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药在眩晕病的临床运用

2020-12-25 03:55董钰甜刘春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痰饮脉象中焦

董钰甜,刘春莹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1 中西医眩晕的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常认为眩晕为症状的一种,不认定为病名,眩晕是个人自觉头晕、眼花、眼前发黑等,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共存感分离,出现天旋地转的晕乱感。根据眩晕症状的差异分为:周围性眩晕,是由于内耳迷路或前庭部以及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和大脑颞叶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病的发病原因常归结于:耳石症、梅尼埃病、脑部缺血改变、脑出血、颈部病变、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药物或毒物中毒、炎性脱髓鞘疾病等[1]。

中医药对于眩晕病根据其表现:发作时患者自觉头晕眼花,眼前发黑,视物颠倒旋转,表现轻者闭目休息可缓解,严重者如受舟船晃荡之苦,无法站立,

不稳跌欲倒,甚者则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跌倒等症状。

历史沿革中关于眩晕病因的讨论多有肝风所动、髓海不足、血虚、外邪等多种原因,汉代张仲景认为“其人苦冒眩”的最重要病因为痰饮所扰。

金元时期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丹溪治法心要》卷二‘痰第十九’云:“痰入在舍,而拒其神,神不得而归焉。”关于痰饮的施治又云:“实脾土,燥脾湿,是治痰之本法也”[2]。

2 中医对眩晕的论治

致眩晕发病的因素有多种,在此着重探讨痰饮致病以及健脾化湿的运用。脾在五脏属土,应长夏之季,易受湿邪所扰,湿邪黏腻易阻滞气机运行,气机受阻之后,则血、津液运行不畅,就容易酿生为痰,痰湿客于中焦,又反作用妨碍气机升降。故痰湿中阻,气血不行,不达头窍,脑窍失养,神无所附,神明不安,眩晕错乱。痰饮致病阻碍中焦的气机调畅,亦使其他官职之脏失职,故往往有伴随症状,痰邪黏滞重着常伴有头重昏蒙,阻滞中焦,导致气机不通,因而胸闷、恶心,痰饮作祟,扰乱于胃,易呕吐痰涎、饮食不佳,痰邪阻气血,蒙蔽清窍,常伴多寐,中焦不清,升降失常,反映于舌脉即有舌苔白腻或厚,脉濡滑或滑数。

朱丹溪云:实脾燥湿为治痰之本,确实言辞精妙,健运脾土,提升脾气,以供运化,气机得通,化散痰湿,痰湿消散不阻气机,前后相用,循环作用。《丹溪治法心要》卷三‘第三十八’也提到气虚夹痰,火上挟痰,故中医辨证,不可只言片语,而不顾其他,须从本论治,从标入手,顾全兼证。健脾化湿方药的临床运用在《神农本草经》记载,苍术治湿,上下都可用。苍术辛、苦、温,归脾经、胃经和肝经,常用于湿阻中焦之证,泄泻、水肿等;也可用于风湿痹阻,脚气痿躄;苍术解表可用于风寒夹湿的表证。朱丹溪医案一则:一男子四十五岁,一日早起,忽然眼目无光,看不清事物,急急欲视,片之后刻见人,饮食减少,只能食平时一半,神情乏力,思虑倦怠,已病五日,脉象缓大,一息四至之上,从湿论治,选用白术三十克为君药,黄芪六十克、陈皮二十克为臣药,附子十克为佐药,十付药后效果明显。此案足以见:脾虚湿阻对清窍之蒙,须从健脾化湿,佐以祛痰助阳之法。化湿者还有厚朴,归脾胃、大肠经与肺经,燥湿消痰的同时还能下气除满,往往与苍术相须为用。以及健脾益气补中焦之白术,治疗脾虚有湿、腹胀水肿、泄泻等症效果显著。更有党参、黄芪及山药等药补脾虚、健运中焦。再配与化痰药陈皮、半夏、瓜蒌等,三者共效,辨证施治,针对痰饮致眩晕病的治法更是多见。另一则丹溪医案载:一男子七十六岁,自诉眼目昏眩而头重,胸闷、恶心、手足无力,时有吐痰连续,左手脉象散大,脉率缓,右手脉象缓大而宽,左右脉象重按皆呈无力,饮食稍稍有减少,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与黄芪、人参、当归身、芍药、白术与陈皮,浓煎作汤,服一年,精力如少壮时[3]。

可见对证和对症同时兼顾,头目晕重因中焦虚弱不运而致,其为本,痰湿停留为标,以黄芪、人参、党参和白术等健脾运气,通过补其本,本固则助祛标邪,再以陈皮理气化痰为佐,治法方药明了,效果可见。

本人在实习期间,亦见病例多人,其中记载一男子五十六岁,形体中等,自诉晨起时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欲有跌倒之状,卧于床平躺闭目时,周围事物旋转感有所好转,头部位置改变或者睁眼时目眩严重,伴恶心干呕,饮食不佳,平时大便四到五日一行,小便尚可,观其面色苍白,皮肤不温偏凉,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完善相应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化验结果均无明显异常。医案载:病人平素脾虚,中焦湿邪不化,停留酿生痰饮,夹风邪上扰精明之府,治风痰多用白附子、天麻、僵蚕等,遂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僵蚕、党参。嘱十四剂,煎汤作服。两周后回诊,自诉当天服用症状明显减轻,以后再服用,饮食口味品尝滋味比之前良好,大便次数时间有所缩短,再看其脉象较之前有力,苍白面色有所改善,此剂效果为佳。

可见眩晕病之脾虚湿,日久成痰,据丹溪经验,总结说来,若痰在肠胃间,可用下法而愈,若湿痰,可用苍术燥湿、白术健脾,体现健脾化湿之法;热痰,则可用黄芩、黄连燥湿清热,若热邪深重,可用青黛清热凉血等;寒痰常用二陈汤加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湿;风痰用南星、白附子等祛风伴化痰;老痰可用海浮石降逆化痰、瓜蒌仁祛痰理气;食痰可用麦芽、神曲之类消食助运化,祛湿化痰。

再见一则医案:陈某,男,年近三十,平素饮食多厚味,饮酒喜食荤腥,性格多怒,一周前发作头晕,眼前阵阵发黑,脘腹部隐隐发痛,时有口渴,不欲饮水,先有医者,治风为法,合并补血药施治,未明显改善症状,后半月疼痛逐渐加重,饮食越减,形体逐渐羸弱消瘦,脉象大而实,遂认辨证为饮食痰积在脾胃两经,以半夏十五克、陈皮十五克、黄柏二十克、生甘草十克,苍术十克、川芎十克、茯苓十五克、生犀角屑九克、牛膝、木通、芍药各十五克,研为末,每次服十克,与姜汁共研,用沸水冲服,在饮食前服用,一日三至四次,半月后,头晕有所缓解,数脉次数渐减,疼痛逐渐缓解,再诊,去掉犀角,龟板三十克,当归二十克,服用同前。又服用半月余,饮食渐进。这是因为平素厚味,食积成痰,气涌上冲,稍动则大怒,头窍不清,见头晕发黑,因痰邪滞留,脾区腹部疼痛,气不顺,津液不流,口渴或否,先治风并补血,并未除其根本,导致症状加重,再治究其病因,明确病位,化湿祛痰,再配伍川芎、牛膝、木通等药通行气血,再诊时,根据症状合理加减,化湿祛痰偏于温燥,易损阴液,故二诊加龟板、牛膝,滋阴补血,故而渐复。

健脾化湿运中焦治眩晕,亦见于一则蒲辅周医案,刘某,男,四十三岁,患阵发性发晕、有旋转性眩晕达六年余,站立不稳,近两年来症状加剧,眩晕的发作次数为现在每周发作二至三四次,且在每次发作之前,自诉感觉有一股热气从小腹上冲至头顶,随后发生周围景物晃动不停,自己身体旋转难立,眼前骤然发黑,发作严重重则仆倒,但神志清楚。曾求诊于当地医院,诊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西药开始有效,后来随时间渐长渐无效,现症为:头晕微痛、眼目昏眩,发作时耳鸣,伴恶心呕吐,胸闷烦躁,记忆力显著减退,甚则有烦躁,心悸,短气,口苦舌燥,大便干燥秘结,小便发黄,晨起吐痰。此人素常吸烟,其他无特殊嗜好。形体敦厚偏胖,面色发白不红润,营养中等,左手脉象沉弦,右手细滑,舌体偏胖,舌质正红,苔薄黄微腻。医者云:综合其症状特点,从根本出发,准确掌握了病机和病因,以三因辨证、四诊合参、八纲联合来详细分析病情,多方面考虑,对于本例,诊断为眩晕,可见阴虚热郁夹痰,治宜养阴,清解郁热和痰火,也就是清解少阳之热,平镇厥阴之逆气,泻下阳明之热,可用温胆汤加味:三克、竹茹六克、珍珠母(先煎)十五克、夏枯草九克、香附六克、白芍六克。服至三剂时,眩晕即止,发作时症状减轻,而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此为热郁夹痰,温胆汤解郁、化湿邪、降热痰,使阴虚渐复,晕眩自止。

3 论治之本

正如医者云:眩晕病中医辨证总离不开肝肾,其病位在肝,其本源是肾。《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厥阴风木之脏,肝脏体阴而用阳,阳气变动则生风,虽有外风,但内因为多,风、痰、气、火各有因素,但健运中焦,化湿祛痰饮,为最常见的治法,且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运中焦,如同巩固身体之基础,有益于扶助正气,祛邪安体。

猜你喜欢
痰饮脉象中焦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中医脉诊学习之感悟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以肾为生痰之本论治化疗后呕吐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