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12-24 07:59张叶
科技资讯 2020年2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张叶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推动两者之间的融合,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协同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完善制度机制,促进整体运行;增强学科研究,提供学科支撑;搭建培养平台,打造专业队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7(c)-0246-0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Approach

ZHANG Ye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500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sense of collaboration and form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operation; enhance discipline research and provide discipline support; build a training platform and build a professional team.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build a full-round education pattern for all staff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iversities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目标上完全一致、内容上互相补充、形式上相互配合、效果上相互促进,促进两者同向而行,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把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现状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落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互相分离,缺乏协同支撑,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 缺乏系统的目标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然而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关注理论的传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大学生提供理论供给,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来展开,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的现实问题。两者之间缺乏相互的支持,没有形成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

1.2 教育过程缺乏有效互动

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在高校中只是被简单当成一门必修课,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价值引领作用往往被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停留在片面的理论教学,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关注。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行政管理的形象出现,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效的互动。课堂与生活的渠道没有打通,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分离,不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信念。

1.3 教育教学人员缺乏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而这两支队伍常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思政课老师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无法掌握大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辅导员缺乏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引[2],将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不足。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应该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2.1 树立协同意识,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要树立协同育人意识。高校思政课老师与高校辅导员虽然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但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重要引导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者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工作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要高度认同协同育人理念,共同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只有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才能在行动上贯彻协同育人模式,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促进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只有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协同用力,积极整合两只队伍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2.2 完善制度机制,促进整体运行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共同发展,需要“有效的领导体制、保障机制”[3]、资源共享机制做引导。首先,高校要成立领导机构、组织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进行指导,为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价值引领。党委、共青团、工会等齐抓共管,教师负责具体落实,从上而下建立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促进两支队伍协同用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上下联动的合作机制、透明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与规范化。通过健全高校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来引导高校教师树立协同育人意识,促进理论与行动的转化,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后,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机制,有利于”统筹安排教育时间和空间、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教育资源”[4],在科学规划下整合优质资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教学经验、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两支队伍的进一步融合。

2.3 增强学科研究,提供学科支撑

科学的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其最重要的学科支撑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5],因此,要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下设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首先,要多建立研究平台,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学科建设,并强化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辅导员要主动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树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化育人的意识。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把握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3个维度,要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对国外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借鉴;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信心;要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现实问题,破解学科发展难题,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格局。

2.4 搭建培养平台,打造专业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两者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程,就需要整合教育力量,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只队伍融合发展的平台,打造兼具科研、教学、管理、实践为一体的专业化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6],形成教育合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与工作者要树立协同育人意识,鼓励主渠道与主阵地两支队伍互相交流合作,聚焦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难点,群策群力,打破制约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工作的桎梏。其次,进一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建学术研究平台。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会、创建学术交流论坛等,促进两者更深层次的思想、学术交流,满足师资队伍提升能力的需求。

3  结语

綜上所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路径来促进两者的融合,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李绍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 杨标.地方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6):233,235.

[3] 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191.

[4] 王春燕.主渠道主阵地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80-81.

[5] 艾四林.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3):20-21.

[6] 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1):18-23.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