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0-12-23 04:32吴春红
教师·中 2020年10期

吴春红

摘 要:传统家训是指古代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族长凭借自身的地位和资历,对家人或族人进行训示、告诫的一种家庭教育载体,其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修行、励志和维伦三个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家训,经过历史的沉淀,主要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社会凝聚功能、法纪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发挥传统家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注重人格教育、家风熏陶和载体建设等三个路径选择。

关键词:传统家训;精神内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传统家训是古人留传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从本质上看,传统家训是指古代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族长凭借自身地位和资历,对家人或族人进行训示、告诫的一种家庭教育载体。传统家训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家人或族人进行修行、励志和维伦三个方面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科学把握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如何充分把传统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元素挖掘并发挥出来,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

從个体层面,传统家训的主旨在于强调家长或族长对家人或族人进行成人和成才两方面的教育;从群体层面,则是强调正确维系家庭亲情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人教育主要表现为修行;成才教育主要表现为励志。因此,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表现为修行、励志和维伦。

(一)修行

修行与成人息息相关,传统家训将修行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传统家训所倡导的修行主要表现为对自律意识、节俭品质和躬行品质的培养。

关于自律意识的培养,传统家训非常注重自省。传统家训的这一理念一直深受孔子所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思想的影响。汉代蔡邕在《女训》中指出:“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而不修其心,惑矣!”其主要意思是,人必须做到每天像洗脸一样自我反省,才不会受到“尘垢”的污染。清代杨继盛认为,人要学会在读书中自省,用书中的例子指导自己的言行。

关于节俭品质的培养,传统家训非常注重处理“俭”与“奢”的关系。春秋时代,御孙曾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的《诫子书》指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是北宋司马光在其《训俭示康》中对子女的训诫之言,并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宰相王旦十分崇尚节俭,并身体力行。对于丧葬,他指出:“厚葬无益,敛以时服。”可见,传统家训非常注重节俭与奢侈的辩证关系,将节俭品质作为教育家人或族人的优良品德和行为准则。

关于躬行品质的培养,传统家训非常注重处理“知”与“行”的关系。传统家训非常强调“躬行”的作用。早在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家孔臧在其《诫子书》中就指出: “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宋代文学家陆游在其《放翁家训》中强调,人必须“保洁”和“自守”,并指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清代,朱柏庐在其《朱子家训》中指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传统家训非常注重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的辩证关系,将躬行品质作为教育家人或族人的优良品德和行为准则。

(二)励志

励志与成才息息相关,传统家训将励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核。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励志主要表现为人生理想和勤奋品质的培养。

关于人生理想的培养,传统家训强调“夫志当存高远”。志向是指一个人的人生抱负和理想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在《诫外甥书》中诸葛亮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魏晋思想家嵇康在其《家诫》中也指出:“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北宋诗人张来训诫其子:“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可见,传统家训将人生理想的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关于勤奋品质的培养,勤奋是一种重要的人生品质,传统家训强调“勤则得多”。早在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家孔臧在其《诫子书》中就指出:“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强调:“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符读书城南》中指出:“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其《诲学说》也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可见,传统家训非常注重处理人生抱负与培养勤奋品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勤奋品质的培养也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维伦

维伦与家庭道德息息相关,传统家训将维伦也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核。传统家训所倡导的维伦主要表现为培养家人或族人正确处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优良道德。

关于父子关系的处理,传统家训以“孝”为核心,遵循“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道德。一是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子观。爱子不能溺爱,而贵在教子,因而强调“爱子当教之以义方”。二是强调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子女必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 “貌思恭,色思温”“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为要求。三是强调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子女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同时,子女也要敢于对父母进行反向社会化的教育,做到“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决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可见,传统家训非常注重对家人或族人的亲子关系教育,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亲子伦理观,才能维系亲子之间的代际伦理关系。

传统家训以“夫为妻纲”的传统伦理为出发点,倡导在夫妻关系中要做到“夫义妇顺”,强调兄弟关系要做到“兄友弟恭”,邻里关系要做到“救贫济乏”、互帮互助、和谐共处。

二、传统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上述分析表明,传统家训的精神内核在于修行、励志和维伦,在本质上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注重自己的人格锤炼和道德修养,并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家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属性。

(一)道德教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在于人格。人格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品质等要素的综合体。传统家训强调道德修养,所倡导的修行亦是对人格的充分锤炼。清代思想家刘成禺曾指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其观点表明,传统家训强调培养家人或族人的良好道德人格,并注重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品质等要素融入道德人格培养的全过程。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正确掌握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确定正确的教育内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载体,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传统家训的道德教化功能。

(二)社会凝聚功能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家训对社会群体所倡导的维伦则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统家训注重培养家人或族人正确处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优良道德,本质上在于试图通过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以达到社会凝聚的目的。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从群体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培养个体的健全人格和群体关系处理能力而促进社会和谐。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传统家训的社会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孔子早就倡导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可见,传统家训的家庭教育目标也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功能,集中表现为营造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理念的良好社会风气。这说明传统家训具有重要的社会凝聚功能,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

(三)法纪教育功能

在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背景下,法治不完善,家庭教育的法纪教育占有明显的地位。遵纪守法是我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内容。传统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要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法纪教育功能。司马光《家范》中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商贾家训强调经商要诚信不欺、买卖公平,商人之间重承诺、不欺诈,还表现在保证商品质量,不虚抬物价,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包拯的37字家训,告诫子孙做官如果犯有贪赃枉法之事者,生,不得归包家;死,不得入祖坟。寥寥数语,体现了教育的严厉,让子孙后代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严守法纪。国无法不治,家无规不立。国法与家规叠加使用,对子弟的行为严加约束,是古代家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家规与国法相互补充,对家庭成员严加约束,看似无情,但却最大限度地防范和避免了家庭成员因违法违规而祸及自身并连累家人的状况,也维护了家庭与社会的有序、稳定。传统家训通过对家庭进行规范有序的治理,从而推动全社会严格遵守礼法,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法纪教育功能。

(四)文化传承功能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的合理成分是构成现代家庭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继承性、超越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我国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早期思想家,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传统家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主要原则、内容及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提炼和阐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并有广泛影响力的德育理论。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从其中攫取优秀资源,古为今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坚持文化自信时强调,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传统家训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倡导修行、励志和维伦,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传统家训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家训作为中华文化价值观传承实践的重要方面,有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这些经验和传统值得重视,需要继承与发扬。

三、发挥传统家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选择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传统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力求做到以下“三个注重”:

(一)注重人格教育

人格是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集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于一体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健全人格,以满足特定的社会要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过于重视智力、才艺的培养,因而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人格精神的塑造。这导致教育事业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由此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格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過程,对个体来说,关系着终身发展;对社会来说,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度。从传统家训的内核分析可以看出,其教育内容涵盖“教子立身、睦亲治家、修身处事”等各个方面,从家庭生活延伸至社会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其中,“重德修身”是我国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古代社会主要希望子孙通过内修圣人之道来提升道德修养,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虽然在当代社会,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是教师一直努力推崇的,但是从现实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还远未达到期望的目标,很多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也仅停留在提倡和呼吁阶段。传统家训中关于重德修身的思想,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道德文化、道德舆论塑造的外部环境条件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公民自身内在的修养,让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觉悟意识并自觉行动起来。

(二)注重家风熏陶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家族文化风格,主要体现在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家风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变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消费观念、收入观念、文化观念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训里的修身齐家之道、为人处事之道、读书治学之道等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于家庭而言,家训家风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第二,于社会而言,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社会风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所处的社会风气有非常大的关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当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人际关系也随之淡化,与此同时,也给家庭结构带来了重大变化。传统社会中常见的世代同堂的家族现在更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家庭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家庭建设和家风构建。传统家训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和家庭文化之中,其乡土人情、乡土风俗、乡风文明是凝聚社会良好风气的根源。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进行家训家风熏陶,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注重载体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将教育内容传达给教育对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注重载体建设。传统家训通过融入群众生活的方式,深深植根于群众内心,以此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风是家训的具体化和外化表现,在家庭训诫中形成家庭风气,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使之内化于老百姓的心中,外化于老百姓的行为中。这项任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需要不断拓宽路径,丰富教育载体,采用接地气、贴民心、顺民意的方式方法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并充分运用网络、影视、报刊、社团文化等载体,将家训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知识”和“价值共识”。传统家训中包含着很多促进时代进步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深入人心的作用,至今还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使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变得更加具象、鲜活,并更具操作性,就必须注重优秀家训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2015年春節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2).

[2]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王 微,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4]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上海:中华书局,2000.

[5] 杨伯峻.论语泽注[M]上海:中华书局,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