 23-25.

[3] 贺新生. 中国羊肚菌属真菌[C]. 全国第五届食用菌学术讨论会论文及论文摘要汇编, 1994: 91.

[4] 贺新生. 野生蕈菌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7.

[5] 贺新生, 陈波, 刘超洋. 中国羊肚菌栽培技术新进展[C]. 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4.

[6] 贺新生, 张能, 赵苗, 等. 栽培羊肚菌的形态发育分析[J]. 食药用菌, 2016(4): 222-229.

[7] 贺新生. 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分离制作与高产栽培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8] 贺新生.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稳定性和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C]. 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 2018.

[9] 贺新生, 赵苗, 王亚洲, 等. 羊肚菌生活史研究-融合、交配、杂交?[C]. 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2019.

[10] 贺新生, 赵苗, 王亚洲, 等. 羊肚菌菌丝间融合与不融合现象研究[J]. 食药用菌, 2019(4): 244-252.

[11] 谢敬宜, 张能, 赵苗, 等. 几种天然培养料对羊肚菌(Mel-21)菌丝生长影响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5): 31-36.

[12] 谢敬宜. 几种常用农药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研究[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8.

[13] 张能. 羊肚菌栽培中碳氮利用及重金属、氯化物对菌丝体的影响研究[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14] 张能, 赵苗, 谢敬宜, 等. 梯棱羊肚菌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J]. 菌物学报, 2017, 36(3): 367-375.

[15] 张能, 贺新生, 赵苗, 等. 4种氯化物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研究[C]. 2017第二届全国羊肚菌大会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资料汇编, 2017.

[16] 赵苗.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17] 赵苗, 张能, 谢敬宜, 等. 羊肚菌生长过程中土壤酶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2): 41-46.

[18] 贺新生, 王茂辉, 王珏, 等. 羊肚菌菌种规模化生产技术[J]. 食药用菌, 2020, 28(5): 346-350.

The high-yield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morels cultiv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He Xinsheng1Wang Jue2Wang Yipu2Li Xiaoyong1Wang Yazhou1Zhu Xiaoqin1Zhou Li1Zhao Miao1Zhang Nen1Xie Jinyi1

(1.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2. Mianyang Zo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Mianyang, Sichuan 621039, 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detail each step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morel cultiv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ncluding: preparation of spawn and nutrient bags, sel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ultivation sites, pretreatment of sites and soil, construction of fruiting sheds, sowing of spawn, management of mycelial growth stage, management of fruiting,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Etc..The quantity parameters and time parameters of each step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were listed.

Morel; field cultivation; spawn quantity; cultivation season; fruiting management

S646

B

2095-0934(2020)06-454-07

猜你喜欢
羊肚菌种薄膜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溅射温度对ITO/Ag/ITO多层复合薄膜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透明导电薄膜(Ⅱ):多元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
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
农膜保管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