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学生美术构图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0-12-28 12:07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创作

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唐 舒

一、美术构图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美术创作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构图能力体现在美术的各个方面,如绘画的工具、创作的方式等。小学美术教育题材的广泛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五花八门,其构图的能力就更加显得薄弱。

例如,《美丽的盘子》一课是学习有别于学生日常绘画的一种方式,学生习惯了在长方形白纸上作画,在画画时有一定的布局习惯,而这堂课是采用实物白色纸盘子让学生进行创作,丰富了学生绘画题材,为学生展示了多种圆盘内构图的方法。如中心点发散法、中心图案加花边法、整体图画法等。因为给出了各种构图方法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仍存在不足,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能参照范画大致学习创作,有样学样,不是很精致,构图上有些偏差;二是中心点发散法,学生找不到盘子的中心点,圆形画面出现失衡的情况;三是在盘子上作画,没有绘制出符合画面的装饰形象,也就是没有考虑画布是圆形的这样特殊布局。

从这节课的学习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不同画布上的构图容易受之前习惯的画布作画方式影响,会想当然地照旧作画,不会因改变而创新,所以在教学时应预想到学生的这些弊端,尽可能展示多种创作装饰盘子的方式,并提示在盘子上构图要注意的细节、落笔的位置等。一旦缺失这样的构图能力的训练,学生就很难呈现较为协调、完整,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雕泥板》一课的造型表现上,只有个别学生会通过捏泥的造型方式表达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而更多的是塑造一个单一的泥人形象,布局上依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由此可见,所谓构图能力的训练不过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的组合的方法。构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堂简单的构图方法教学课能够达成的,不同的表现作品的方式在表达画面上都有一样的问题,除了方法,还是学生构图思维能力欠缺,构图意识不强造成的。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通过提高构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整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二、当前低年级学生美术构图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教学苏少版一年级开学第一课《雪》时,由于学生对冬天的记忆深刻,他们描述雪的语言都很丰富,观察也非常仔细,通过作品也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但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够完整,布局有些凌乱,规划比较差,这也就说明学生在画面构图上有问题。可是一年级的学生接受构图的知识又过早,学习起来也费力。一年级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纸张与表现的形象大小不符

学生对纸张大小与形象大小缺乏整体考虑,如很多学生都会表现《雪》里的雪人和人物形象,但预设不了自己塑造的形象大小,使画出来的形象过大或是偏小,显得画面关系处理得不协调(见图1)。

2.形象位置不恰当

学生在绘画时,习惯性地将形象置顶或是置底,画面容易空洞没有生气,平淡无奇,没有主要内容,抓不住欣赏者的眼球(见图2)。

图1

图2

3.形象与留白失衡

有些学生会画大背景,但是将形象安排在一个小角落里,挤在一边,大面积的无意识留白使画面严重失衡。可以看出,学生绘画时缺少思考,提笔就画,没有构图的习惯(见图3)。

图3

4.形象安排无创意

很多学生在安排画面形象时过于死板,不敢大胆有创意地安排构图形式。大部分学生拿到画纸就开始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起笔,无论适合与否,都将画面的关系安排在正中间,作品表现出来就比较单一,形式化,体现不了故事内容(见图4)。

图4

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在表达画面上都存在同样的问题,除了方法的因素外,主要还是学生思维能力欠缺,在安排画面时没有认真思考,才会造成构图的单一和不美观。

三、提高低年级学生美术构图能力的有效策略

1.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培养美术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时,笔者非常注重培养一年级学生画面安排的能力。例如,在《我的地图》教学中,笔者会更多地引导学生在欣赏范画时注意其构图的特点,多次强调后,学生慢慢开始感受到构图形式的多样性,再尝试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先思考再起稿”的好习惯,让学生再思考后,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将作品表现出来——先让每个学生讲一讲他们在构图时会如何安排画面,画面形象的主次关系怎么安排,注意哪些细节,如位置的安排,大小的合理性等。同时,生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注意点。每节课都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重视构图,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构图知识,在之后创作绘画作品时,学生就会慢慢养成一定的构图习惯。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构图

《春天的色彩》和《校园真热闹》这两课内容,基本都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构图教学部分也有些相似,要求都是绘制出学生眼中的“景”。在表现春景时,大部分学生构图都选择高远、平远的形式,这样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把大自然的春景融进一张画纸里,画幅内容很多,远山、流水、树木、草地等在画面中很容易分布得不够合理。有些学生绘画出现七分之一的草地,剩下的都是天空,草地上画出放风筝的景象,这样背景深远,放风筝的活动又近又大,画面不协调;还有学生表现春景,控制不了景物和人物的形象关系,大小比例不合适,前后关系冲突。在描写校园活动时,对人物形象和建筑形象大小比例把握不合理,如画一个大操场,操场上活动的人物非常小,与远处的教学楼一样小,画面呈现出矮小的俯瞰视角,不会灵活构图,选择操场的一角,抓住人物活动形象、动态细致地进行描绘。总之,学生构图思考还是过于单一,不会在构图上做减法,一味地增加画面内容,导致要表现的内容很多,而展示的成果却不理想。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学生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如背景、绘画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的事物等。例如,《校园真热闹》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忆校园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并且详细描述热闹的氛围和场面,有哪些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学生在语言表述之后可以将想象的画面转化为手中的画。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刻画出热闹场面中人的神情、动作,以及环境的变化。一边表述,一边设想画面中的形象该如何组合,围绕创作的主题处理好主次关系、前后关系等。

丰富学生的构图离不开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挑选与学生美术课堂上创作题材有关的作品,品一品大师的构图形式,从教师带着学生感受大师构图的魅力,再到生生之间分享构图形式的不同点和各自体现出来的不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欣赏学到的构图形式越多,感受的构图魅力越深,呈现的美术作品就越丰富、完整。

3.展开多种构图的训练方式

构图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而是贯穿整个美术课堂中的一个美术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高低,制定不同阶段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1)培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画面形象的构图组织能力和物体主次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多种形象在画面中组合的构图训练方式,可以考查学生在整个画纸上分配形象的方法,以及如何有组织地安排这些形象。

(2)在苏少版美术教材中,同一课程内容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对同一题材进行不同构图的创作,每次创作都不参考自己之前的构图形式。这样的同题异构形式,能有效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改善学生美术作品的完整度。

(3)低年级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几乎为零,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适当展示半成品画作,由学生来添画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自然会考虑构图布局的问题。对画作有了初步思考,作品就有了思想、有了生命。例如,《叶子片片》一课,可以有意设计几幅画面不完整,且画面在形象的数量、类型以及分布等方面都不同的画让学生添画完成。从构图的角度来看,这些画都是没有完成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形象在画面上分布的方式不同。由不完整到完整的改变,就是学生构图的一次训练。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学生美术构图能力的培养应遵循每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提过高要求。要丰富学生美术创作的方法,增强其美术创作热情和自信心,为提高学生美术创作水平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创作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