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嬗离合 薪火相传

2020-12-28 02:03何言
人民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配器上海音乐学院

族管弦乐配器是上海音乐学院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学科专业。胡登跳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法”开创一时之先,已近六十年。他提出的建立在吹、拉、弹、打的四个组别基础上的乐器组合形式,以及他探索的“丝弦五重奏”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广泛影响。其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作曲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学科。随着民族管弦乐配器法创作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中,对新的配器法进行研究越发意义重大。藉此,上海音乐学院担负起这一学术與社会责任,举办此次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

2019年12月3日至5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及民族音乐系作曲教研室承办,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支持的“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的与会代表应邀出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上海音协创委会副主任周湘林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朱晓谷教授指出了本次研讨会的三大意义:

一是将汇集国内外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专家,对民族管弦乐创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现代手法的艺术实践成果,进行集中研讨,力图集中有效地分析、探索、汇集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法;

二是围绕近年来民族管弦乐配器法中的中心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讨,以国际化的视角和前沿性探索为指定的学术命题,对民族管弦乐配器的学术传统予以集中攻关;

三是基于艺术实践的系列民族管弦乐活动及学术研讨,从音乐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集中研究,通过这些专题性的学术聚议,力图对现代民族管弦乐配器法进行有效研讨,集思广益地探索民族器乐的创作与表演的新境界。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两个赠书仪式: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王慧芳教授代表该院向民族音乐系刘红主任赠送《浙江本土音乐原创作品研究与推广》一书及由苏州大学出版社艺术编辑部主任洪少华先生赠送由朱晓谷老师编撰的《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一书。

开幕式结束后,民族管弦乐配器研讨会分别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及上海音乐学院两个会场举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国振厂长在研讨会之初对厂内概况进行简要介绍,并对企业20年来的变化发展以及营业情况作出了总结。他认为,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三点:有使命和担当;坚守创新,突出文化主线;培养一支高境界、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队伍,将传统手艺传给年轻一代,并研究新的制作手艺,使乐器制作的质量不断提高。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主要围绕着以下议题开展。

一、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历程及成就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会长刘锡津对于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历程中配器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1.要写好民族管弦乐作品需充分发挥乐队各个乐器的优势,扬长避短;2.要重视旋律的写作,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饱满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技术可辨性;3.化合独特的和声语言,结合中国特色;4.关注多声部创作思维,具备多声部立体思维,中国民族乐器个性鲜明,这恰恰是发挥多线条思维的条件;5.创立和建设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理论体系,中国民族管弦乐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在音乐舞台上已经是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但民乐配器理论建设一直未成规模,与创作实践不成比例,希望能有更多更新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教材及学术成果问世。中央音乐学院李滨扬教授认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历经多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朝气蓬勃、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尽管在编制与形式上以及早期的创作上,有着模仿西洋管弦乐的痕迹,但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属于中国独有的,作品的成熟度、数量以及文化深度与广度上,逐渐可与西洋管弦乐并驾齐驱的音乐表现形式。李教授期望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手法能超出西方晚期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呼吁年轻一辈的作曲家们能创作出更多像《后土》(唐建平)、《唤凤》(秦文琛)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交响乐作品。高为杰教授《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合与分》的发言结合自身创作为例,认为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演奏可以给世界管弦乐配器发展作出贡献。徐志远、齐欢等专家从戏曲创作出发带来了对戏曲中民族管弦乐配器的一些思考。除此之外,周仲康、莫凡、杨青、刘长远、毛竹等专家都从自身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经历出发,强调民族音乐的地域性特色,应牢牢抓住这一特性进行创作。

二、当前民乐作品配器技术中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

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隋利军结合乐队各声部组的座次排列等谈了民族管弦乐队在音响、音色上的新尝试。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对于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创作中的问题进行了个人的思考和总结。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叶尔达在《蒙古族民族管弦乐的产生与发展》的发言中介绍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蒙古族民族管弦乐队,但乐器改革还不够完善,因此总体音响欠佳,声部还不够平衡,层次不够分明。关于低音乐器改革的问题,《人民音乐》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因皮膜材质缺乏张力,无论是完全使用还是部分使用皮膜的改革其音质、音色均不如人意。他认为西方大提琴、贝司在音色、音质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只需在外形上稍做些民族风格的调整和装饰,以适应观众审美心理的需求。他呼吁:民族乐器的改革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不要再为那些无效劳动耗费人力和财力,低音乐器的改革可以休矣!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二胡协奏曲〈八阙〉的特殊演奏技法及其乐队写作》的探讨,在独奏二胡的音乐表现方面增添了新的演奏和发音方法,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研讨会中,主持人钱仁平教授听取专家发言后表示,一百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编制已基本“定型”,自80年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室内乐、混合室内乐作品的数量超过了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也给我们启示:当下的民族管弦乐配器编制是否成熟,已有的“相对定型”有没有必要拓展以及重组?

三、艺术院校民族管弦乐法

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教授围绕配器教学介绍了武汉音乐学院近年来民乐创作的现状。民乐创作近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升。他认为武汉音乐学院的民乐创作能够飞速发展与四个因素相关联:得益于2013年第九届“金钟奖”民乐组合的奖项设置;得益于民族器乐表演学科发展的需求;得益于对编钟音乐的创作和表演需求;得益于作曲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完成度。中国音乐学院温展力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配器课程的教学,并指出教学难点在于西洋管弦乐法与民族管弦乐法的结合问题。最困难的应该是如何处理纵向和声性因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将西洋管弦乐法与民族管弦乐法进行结合。关于民族管弦乐配器学科教材方面,作曲家杨春林介绍了自己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国民族管弦乐法教程》一书的内容。苏州大学洪少华认为,民族管弦乐队配器亟待规范,民族管弦乐法相关理论专著较少,而朱晓谷教授的《民族管弦乐队乐器法》以及《民族管弦乐队配器法》(即将上市),这是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重要成果。

结  语

近一个世纪以来,民族管弦乐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一直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术和理论,另一方面,我们的民乐人根据本民族审美需求,探索合乎本民族乐器性能和特色的配器技法,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很强的张力。在当下强调回归传统、挖掘传统、发扬传统和提升传统的语境中,民族管弦乐配器法的创作和实践将会得到更大的拓展和提高。本届研讨会,以“国际化、学术化、经典化”为目标,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关照我们的传统和经典,围绕近年来民族管弦乐配器法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讨,这次会议必将对我们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言  上海音乐学院2019级作曲系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配器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管弦乐队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