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部浅刺法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临床体会

2020-12-28 13:15李培雯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脊髓炎络脉尿管

李培雯,付 于

(1.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带状疱疹性脊髓炎是一种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导致的脊髓炎,多表现为带状疱疹样皮损伴受累脊髓节段以下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在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患者中约占0.3%[1],付于主任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天津针灸名家韩景献教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皮部浅刺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2-7]。现举用浅刺法治疗带状疱疹性脊髓炎验案如下。

王某,女,30岁,2018年11月20日诊。1个月余前自面部出现红色皮疹,伴针刺样疼痛,逐渐增多延及躯干及下肢,右侧胸背部表现为簇集性水疱,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予阿昔洛韦等药治疗,5天后出现排尿困难,遂就诊于天津某医院,考虑为带状疱疹、尿潴留入院,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导尿,13天后出现颈后疼痛,小腹及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颈胸部MR示C1~C7锥体水平脊髓增粗伴异常信号,T1~T12锥体水平胸髓内异常信号,考虑为带状疱疹性脊髓炎。予激素冲击治疗,9天后复查颈胸部MR示脊髓增粗程度略显减轻,颈部及胸背部疼痛减轻,尝试自行排尿,拔出尿管后无法排尿,故保留尿管,继续治疗4天后病情较平稳。现神清,精神可,轮椅推入,右侧胸背部可见红褐色皮损,伴刺痛,双下肢无力,可在搀扶下缓慢行走,偶有潮热汗出,纳食少,夜寐欠安,保留尿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蛇串疮,痿证,癃闭。辨证为阴虚湿热型。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尿潴留。穴取督脉皮部,胸部足厥阴肝经皮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双下肢足阳明胃经皮部,局部阿是穴。嘱患者平躺,充分暴露施术部位,行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30mm×40mm毫针进行针刺。以拇指与食指持针柄,中指抵住针身,快速旋转进针,针与针间隔10mm,针刺深度约3mm,并施与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手法,留针30min。每周3~4次。针刺3次后恢复自主排尿,针刺3个月后可自主行走,胸背部疼痛减轻,劳累后偶有双下肢乏力,不影响日常生活。

按:患者素体脾虚、阴虚,又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加之感染湿热时毒而发为蛇串疮,湿热下注膀胱,《诸病源候论》云:“热入于胞,热气大盛,故结涩,令小便不通,小腹胀满气急。”故发为癃闭。湿热浸淫,脏气内伤,而肢体失养,《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故发为痿证。治宜疏肝解郁,滋阴通阳,故取胸胁部足厥阴肝经皮部,背部督脉皮部,下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双下肢足阳明胃经皮部以及局部阿是穴。

《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的位置与十二正经的循行一致,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功能活动在体表的表现部位。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与人体的卫气关系密切,具有卫外固表、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其通过经络内连相应的脏腑、相互影响,皮部既受到脏腑的濡养,又可在体表反映脏腑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可见,皮部是早期诊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刺激相应皮部,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途径可刺激相应脏腑,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使气血运行,同时可使邪气自“脏腑-经脉-络脉-皮部”的途径外出,气血和顺,邪有出路,则疾病愈。

猜你喜欢
脊髓炎络脉尿管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骨科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尿管对其排尿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基于“毒生病络”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得了脊髓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