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 美不胜收

2020-12-28 02:00蒋春黎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5期

蒋春黎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美的体现。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就是美的教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质在于理解自然美和社会美、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现实,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容,努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美的形象化,从而达到抽象思维和形象美的统一。

关键词:欣赏规律之美  体验简洁之美  创造图形之美

新课程标准中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结合“双基”学习使学生自己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一个健康发展的有效环节,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历史资料,数学悠久文化,数学审美等层面赋予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人格养成方面的功能还不能充分展开。 其中的数学审美教育更是在课堂中很少提及,所以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的体验。美育是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了美,数学才能更体现其生命的活力、吸引力和创造力。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怎样去挖掘数学中的美呢?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欣赏数学规律之美

很多数学内容是有规律的,找规律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基本技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中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推理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利用好数学规律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体验数学简洁之美

数学这一门学科它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决定它必须精練、准确、因此简洁美又是数学的一大特色。数学的简洁美体现在:①定义、规律的表述具有高度浓缩性,就会使它的语言精练到“一字千金”的程度。②数学公式、法则的高度概括性。③数学符号语言的广放适用性。

三、创造数学图形之美

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看成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实际上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各种美感。特别在新教材中,各种色彩亮丽的主题情景图,也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尽量融入了美的教学素材。

如:“平移与旋转”这个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之美。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有位老师上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生活中的花边,如:衣服花边,板报花边,装潢设计中的花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观察这些生活中美的的教学素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就能理解得更清楚明白了。再要求他们自己设计两条花边时,那场面可真是热火朝天,花样变化多端,层出不穷。通过与图形的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图形还有对称之美,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的第一课时,对称是数学图形变换的基本形式,对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对图形美的感受和欣赏都很重要。我听了胡老师的《折一折,做一做》她从以下几个环节让孩子感知了图形的对称之美。

(1)自主尝试 ,激趣导入。展示:①画整件,左右不对称。②画整件,左右对称。③对折后画,左右对称。(设计意图:首次感知对称才能剪出美的图形。)

(2)动手实践,探究方法:①观察发现对称现象。思考:为什么要对折?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件衣服有什么特点?(左右对折能完全重合,这是我们的对称现象)对折的好处是什么呢?(更快、美观、左右一样),②动手实践再次剪衣服、折纸、描线、剪纸

(3)对比评价:①对比自己的第一件衣服和第二件衣服,有没有进步?进步在哪里?②对比同学的衣服,自己有哪些好的或不好之处?③如果会给你第三次机会裁剪衣服,你会有什么调整呢?

(设计意图:再次感知图形美对称的重要性。)

(4)联系生活,感受对称美。欣赏左右一样的图形、建筑、植物,感受数学的美。说一说:它为什么剪得这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对称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各种对称美,让学生发现数学美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 学数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是教育的源泉,美是教育的力量,美是教育的产物,美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既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当学做一位人师,对于孩子,我们多奉献一份美,孩子就多一份快乐。我们要给每一个孩子带去积极向上的态度,一个美好的教育,就会收获更多的数学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2003年5月第1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乐平《奇妙的幻方》一课之研究,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