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2020-12-23 04:34赵宏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1期
关键词:饽饽饮食文化满族

赵宏岩

摘 要: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是组成满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明程度相对比较高。果腹不单单是饮食的目的,东北地区满族人民还十分注重饮食的营养与健康等。文章以满族饽饽为例,探究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饽饽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东北恶劣的气候环境、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外来饮食习惯与文化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中以满族饽饽最具代表性。

1 东北地区满族饽饽的种类

东北地区满族饽饽主要以粘、酥等口味为主。粘是满族饮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为了生存和满足长途作战的需求。其种类主要有太阳糕、发糕、打糕、粘糕、驴打滚、淋浆糕、凉糕、豆擦糕等,这些食品的做法各不相同。以酥为代表的食物主要有金丝糕和萨其马,其中萨其马的满语是“狗奶子糖蘸”。以酥为代表的食品香脆可口,通常用来接待亲朋和送礼,萨其马目前在全国范围都比较流行。

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还体现在不同节日需要吃不同的饽饽,比如人们熟悉的除夕,满族人要吃“艾吉格饽”,即饺子,最常见的馅料是猪肉酸菜。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满族人认为是龙冬季休眠苏醒的日子,这一天要吃烙粘糕饼、煎粘糕等。五月初五端午节,满族人通常要吃以凉、甜为特色的食物,如角黍和凉糕,而凉糕是东北地区独有的小吃。八月十五,满族人讲究吃团圆饼,也就是现在的月饼。十二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一天,东北地区的满族民间有习俗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要吃萨其马和灶麻糖。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食用的饽饽还有春天的豆面饽饽、夏季的苏子叶饽饽、秋冬季的粘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节气食用不同种类的饽饽。满族饽饽还有锻叶饽饽、粘米饽饽、窝窝头、豆面卷、牛舌饽饽、盒糕、菠萝叶饽饽、酸饽饽、饸饹等。《满洲四礼集》记载:“四月上山采集柞树之嫩叶,制作菠萝叶饽饽。苏子叶饽饽,春季取糯米面和成面团,置盆中饧过,取红小豆煮烂,捣泥成馅,以调好的面包上,外裹选好的苏叶,上屉蒸熟,蘸糖食用。”《满洲四礼集》云:“取五月苏子叶制饽饽。”《清文总汇》载:“擦子乃荞麦澄面压的,比细粉略粗,对狗奶子、蜜、芝麻等,水拌了,夏天吃者。”擦子是满语,也就是今天的饸饹。

由上可见东北地区满族人饮食种类的多样性,标志着满族饮食文化高度发展,它间接表明满族人的智慧,不同节日、不同节气制作出不同种类的饽饽,从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多种多样的饽饽也流传下来,成为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2 东北地区满族饽饽产生的地区因素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自古以来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繁衍生息,艰苦的环境培养了满族人勤劳、坚忍、智慧的人文品格,同时也打造出独具浓郁风格的东北满族饮食文化,成为中华美食食谱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群体受到其他地区的外来文化因素影响较少,生产力不发达,加之交通不发达,女真人的饮食文化因此流传下来。东北地区天气极寒,抗饿性强的满族饽饽由于适合远程野外生存和进行军事征战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是满族八旗军军粮的首要选择。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喜爱饽饽,主要是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及时令节气所致。东北的满族人生活在白山黑水间,早在入关前,满族人就多生活在群山峻岭之间,气候上属于温带季风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北地区以东西走向为主的高山使干燥的寒冷空气无法消散,聚集于东北内陆,所以东北地区的冬季干燥寒冷,温差较大。满族人日常的生产生活主要是渔猎、采山珍野味和捕猎野兽等,因此便于携带、耐饥饿、高热量的饽饽成为人们首选。《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繁多,有炸者、蒸者、炒者,或制之以糖,或以椒盐,或做成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①所以,满族人日常的生活生产中,种类众多的饽饽是非常重要的。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居住在东北平原上,这里的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大江大河众多,为满族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由于冬季时间漫长,气候严寒干燥,受这样的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文化独具本民族特色,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自然其饮食文化也有不同,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饽饽被流传下来。满族人民主要生活在东北地区,而东北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寒冷干燥气候特征,造就了其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尤其在饮食上,形成了独具东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

3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及内涵

3.1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对现今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做出了贡献。时至今日,东北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满族人食用饽饽的习惯,冬季集市上随处可见粘豆包、豆面卷、驴打滚等食物,这些面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主食中的一部分。这些饽饽中对其他地区影响深远的就是萨其马了,已成了全国人民都知道和喜爱的甜点,其制作方法簡单,深受各地民众的喜爱,它将东北满族特有的饮食文化习俗带到了中原及以南地区,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饮食习惯丰富着中国及世界的饮食文化,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3.2 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内涵

伴随着中国饮食文化逐渐累积与沉淀,东北地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因为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逐渐改变和生态环境的慢慢变迁,东北地区满族的饮食文化,不仅拓展和丰富了满族的饮食文化,也帮助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走向更高的层次,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由最初的简单烹饪到后来的精雕细琢,由粗犷的做法到精致的摆盘,由为生存和果腹温饱到追求营养健康的享受,经历了无比漫长的发展过程。东北地区满族的饮食文化作为展现多民族饮食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东北地区满族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与结构,同时也是东北满族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水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东北地区满族的饮食文化的多元化的表现。满族是一个开拓进取、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不仅继承了传统满族的饮食文化,而且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广泛吸纳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粹,从而使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不仅在内容上逐步从单一、贫乏走向多元化,而且外在形态上也更丰富多彩,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本质始终得到保持,表现出多元而一体的特征。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的满族存在时间长,饮食文化也相对很发达。因为处于常年寒冷干燥而且偏僻的北方一角,东北地区满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构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结构。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陆续南下,东北地区满族的饮食文化逐渐涌向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并逐渐涌向全国。满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融合,东北地区满族的一些饮食习俗逐渐被汉族所接受,同时满族也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优秀的饮食文化,加快了东北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推进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前进步伐。满族目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东北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是组成祖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

参考文献

[1]索宁安.满洲四礼集[M].省非堂,1801.

[2]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

[3]邢丹丹.清代东北满洲饮食文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4]宋全,李自然.满族饮食节令性特点的表现及成因[J].黑龙江民族刊,1996(3):96-101.

猜你喜欢
饽饽饮食文化满族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快乐闯关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买饽饽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