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一部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的预演

2020-12-28 02:03张伯瑜
人民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轴乐章乐队

20年6月13日,在令整个主观文化生活都“暂停”的“新冠疫情”的社会语境中北京迎来了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不知道是喜是悲,是期待还是忧虑,在北京疫情的反弹(北京突然出现了本地病例)的前一天,北京民族乐团的音乐家们以及部分相关人员,于晚上七时准时到达了中山公园音乐堂。这里,将上演一场特殊形式的“专场音乐会”,即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的演出。由于是疫情期间,听众中只有参与创作的主创人员,以及组织单位的部分领导,而且场地方要求观众总人数不能超过五十人,演奏员更是全程佩戴口罩,所以此次演出成为了“预演”。

这是经过了六个月的艰苦劳作之后打造出的一部力作。疫情阻挡了观众的进入,但没能阻挡音乐家们演奏的热情,音乐会依然“精彩绝伦”。艺术总监叶小钢,指挥家张国勇,女高音歌唱家雷佳,二胡演奏家宋飞,琵琶演奏家赵聪,笙演奏家吴彤,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韩蓬,打击乐演奏家宋艺博等,看到这些名字便知道这场音乐会表演阵容之强大。

北京有一条“中轴线”。这条线是自元朝在北京建都后,随明清两代皇城、内外城的建设逐渐形成的。今天在元大都遗址公园散步,可以体味数百年前北京城的大概风貌。明清两朝,北京城向南移动,由于中间有紫禁城,钟鼓楼并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坐落在城市的中央,而是靠近北部边缘,由此在钟鼓楼到永定门之间形成了一条跨越皇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轴线之上坐落有很多具有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符号意义的建筑,今天可见的还有永定门(2005年重建)、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万宁桥、鼓楼和钟楼等。看到这些建筑的名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如此特殊,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寓意令人着迷,蕴含着对“中国”这一国名的深刻阐释,体现着“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布局。用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话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为了表现这条壮观、美丽且独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并使其成为国际级别的“文化遗产”,北京市文化部门开始对“中轴”这一概念进行打造,其手段之一是委约北京演艺集团及其下属的北京民族乐团创作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作品名字就叫《中轴》,其用意是用音乐作品来表现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这一宏大景观,并使其成为新北京的时代诉求。北京演艺集团特邀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作曲家叶小钢担任音乐总监,并由他组织了除自己之外的七位作曲家组成的创作团队,他们是:李劭晟(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赵曦(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郑阳(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作曲教师)、刘力(四川音乐学院教师)、杨一博(中国歌剧院作曲家)、邹航(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演艺集团还特邀了北京史专家李建平、北京民间音乐专家陈树林、鼓曲专家种玉杰等作为创作顾问。

疫情发生了,所有的计划打乱了,但始终没有放弃的是6月13日的演出。也就是说,这一天,作品一定要完整地呈现。多少次线上的会议,多少次对作品的内容、风格、结构、形式、材料等方面的讨论与修订。在5月间疫情稍有控制之时,创作团队在得到主管方的同意之后還进行了两次实地采风。虽然作曲家们对北京很熟悉,但登上正阳门、天安门,踏足故宫的各个角落,走到万宁桥下,作曲家们的内心依然充满了感动。中轴,给予他们意想不到的冲击力!

6月13日的承诺终于实现了。这一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民族管弦乐团和《中轴》的主创人员在中山音乐堂为北京城献上了这曲“颂歌”。说其“意义非凡”,除了疫情因素外,组织团队之敬业,创作团队之精良,演员阵容之壮观,作品结构之庞大,演奏技艺之精湛,所有这些加起来便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与无论比的音乐会。音乐作品寓历史叙事与审美体验为一体;着眼于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其对现实生活的实用价值;强调创作层面的集体性打造与个性的张扬;追求表演层面的激情、细腻与心灵互动,这些都使本次音乐会具有了某种独特的意义。

本作品以北京中轴线为描写对象,通过流动的音符来展现具象的城市建构,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作品以现实的视角,审视和阐释中国古老的文化,并把其作为现实的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作曲家们让声音行走在中轴线上,在音符的高低起伏和快慢强弱之中,把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流动起来,使听众能够体验到数百年来在这条线上所流动的内在精神。

作为一首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由八个独立的乐章构成。第一乐章《一城永定》(作曲:李劭晟)采用乐队与男高音独唱形式。乐章在朦胧中缓慢弱起,象征沉睡的城市在早霞中慢慢苏醒。“天际升起一道彩霞,八百年中轴,东方国度的起点”,乐曲从一开始便点出“中轴”的主题,用其缓慢和略带伤感的曲调诉说北京的沧桑历史;乐章的中段,乐队采用不协和的音调,跌宕起伏,似乎描绘了北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动荡,朝代更迭,再源滥觞,永远不忘的是走向辉煌;乐章的后半段音乐转入高亢激昂的气氛之中,以永定门为符号,唱出家国情怀。后半段男高音基本上处在高音区,并采用戏曲音乐的紧打慢唱手法,演唱难度很高,担任独唱的薛皓垠把此段演绎得声情并茂,声声入心。

第二乐章《坛根儿情》(作曲:吴延)表现天坛周边地区往昔的市井风情与民俗情趣。作品采用北京说唱音乐素材,风格谐谑风趣,北京民俗特征鲜明。乐章一开始采用三弦的独奏,接以京胡的应答,鲜明地在表述着:“这里是北京!”此乐章采用A-B-A三段结构,前后两个A段是基于一个动感跳跃的音调,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以及乐队全奏之间展开对话与延伸,造成令人激奋的音响效果;中间是一段长线条的抒情段落,表达了人们对这座美丽的中轴和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

第三乐章 《正阳雨燕》(作曲:赵曦)把正阳门及其周边的市井天地纳为一体,以雨燕为符号,展现北京市民的生活风貌。乐章以慢速的抒情性旋律开始,逐渐转入竹笛领奏、弹拨乐伴奏、低音部支撑的声部关系;通过一段弓弦乐器上飘逸的乐句,音乐以三弦的声音再次点出北京概念。之后,音乐进入到了二胡与三弦间的对话。二胡演奏上滑音的运用似乎在描写雨燕的飞翔;而接下来的乐队全奏为整个乐章的铺开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感觉。

第四乐章《天安九州》(作曲:叶小钢)采用男高音独唱形式,加之乐队的整体衬托,旋律高扬激越,把天安门及其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与现实寓意和中华民族之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乐章一开始,乐队以全奏形式奏出几个长音和弦,把此乐章的庄重与宏大立意一下子体现了出来。男高音在高音区唱出 “啊,天安门!”使音乐直接进入主题,即用歌声来赞美天安门,并通过天安门表达对中华大地的歌颂,对世界和平的期盼。作曲家采用了男高音形式,以高亢激越的音调表达了天安门在数百年间,面对历史的年轮巍峨不屈的精神,体现出了未来永立在世界东方之信念。由于高音区的频繁出现,且以一人之声表达整个民族之情怀,对于演唱者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韩蓬的演唱情绪饱满,声音明亮,完美地表现出了作品的立意,可圈可点。

第五乐章 《紫禁三和》(作曲:郑阳)表现故宫的威严与其历史内涵。乐曲以低沉的音调开始,不协和和弦的运用、新笛、曲笛和梆笛上的相互交织的音调,似乎在述说着故宫中曾发生的故事;而高、中、低唢呐的全奏,配以低声部的支撑,又给人以某种预示。听了此乐章的演奏,感觉到音乐上大气庄重的风格,捕捉到了故宫历史上的辉煌与说不尽的故事。音乐中乐队的全奏、笛子飘逸飞句、柳琴颗粒状的明亮线条、笙的空灵乐句,使得音乐起伏跌宕。乐章在乐队全奏之后,以编锣独奏形成的弱结尾也令人遐想。

第六乐章《春度景山》(作曲:刘力)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在音乐的流动中表现出春天的来临。乐章采用小乐队协奏形式,用二胡、笙、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三件乐器之间的对话以及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的协奏关系令人耳目一新。整个乐章速度较快,节奏复杂,跳跃感强。乐句间,三件主奏乐器在转换,主奏乐器与乐队在转换,并时常飘出一些漂亮的旋律线条,似阵阵春风吹来,让人体味到了春天的喜悦心情。

第七乐章《水润万宁》(作曲:杨一博)描写的是“万宁桥”,采用女生独唱形式,表现了万宁桥在历史上曾作为皇城与市民生活之橋梁的作用以及对运河、北京水系、和“水润生命”的赞美。乐章以弱长的引子开始,引出女声甜美的声音。柔性的音乐中带着坚毅,流动的旋律中蕴含着坚强。歌唱家雷佳的演唱柔韧自如,声音时而细腻,时而饱满,在叙桥中夹杂对它的赞美。特别是在演唱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恰到好处的音质控制、气息运用、气口停顿和荡气回肠的行腔方式,听后不禁众令人拍案叫绝!

第八乐章《钟鼓合鸣》(作曲:邹航)表现了钟楼与鼓楼的对话。作曲家采用五面大鼓的重奏,并用京剧曲牌《夜深沉》的旋律素材,形成全曲的高潮点。在大堂鼓的演奏上,从用手拍击到用锤敲击,从单架鼓的独奏到五架鼓重奏,加之中间不时的钟声的融入,鲜明地体现了“鼓点”和“钟声”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意义。其象征的不仅是时间及生命,也展示出了北京的和谐之声。

八个乐章是八个独立的段落,各自可以成为独立的作品,连接起来又作为一首完美的“组曲”。作品不仅强化了“中轴”的历史概念,在作品的素材上多用北京传统音乐曲调,民族音乐风格非常鲜明,又不乏专业化的音响创造。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在努力探索一条用音符来转换视觉景观的方法,以便使音乐结构与景观结构相互胶合,在听觉效果和专业音乐创作之间达成平衡。

作品结构宏大,集庄重、大气、谐谑、活泼等不同风格,融历史凝重与市井文化为一体。在陈述方式上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叙事和情感表述展现对北京中轴线这一历史风貌和文化寓意的理解。

正如叶小钢所说:“优秀作品是需要两到三年的打磨。”想必作曲家们在听了自己的作品后也会有某些感触,产生出新的灵感,并使作品继续得以完善。期待该作品在今年10月份在国家大剧院的正式首演!

张伯瑜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中轴乐章乐队
一线中轴,承古通今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湾区枢纽,四心汇聚! 广州中轴之上,发现全新城市中心!
城市中轴之上,“双TOD”超级综合体塑造全新城市中心!
花的乐队
数字经济+中轴力量,广州未来十年发展大动脉在这!
花的乐队
FOLLOW FOLLOW 《乐队》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