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对医学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初探

2020-12-28 00:53王海龙刘红丽樊卫平孟晓丽刘娟娟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导师闭环病原

王海龙,刘红丽,樊卫平,孟晓丽,刘娟娟,李 珀,郭 睿

(山西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山西 晋中 030600)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表明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而医学生,尤其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则对促进医学发展,保障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基础医学属于基础学科范畴,是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自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其中,病原生物学(pathogen biology)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2],不仅研究常见病原体的流行分布、致病机理,还培养该专业研究生对病原体的识别、鉴别,因此既需要对其进行科研思维和能力进行培养,也需要实践培养和锻炼。鉴此,学校在病原生物学研究生教育中尝试“双导师”制“闭环”式培养,以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及实践能力。

1 “双导师”制建立

医学病原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需兼顾科研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双兼顾,才能为科研和临床检验提供合格的人才储备。因此,学校建立了“双导师”制,本校病原生物学教师担任第一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讲授、科研选题和科研实验。第二导师来自省市疾控中心、三级甲等医院传染科和检验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一线医师、技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入学后实践意识的建立、实践技能培养和实践锻炼。

2 “双导师”制的运行

第一导师要针对不同研究生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术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其学习水平和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的科研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坚持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挖掘学生研究兴趣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献学习,了解最新学术动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争取能够积极发言,增加学术自信;参与学术研究中对科研结果的讨论,激发研究生探索创新的激情;及时对学生的研究论文进行修改,努力提高其科研论文水平。

第二导师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学生讲授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点,让学生树立大局观;定期传授常见病原体标本制备技术,提高其对病原体的感性认识;定期讲解常见病原生物学诊断方法,提高其未来进入一线工作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3],进行远程病例诊断;建立日常的病原体感染“双诊断”机制,即出现需要进行病原体感染诊断的病例,导师和研究生分别进行诊断,最后进行讨论,促进研究生的一线实践经验积累。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适当体现实践成果,以提升研究论文实践应用价值。

尽管实行“双导师”培养模式,但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和实践指导并不是孤立的、平行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贯通,共同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服务(图1)。

3 “闭环” 式质量监控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其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像纽带一样连接起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4]。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学校从科研和实践两个方面提供培养条件,坚持“闭环”式质量监控,保障最后形成高质量学位论文及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学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采用“研究生院” “基础医学院” “学科相关教研室”的3级培养模式, 研究生院提供广泛的通识课程学习平台,供学生能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基础医学院提供以专业为核心兼顾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的学习平台,供学生学精学细学深专业知识,近几年,学院还开设了英文文献导读和科研方法写作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提高文献阅读和科研写作能力;学科相关教研室则主要负责学生课题的选择、实验设计及实验进行的具体事项,帮助其顺利完成科研训练;同时积极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主体[5]。第二导师的引入,丰富了研究生的培养内涵,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锻炼。疾控中心和医院传染科或检验科为病原生物学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其病例标本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素材,专家的施教提高了研究生的参与实践意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图1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Fig 1 Mode of “co-tutors” training

“闭环”式质量监控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监管过程包括课题选定、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还包括实践基地参观、实践内容实施、实践能力考核等。在“闭环”式质量监控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思想,在科研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可能推动方法创新。“闭环”质量监控法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学位论文连接成线,成为一个连贯闭合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图2),进而保证高质量硕士生学位论文的产出和高品质合格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4 “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效果评价

2015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启动“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取得一些收获,主要体现在增加了硕士研究生接触病例的机会(如粪便中查虫卵、肛周查蛲虫、面部查螨虫及脑脊液中检测猪绦虫抗体/抗原),锻炼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其论文研究水平和质量。本研究选取模式前后各5年本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分析(表1)。

目前,“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还在完善中,现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北方地区很难见到诸如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钩虫等现于南方地区的病例及标本,鉴于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全方位的要求,学校拟与南方省市的兄弟院校合作,聘请相关老师担任第二导师,并借助其病例资源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远程视频等方式,让病原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参与到兄弟院校的专业实践中,提升培养质量。

图2 “闭环”式质量监控系统Fig 2 “Closed loop” quality control system

表1 “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效果对比

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6]。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学校提出采用“双导师”制结合“闭环”式质量监控模式对医学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的思路,目前正在实践中,期望能够培养出既具有科研能力又具有一线检验能力的合格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双导师闭环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基于安全闭环的“两客一危”动态监管平台
一种新型烟气含氧量闭环动态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基于四元数卷积神经网络的移动机器人闭环检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