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最优”选择

2020-12-23 04:11王海银
杂文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功利化过分

王海银

读了《消失的少年》(《杂文月刊》2020年9月上原创版)一文,不由得悲从中来。如果不是作者指出来,笔者真还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全球都极为罕见的现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12-17岁的少年,几乎全部从公共场所蒸发了!

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應该能够部分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之所以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一直在逼迫学生以严重违反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

然而,这种教育体制,或许是我们当下能想到的实现教育公平、改变底层民众命运的“最优”选择。就没有更好更合适的,更适宜孩子成长的设计?

其实,这并非单纯的教育体制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的问题,比如长期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社会不良风气和官场腐败对教育领域的侵蚀,整个社会过分功利化的倾向,社会歧视导致的职业教育的薄弱,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导致的普通民众对失业的过分恐惧,等等。

本来,自主招生,教师推荐,特长加分,等等,是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最好方法,可惜却又被那些擅长钻制度空子的“聪明”人给毁掉了。

目前,打破这一僵局的比较可行办法,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让有需求的学生从高考的独木桥上退出来,去学习专业技能,争取成为一名大国工匠。但,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不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腐观念,不消除官本位现象,尊重职业技能的风气树立不起来,工匠的地位、待遇提高不起来,这条路也很难走得通。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功利化过分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列控系统过分相特殊场景的探讨
校园欺凌,不是“开过分了的玩笑”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不要过分强调“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