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策略

2020-12-28 02:11丁喜纲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培养体系

丁喜纲

摘  要: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是涉及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包括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网络空间防护技能和网络空间安全行为等基本要素。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根本在于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普及,基本途径是教育和培训,应从明确培养目标、开设通识课程、构建培养体系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素养;通识课程;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096-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不断融合,全面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大量个人信息、商业资源、重要数据在网络空间中的存储和传输,网络空间的脆弱性和安全问题日益显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空间最多的群体之一,因此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是涉及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概念界定

1.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Cyberspace)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科幻小说作家William Gibson的短篇科幻小说《Burning Chrome》中。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网络空间已成为了继海、陆、空、太空之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五空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空间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网络空间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美国第54号国家安全总统令认为“网络空间是信息环境中的一个整体域,它由独立且互相依存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组成,包括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系统、嵌入式处理器和控制器系统。在使用该术语时还应该涉及虚拟信息环境,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1]。中国工程院院院士方滨兴将网络空间定义为“构建在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之上的人造空间,用以支撑人们在该空间中开展各类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活动”[2]。由上述两个定义不难发现,表面上网络空间是由各种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构成的人造空间,而实质上网络空间拓展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方式,是既关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又关乎国家主权的新型公共空间。

2.网络空间安全

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是与网络空间安全(Cyberspace Security)相近的詞汇,在相关文献中经常交叉出现,相互间的逻辑界限并不清晰。传统的信息安全着重强调信息本身的安全,认为应包含保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可审查性等基本要素。由于信息不能脱离其载体而孤立存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信息安全更多是指信息系统安全,具体可划分为信息系统设施安全、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内容安全和信息系统行为安全。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逐步与信息安全并用。有学者认为网络是信息的存储和传播载体,网络安全只是一种信息载体的安全,因此如果从信息安全只是信息本身安全的角度看,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不同的概念;而如果从信息系统安全的角度看,网络安全应该属于信息安全的一个方面[3]。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安全不能准确诠释网络带来的诸如黑客攻击、思潮涌入等安全问题,网络安全可以指称网络所带来的各类安全问题,其与信息安全既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立的部分[4]。

随着2003年2月美国《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的发布,网络空间安全开始被各界关注。网络空间既是信息的生存环境,更是人的活动空间,因此与信息安全相比,网络空间安全不但在其基础设施的部署模式上有相应的安全需求,如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而且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安全需求,如社交网络安全、网络支付安全等,此外也涉及到信息对抗、舆论安全等网络空间治理问题。与网络安全相比,网络空间安全会更多涉及社会结构形态的安全,包括国家网络主权完整、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个体基本权利不受侵害等方面,其与现实空间的安全之间具有共振效应。

3.网络空间安全素养

目前网络空间安全素养这一概念并未被明确提出,相关研究和文献较多会使用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素质等概念。由于“素养”一词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这种特质应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获得,因此使用网络空间安全素养这一概念,更能体现人在经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所形成的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将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是人在具备适宜的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的网络空间安全知识和信息,并能够正确利用网络空间安全知识和信息维护和促进个人、所在组织、社会及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这一过程的外化表现。

二、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定义,其基本构成要素应包括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网络空间安全意识、网络空间防护技能和网络空间安全行为4个方面,各构成要素处于不同的层面,并受到所在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的影响,如图1所示。网络空间安全知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起点,经过理解、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网络空间防护技能。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是人对免受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影响的心理状态的总和,包括对网络空间安全的认识、分析、判断、警惕、防护等心理活动,也包括为保障安全而产生的对网络空间安全知识和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满足感,从而能够促使人主动探究新的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网络空间防护技能是指人识别和防御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保护个人、所在组织、社会及国家在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和能力。网络空间安全行为则是人在网络空间中规避安全风险、解决安全问题等的具体行为,是其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网络空间防护技能的外化表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空间安全与社会结构形态的安全息息相关,因此网络空间安全素养中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防护技能及安全行为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层面,而涉及到国家政策、意识形态、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会受到网络空间技术、网络空间治理政策、网络空间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现状

由于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获取和储备是形成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基础,会直接影响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行为,因此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素养根本在于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普及,其基本途径是教育和培训。然而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有82.6%的网民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网络安全培训[5]。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学生的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也多处于模糊甚至是空白状态。

1.对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理念的缺失

由于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和界限并不清晰,所以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培养内容、培养主体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也不明确。在目前高校的网络空间安全教育中,很多安全问题会被归为技术问题,如网络攻击、木马病毒等,也有一部分安全问题被认为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实际上,网络空间中的安全问题大都不是孤立的,如在网络诈骗过程中通常会综合运用社会工程学、木马植入、网络钓鱼等技术手段,不了解相关的技术通常很难具备足够的警惕和识别能力;而网络攻击不但会涉及到道德和法律层面,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正确理解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是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前提条件。

2.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通识课程缺失

根据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研,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多以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在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中,通常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涉及少量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内容,相关内容也较为零散,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缺乏对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所以目前高校的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体系并开设网络空间安全素养通识课程是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基本途径。

3.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体系缺失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空间,网络空间中的不安全事件在高校也层出不穷。除专任教师外,目前高校涉及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内容的教育通常也会有学团、信息中心、图书馆、招生就业、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其中,全员育人培养模式初现端倪。然而,不同的课程、不同部门组织的培训和讲座通常没有任何关联,较为碎片化,从而影响了网络空间安全教育的效果。另外,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普通教育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对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而且不同专业领域对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体系是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

四、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策略

1.明确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目标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网络空间安全教育政策,但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已明确提及了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6]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依托自身的专业和人才优势,认真解读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增强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空间违法有害信息、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辨识力和抵御能力为基本培养目标,明确大学生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任务,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2.开设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通识课程

提高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基础是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获取,而通识教育没有专业之分,其教育目标是提升个体素养、凝聚社会共识,因此高校应开设网络空间安全素养通识课程,使学生接受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其内容应主要包括:(1)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安全的认知。该部分包括网络空间的产生和概念,对Internet、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空间构成基础的认识,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内容和特点,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战略任务等。主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安全,理解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与国家主权、网络空间安全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观。(2)常见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该部分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对安全漏洞、恶意代码(包括病毒、蠕虫、木马、勒索病毒等)、黑客和网络攻击、社会工程学和网络欺诈、个人信息泄露与不良信息泛滥、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主要网络空间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剖析,主要使学生对可能遇到的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及其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以提高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3)个人计算机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个人计算机的安全访问、操作系统安全加固、文件夹与文件的安全、安装和使用安全工具、安全使用公用计算机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个人计算机安全和安全使用公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提升使用个人计算机的安全行为能力。(4)智能手机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智能手机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安全机制、智能手机的安全设置、智能手机的数据保护、安全和使用手机安全软件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智能手机安全的基本方法,提升使用智能手机的安全行为能力。(5)网络访问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选择安全的上网方式、无线网络的安全设置和安全连接、网站与网络资源的安全访问、正确使用个人防火墙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个人网络访问安全的基本方法,提升网络访问的安全行为能力。(6)信息传送和发布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加密解密和数字签名、使用数字证书、发布帖子的安全技巧、发布照片和其他文件的安全技巧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个人信息传送和发布安全的基本方法,提升在网络空间传送和发布信息的安全行为能力。(7)网络社交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QQ、微信等常用社交软件的安全使用、电子邮件的安全使用、网络游戏的安全风险和防范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个人网络社交安全的基本方法,提升网络社交的安全行为能力。(8)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安全防范。该部分包括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安全风险、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风险防范、常用网络购物平台和网络支付平台的安全设置等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掌握保障个人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安全的基本方法,提升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安全行为能力。(9)网络空间法律法规。该部分可结合真实案例,从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的与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解读,主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依法治网、依法办网的网络空间法治化要求,了解网络空间违法犯罪行为及其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树立依法上网的观念,约束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10)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该部分包括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主要举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网络空间道德的建设要求和自律、網络信息价值的判断、网络虚假信息的识别、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处理和举报等内容,主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树立文明上网、理性上网的观念,免受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侵袭并掌握正确的辨识和抵御方法。

3.构建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体系

首先,应打破学科壁垒,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师共同打造和不断完善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知识体系和通识课程体系,培养网络空间安全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各专业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将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培养融入相关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和过程。应结合学生在入学、学习、生活、实习、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网络空间安全风险,统一组织学团、教学管理、招生就业、信息中心、財务等相关部门在关键时间节点结合具体实际开展网络空间安全专题培训。其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网络课程平台、在线测试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在线测试平台可以在学生选课时对其分层、分类,检验其学习效果,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弥补师资、实验实训环境等教学资源的短缺,使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求灵活进行学习。第三,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全国范围的网络安全主题宣传活动,高校应通过开展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竞赛、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竞赛、网络空间安全专题讲座、网络空间安全微视频与海报征集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提升网络空间安全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网络空间安全知识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罗军舟,杨明,凌振,等.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与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6(8):939-968.

[2]方滨兴.定义网络空间安全[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8(1):1-5.

[3]刘跃进.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之间的概念关系与构成关系[J].保密科学技术,2014(5):12-19.

[4]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2):72-84.

[5]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EB/OL].(2017-10-18)[2017-10-25].http://zt.360.cn/1101061855.php?dtid=1101062370&did=490805436.

[6]邓若伊,余梦珑,丁艺,等.以法制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构筑网络强国——《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解读[J].电子政务,2017(2):2-35.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培养体系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