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2020-12-29 10:45陈世旭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爬格子子非鱼乐子

○陈世旭

只要没有外出旅行,几乎所有的日子我都锁在门后爬格子。从大年初一开始,为了避免无谓的应酬,我主动给一些朋友问候之后就关闭了电话。平时的双休日也往往如此。很多年下来,许多人以为我蒸发了,或是觉得我成了幽闭自己的苦行僧。好心者在背后的议论中不免为我叹息,似乎一个好端端的人硬给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念头毁了,失了常,病疴极深。有一次我走出办公室,路上遇见一个同事。他已经吃过饭,去赴牌局,见我这么晚才回家,他凑近我的脸,仔细审视一番,语重心长地说:“兄弟,千万想开些。”回家照镜子,我并没有觉得人比黄花瘦,于是问老婆,回答是:做梦吧!想想平日穿着,我从没有觉得怎样的衣带渐宽,果真能为什么消得人憔悴倒是一种保健了。我不由得一笑:同事的那份关切,显然是想当然的结果。的确,像我这样无所用心又无所作为的写作,要想弄到形容枯槁、气血两亏,弄出个植物神经紊乱之类的风雅的毛病,谈何容易!我之所以专注于写作,并非因为那是穷途末路的唯一选择,更与令人起敬的悲壮献身搭不上边。我写作的全部动力只在于我在其中找到了一种乐子。我从那乐子里得到的快感跟从儿戏中得到的快感毫无两样。小时候我喜欢过画画,后来又喜欢过树根、石头、雕塑、书法,虽然都不成样子,但我乐此不疲。

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我由此似乎回到了单纯痴迷的童年。沾上电脑之后,我更是如拥美人。对于电脑,我从极端排斥到极端着迷,只用了一个上午。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的干净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洁癖,电子邮件和查资料的快捷正适应了我的凡事全无耐心。

近年来恐惧电脑的种种呼声越来越盛。其实,对文字的迷恋跟对电脑的迷恋,其快感是一样的。只不过文字组织或许更多些创造的主动性与情感,因而卫生且健康得多。所以有人以为是受罪,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深入其中而已。

自然,常年关在屋子里,表面上看来的确是孤单了些。但少了热闹也会少了纷争,不必说假话难为自己,也不必说真话惹恼别人;多了寂寞也多了清静,不必看人脸色,也不必让人觉得没趣。我因此特别喜欢独自待在办公室,能躲掉的会议和活动一律躲掉。尤其下班和休息日人去楼空之后,一面静悄悄地爬格子,一面体会“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鲁迅《怎么写》)的惬意。

这样的快乐其实不足为外人道,道了也没人信。不久前,一名香港艺人跳楼自戕,一位善良朋友受了触动,特地在电话里反复规劝我“出来散散心”。他的口气,似乎认定我患了抑郁症,有自闭倾向,我越解释,他越觉得我偏执。我只好缄口,随他长吁短叹了。

也因此想起两个著名古人的一场抬杠——

一个说水里的鱼很快乐。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晓得鱼快乐?于是说鱼快乐的那位说:你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

如此抬杠,有点像绕口令。

还是农民的话实在: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晓得。

(选自《散文》2011年第7期,有删改)

解读

如果一名同学热爱写作,他肯定能得到成人的赞扬,他的家长也会引以为傲。在不少同学都讨厌写作而作文所占分值又很大的背景下,这样的爱好能带来很现实的好处,充满正能量。这样的“热爱”大部分并不纯粹,散发着矫情、虚荣、功利的味道。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写作癖”呢?这篇文章就是一个示例吧!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明知道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不能转化成功名利禄,还容易被身边的人误解,但还是要写,一定要写,不写不行——这时,写作就成了他的呼吸、他的血脉和他的本能需求了。

猜你喜欢
爬格子子非鱼乐子
博士猫
April Fools Day Jokes
子非鱼、不进则退、跃龙门
机关“笔杆子”素描
苦乐年华爬格子
黄霑教我写作
便便哪去了
长短大小
风从哪里来
整蛊新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