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2020-12-24 13:56王玉明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黑龙江粮食 2020年8期
关键词:经营农业

王玉明(中国建设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三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金融活水的大力支持。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信用记录良好、诚实守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获得性,真正破解农村信用缺失、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金融服务痛点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面临的农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省 3 0%-4 0%的农民贷不到款,银行机构贷款利率在10%以上;民间借贷有的甚至成本高达2分;贷款手续繁杂,周期长。

(二)农村信用体系缺失,骗贷、逃债现象频发,服务困难。

(三)支农融资渠道狭窄。黑龙江省支农融资的方式主要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为主,国有商业银行超过95%的网点布放在县城,村镇网点少。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且易受经济环境影响,农民很难在当季生产中获得所需贷款,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市场融资的能力有限,在城镇化建设中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四)涉农服务品种匮乏且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遍缺少精准服务“三农”的线上金融产品,传统的线下产品存在工作量大、流程长等突出问题。涉农金融服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手段上,如支农产品“种植贷”、“助农贷”、“地押贷”和“农监融产品”等,品种结构分散化,单一品种集中度小,贷款期限和额度等均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资金量、长周期的需要。

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分析

1.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省委书记张庆伟指出:要着力解决黑龙江农村“三高”(贷款利率高、农资成本高、农业电价高)问题,切实为农民增收减负。

2. 全面启动现代农业改革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点,根据《黑龙江省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政府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农业生产向生态化、高产化、集约化发展的融资需求。目前,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多万个,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到1107家,经营土地面积达到1773.8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971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生态农田3987万亩。

3. 农业生产要素集约化带来了规模化金融服务需求。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发证分别完成82.8%和72.8%;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达6897万亩、6389万亩,分别增长6%、7%,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化,要求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押品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更好地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求,这为金融机构拓展业务带来了新的空间。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专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合生产经营、订单农业生产营销、农业生产与采购方无缝对接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合作模式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经营主体对信贷融资、支付结算、金融咨询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求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品种、贷款条件、贷款对象方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银行机构在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过程中,在发掘和培育优质客户的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经营实现转型升级。

4. 支持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强大的客户群体。中央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旨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运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下了基础,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相对以往的单个农户,规模化经营是最大的变化,由个体发展到整体,抗风险能力更强。文件中还提出鼓励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也为这些经营主体提供了更有效、安全的融资担保方式。

5. 坚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不动摇坚定了商业银行拓展县域市场的信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增强农信社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这对农合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定心丸,为商业银行坚定不移地拓展县域市场提供了依据。通过确立县域法人地位,使商业银行决策半径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更短,对于县域经济的新变化更容易做出应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主要措施在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可以争取财政性资金的归集;另一方面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信贷支持,风险较小。同时可以利用这些深入农村市场的机会,了解农村的市场需求,扩大商业银行的影响和覆盖面。

(二)挑战分析

1. 涉农资产抵(质)押融资缺乏平台支撑。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等还不健全,缺少各类农村资产登记、评估、抵押、流转、交易平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难以盘活,农村土地平台流转率不足50%,抵押担保物范围狭窄。

2. 农业重大基础设施信贷支持力度不强。投入现代化农田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等领域的信贷规划偏小,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为6.8%。政策性金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有效介入不足,信贷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还不强,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性资金保障明显不足。

3. 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00家,但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43家,30万吨以上水稻加工企业仅51户,农业经营主体很难达到银行授信条件,信贷融资难,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尚未突破。二是农产品特色不够。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中,黑龙江名牌产品仅有78个、中国名牌产品仅有14个,黑龙江著名商标8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国际化商誉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较低。三是“农业+互联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互联网+农业”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仅有260个企业和合作社,交易金额仅为30亿元。

三、建设银行支持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村金融案例:搭建“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步入“快车道”。然而,广大农户分散,各地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无法大面积涉足农村金融业务。面对这种困境,建行黑龙江省分行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大数据和智慧分析技术。2018年5月,省分行成立智慧乡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组,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大荒集团密切合作,搭建农业农村全场景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使银行成为政府部门咨询者、金融服务供给者、农业主体服务者。目前已建设开发了一个平台(“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三套系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系统、农业投入品监管溯源系统和手机APP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系统)和“五项产品(地押云贷、农信云贷、垦区快贷、农户抵押快贷和农户信用快贷)。目前,系统数据及服务范围覆盖13个市地,83个县(市、区),7780个行政村,97个国有农(林)场。已惠及省内15.54万户农民,438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累计投放163.03亿元,为农民增收减负4.5亿元。首期五项产品真正使手机变成农民手中的“新农具”,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贷款不求人”的初衷。

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措施

(一)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制定合理的农业金融服务战略定位,着力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涉农后发优势。

新经济常态下,农业经济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金融机构涉农产供销投资信贷——农户、涉农主体个人消费投融资——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配套改革——农业供给侧优化改革”的投融资体系。在这一投融资体系中,政府和金融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清醒认识到,要想在农业涉农贷款、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企业授信等金融空间中“有所为、大有为”,就得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支持机构,并制定个人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业务等整体战略发展体系。

(二)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市场前沿,精准有效拓展农业供给金融服务渠道,延伸涉农业务覆盖网络。

随着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形势趋稳,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与之相适应,金融机构也必须适时转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农业金融网点建设及布局,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这不仅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业务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1. 优化网点布局。在充分考虑人口、存款、增长潜力等要素的前提下,主动调整优化营业机构区域布局,加大在经济发达县域网点,尤其是加大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伊春、黑河、鸡西、双鸭山、鹤岗等空白县域增设力度,精准有效拓展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能力。对现有网点进行扩购、扩租、迁址和改造,在优化存量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按照营业网点旗舰店、综合网点、轻型网点分类建设,拓展存量网点的营销服务功能。

2. 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重点在涉农主要市区、大型住宅区、交通枢纽、工业园增设离行式布局点,在妥善解决自助设备专业化集中管理、强化自助设备安防巡查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县域自助设备的布放数量,尽快达到每个主要涉农区域离行式自助设备6-10台、离行式自助银行3-5个的初步目标。

3. 大力拓展涉农网点的电子渠道建设。一方面,通过营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大幅度拓展涉农营业网点的营销辐射半径,突破物理场所的限制,将银行的业务纽带、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延伸到每个涉农区域。另一方面,广泛布设便捷金融电子机具,在满足基本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依托农副产品经营户、超市、供销社、乡镇卫生院、通讯服务点等以POS机、“商户通”等机具为载体,设立简易便民服务点,灵活掌握营业时间或约定时间营业,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现金存取、自助缴费、转账、汇款等金融服务需求。

(三)围绕农业产业特色变化,坚持市场驱动导向,不断创新和开发涉农信贷模式和助农产品。

1. 破解贷款难问题。主动配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权、宅基地等抵押贷款,着力开发“土地流转贷”、“宅基贷”等贷款品种,将固定在土地上的资金转化为可流动的开发经营资金,充分激活农业生产资源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促使传统的土地资源生产经营向现代农业资本生产经营转化,让涉农主体成为实实在在的供给侧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2. 重点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确定信贷投放方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围绕特色农业、高端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加大信贷投放,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及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比如开发“高科技农贷”、“绿色环保农贷”、“农村基础设施贷”等固定资产贷款,并根据农业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延长农业固定资产贷款期限,使建设银行信贷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孵化器”。

3.推动农业产业向多样化、丰富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投入,支持特色旅游村镇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扶持农产品加工、农业仓储物流,着力开发“旅游贷”、“农家贷”、“加工贷”、“养老贷”等新型金融信贷产品,有效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润滑剂”和“黏合剂”作用,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坚固的产业支撑。

(四)依托数字化经营趋势,构建“互联网+”农业供给金融生态系统,提供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1. 借鉴建行“智慧乡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成功案例,不断丰富平台应用,持续创新涉农产品。加快向“互联网+生产”“互联网+供给”“互联网+销售”“互联网+金融”等多类平台的渗透和引流,打造“互联网+农业”金融生态圈,助力政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脱贫攻坚及“农业强省”工作目标,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2. 全面梳理农业供给上下游供应链。“互联网+生产”要着眼于农业保险、农业政府补贴、农业小额快贷等,搭建起“农业投保到银行、农业补贴在银行、资金缺口用快贷”等平台,让农业涉农资金在银行体系循环。“互联网+供给”,要引入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将闲散农户、种粮大户、涉农小微企业加入农业合作社,农药、化肥、种子等由专一农业服务公司提供,解决涉农主体技术、管理、资源优化问题。“互联网+销售”,突出电商平台的金融特色和优势,搭建全员农产品营销平台,支持农业产业“走得出去”“销得出去”。从“互联网+生产”到“互联网+供给”,再到“互联网+销售”,其核心是“互联网+金融”,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PP客户端等平台,建立“客户—平台—渠道—场景化应用—客户”的生态链条,以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信贷融资等金融产品及服务作为“产品工程”,以网络平台作为展示和交易中心,以线上渠道为主,线上线下协同的渠道服务为纽带,实现农业金融专业化。

(五)依据内控合规标准,完善风险防控经营体系,强化风险管控。

1. 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密切关注经济、市场及客户变化,加强对农业经济前景、经营发展方式、金融监管调整等主客观风险研究,防范新业务、新市场潜在风险,提高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土地流转政策限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2. 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及技术建设,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农业种植保险的保单和标绘的土地信息,进一步核实合作社土地种植面积及位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引入农业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负责偿还涉农主体贷款本金的保障措施;确定收储企业为农业信贷提供担保,并在国有大型银行开立保证金帐户,保证金不低于信贷总额的20%。

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操作风险是农业信贷最为主要的风险,国有大型银行要通过建立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确保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各类金融支持能持续健康发展。

4. 积极探索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创新客户调查方式,提高涉农贷款客户信息采集效率。建立恰当的准入标准,风险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通过担保、保险等多种手段,有效转移涉农业务风险,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对诚信守约客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对违约失信客户,设立黑名单,采取惩罚约束措施。

5. 加强涉农业务运行监管。为有效降低涉农业务风险,建设银行应该通过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对“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对临时困难或发生意外情况的涉农客户延长贷款期限,对高风险客户、信用恶化客户及时退出,确保信贷业务安全。

6. 培养一批扎根农村、业务能力强、风险意识强的金融从业人员。发展农村金融业务势必需要一批对农村金融市场非常了解的从业人员。这批人员最好是从农村选拔出来,具有扎根农村的意识,又愿意接受金融知识和金融理念培训,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他们是国有银行发展农村金融业务的触角和排头兵,是真正拓展业务的能手。

猜你喜欢
经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真正的经营,数字就是一切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