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能力在课堂中生长

2020-12-28 12:07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杨雯雯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江苏海门市江心沙学校 高 波 杨雯雯

2017年秋季开学,统编版语文教材正式走进课堂。2019年,统编版语文教材覆盖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一年级到六年级有128篇古诗词,增加87%,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求。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由此可见,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学习能力中的一大核心,得阅读者得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就是我们的课堂,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语文教师内心最纠结的话题。其实,阅读的本质是解码,就是通过阅读文本的过程,实现理解文本的目的。高效的阅读,即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最大程度获取信息,并且引发思考(与阅读者的已知发生联系,发生新的建构)的能力。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了解了阅读的本质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到课堂中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

一、调研课堂,清楚阅读教学的潜藏问题

1.学习主体不彰显

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和文本。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本,穿越时空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是一种旁人无法替代的个性化体验。而如今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忽视了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教师直接分析文章,向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解释字词意思和分析文法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丧失了思考和感悟,教师成了只会讲解的机器,阅读教学也变得千篇一律。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思想道德意识,若是教师的标准答案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取代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创造力也会大大减少,这对学好语文是很不利的。

2.教学目标不明确

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到底要达成什么目的?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些教师过于“贪心”,不敢大胆取舍,讲了很多点,却抓不住重点,一会儿讲修辞手法,一会儿讲标点符号的妙用,一会儿又分析情感态度,一堂课的重点太多就等于没有重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就会变得极其松散,教师一旦没有把文本解读工作做到位,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去阅读文本,如何分辨这篇文本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在做无用功,往往是事倍功半。

3.学习领域不宽阔

很多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太过狭隘。这种狭隘体现在教材的认识上,只要学好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这种狭隘另外还体现在课堂的认识上,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充分利用好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一本书,能代表语文吗?40分钟,就能改变我们的阅读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大语文观,必须要做一个大语文教师。

二、立足课堂,做好阅读能力的基础训练

1.理解文本,从朗读开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源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能更深刻地受到感染,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中去。

学生提高朗读能力首先要依靠教师的范读,从范读中纠正字音,把握读的节奏、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丰富的情感,紧接着再根据范读和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朗读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有了真情实感,才能朗读好课文。例如,朗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探讨,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体会周恩来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只有借助感情走进作品深处,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才能真正发挥朗读的作用。此外,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生朗读完后要做出恰当的评价,读得好要鼓励,而读得不到位时则要多加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当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指导朗读时创设适当的情境,一步步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充分理解文本。

2.感知文本,用阅读累积

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朝一夕的积累,当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他对文本的感知就会越来越敏锐,也会有更强的共情能力。但如今很少有学生课后还愿意自发性地阅读,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朗读名著中的一段精彩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抑或是在讲一篇课文时,适时介绍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大致介绍故事梗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居古拉·鲁巴金曾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阅读就是学生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读的书多了,就意味着接受了多元的文化,拓宽了知识视野,这也对接下去的阅读提供了支撑,更能抓住文本的中心和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3.速读文本,从方法入手

教师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能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略读就是粗略地读,“提纲挈领”地读,扫视文本,能了解文本的大意。贝弗里奇认为: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特别意义的部分。略读能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精读则是精细地读,对文本内容全面把握,深入理解文本中重要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对文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时一篇文本需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略读时发现问题或重点,当遇到需要深入理解的,这时就要精读并且仔细揣摩。

4.处理文本,让训练到位

课堂上适当的阅读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文本的能力。

(1)阅读训练要关注文本的体裁。

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要把握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说明顺序,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时,通过抓住记叙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等,来掌握事件的梗概,着眼于全文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意义,学习写作手法以供习作借鉴;阅读诗歌时,则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体把握诗意,体会全诗的意境和作品的情感。若是所有的文本都采用千篇一律的处理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难以提高。

(2)阅读训练要关注题型。

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有:理解关键字、词、句子,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等。在理解关键字词时,学生先要解释字词本身的意思,再将其放入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该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理解关键句子时,学生则要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先解释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来体会这个句子的意义。在做概括文章大意这类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事件的几个要点,再根据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在揭示文章中心这类题中,很少会直接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而是通过“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这样的问法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在答这类题时要理解文章中心并结合生活实际。在理解主旨时,要注意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感情;写事件是为了表达情理;写景则多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或家乡的爱以及怀念之情等。因此,做阅读训练时要看清题型,找准方法,其实所有的题型都是建立在理解文本这一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题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能力。

(3)阅读训练要关注训练的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都采用“题海战术”,提倡多读多练,但其实盲目地多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倡导精读精练,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适当地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的练习有效。在开始阶段,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太长,随着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练习的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几种性质相近的阅读训练最好不要连续进行,应把性质差异较大的读物穿插起来,进行交错训练,这样能减少干扰,从而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