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策略,提升生物课堂教学实效

2020-12-28 03:05苏志勇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知识网络高中生物概念

苏志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生物教学迎来全新挑战,不仅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重要理论的掌握,还要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应对灵活的实际运用。基于这一点,教学时就要突破传统,创新教法,鼓励学生探究,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将结合实际,从知识体系、概念学习及直观讲解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运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策略;知识网络;概念

一直以来,生物都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专注课堂讲解,习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策略的运用,以致于课堂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改善,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深化概念学习,由此实现要点的真正掌握,并学以致用,下面我就从不同方面谈谈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化零为整,完善知识网络

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知识面覆盖广、知识点多,需要学生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出现问题,难以系统化。针对这一问题,就要化整为零,将繁杂的知识点整理、组合,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大部分學生在学习生物时,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大多是不到位的,即便在课堂上已经了解,但缺乏整理、内化的过程,无法实现系统化。对此,就可引导分析,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把控,为后续运用奠定基础。以“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为例,鉴于这一课包含要点较多,就可选择分解教学,将其划分为3个课时。在第1课时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细胞膜的成分,对这一学习对象有初步的认知。随后,在第2课时,可带领学生走进细胞膜的探索过程,在直观认知中加强对“流动镶嵌结构”的了解。在前两课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促使其结合旧知理解,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在这一基础上,就可进入第3课时的学习,带领学生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对于这一环节,就要关注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化零为整,将新旧知识联合,将零散内容系统化。

这样一来,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就能自主联想旧知,借助已有经验接纳新知识,促进自身理解,在积极内化中有效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让其能顺利掌握,逐步培养分析能力。

二、内化概念,提高运用能力

不同于初中,高中生物学习包含很多概念,大多都抽象、复杂,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以致在后续运用中缺乏灵活度。对此,就要借助渗透方法,化概念为模型,将原本艰涩的内容生动化,促进掌握,并提高运用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经常觉得生物概念很多,难于记忆。对于这一问题,就要借助模型,引导学生将概念具化为模型,以此展开理解,在思考中把握。在高中阶段,学生可运用的模型主要有两种:物质模型和思维模型。首先是物质模型,主要包含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第一种天然模型,即运用简单的生物来研究高等生物,就像“运用线虫来研究细胞凋亡的过程”。第二种是人工模型,像“细胞器模型”“生物模型”等,就是研究者运用自身知识对生物现象进行刻画形成的模型。对于这一类模型的运用,能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理解,从而形成直观认知。最后是思维模型,主要包含理想模型、数学模型等。例如,在教学“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图解”及“种群增长曲线”等这些内容时,就可借助这一模型学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概念,提高运用能力。

概念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因此,要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置于模型中,一方面促进自身理解,有效掌握;另一方面提高自主探究意识,深挖内里,切实提高运用能力。

三、直观演示,彰显学科魅力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及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微观无形的研究对象。这一类探究对象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要想深入了解,就要借助直观演示,将其可见化,以促进研究。

在教学时,对于微观生物,要鼓励学生研究,引导其实验思路,在这一环节为了推进,不能操之过急,以自身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耐心启发,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领会要点,以此展开体验。在讲解“蛋白质和DNA等物质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时,可运用直观讲解,借助多媒体呈现科学家研究时的资料:分别用放射性物质对蛋白质及DNA进行标记。在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自主观看、阅读,积极分析这一研究过程,无形中深化理解,在之后的交流中大胆分享。由此,学生便清楚了整个过程:(1)用标记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存在放射性物质;(2)用标记噬菌体中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内没有发现放射性物质;(3)比较这两个结果,可证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由此获得最终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借助这一过程,就让原本微观甚至无形的生命体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促进其探究的同时让其体悟到学科独特的魅力。借助这一过程,就可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对直观的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在生动的画面依托下积极思考,逐步深入,与研究者产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重要理论的渗透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切不可直接灌输,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总之,策略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教学机智的重要体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引导学生分析,鼓励其自主克服难点,还能渗透很多学习方法,使其在探索的道路上日渐顺畅,深刻体悟到学科内在的魅力,无形中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邵宇松.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1):59+60.

[2]杨润芝,李世玲.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0):170+171.

[3]龚晓美.和谐教学,魅力课堂——探析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J].时代教育,2013(12):127.

猜你喜欢
知识网络高中生物概念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古代的时间概念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