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2020-12-29 12:09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乔 荃

(湖北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识和社会价值之魂,其意识形态功能渗透与融合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中,从而引导着社会的主流民意和舆论氛围,培育着国家道义基础和形象,并构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要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优势地位,就必须深入挖掘与培育核心价值观,使之形成独特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支撑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当代全体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号召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我国精神文化和道德建设的主旨和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如何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教育,引导广大高校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独立人格、优良品德和健康心智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2]

我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实现的价值共识和道德认同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在时代发展的变化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后留下来的精华,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价值理想、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的精神创造、理想思维和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声声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滋养,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基因就来源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时间的长河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在中国,古往今来都看重以天下为己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强调个人、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中国古代,人们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当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既传承了我们民族的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提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蕴含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与价值,从而被人们理解、接受、认同,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建设。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网络传播信息互通愈加便捷,而另一方面,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多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西方国家持续以各种方式加强对中国的思想渗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坚守思想阵地,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内在生机活力;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进一步发扬民族核心精神,从而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同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人民内心的民族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是从政治、思想、文化、情感各个层面多种角度的认同与统一。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固其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切断了文化根基、割断了精神命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应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基因的思想体系,深入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全面系统地推动文化教育,进而推动价值观教育。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举旗定向这一大事,关乎培养好接班人这一重任。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为基本遵循,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贯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过程、各个方面。生机焕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让新时代青年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夯实深厚的文化基础,有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开展。

二、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在新的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机制构建入手,在制度规范逐步建立、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固定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践行机制。高校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认同机制、建立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领师生更好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强化认同机制

高度的文化认同激发积极的践行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通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认同才得以实现。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将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流传下来。文化认同会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在不断地被生产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精髓并结合时代特征应该成为新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时代价值。在校园中以不同形式加强教育环境渲染,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要用不同的、能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通过文化熏陶、舆论宣传、实践养成等大学生看得懂、听得进、愿意接纳的方式,接地气、贴人心、润物细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使理论通过实践机制落实到学生群体中,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理论要求变成学生主观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与专业或学科教学工作会出现“两张皮”的情况,不同的评价体系、不同的教师分担两部分工作。而如今,在大思政背景下,落实“五个思政”,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刻不容缓,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校园环境,着力打造第二课堂,把对学生德育的考核列入整体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人才培养,课程是载体;开拓创新,学科是支撑;学习成长,环境是保障。将“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工作中所有老师的事情,真正实现全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立体化、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三)完善保障机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出凝练。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政策、制度、规则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新时代高校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使各方面政策都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治校、管理、教学的实践中,注重文化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形成权利和义务、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道德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落实。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把握方向、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组织、宣传、学工等党委职能部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部署,督促检查。其他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二级党组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因此,必须认清“实践育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积极构建以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联动教育模式,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努力营造人人宣讲、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高校要与周边社区、企业及政府等相关组织,建立目标一致、资源共享的协同教育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定期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信息资料库,学校与家长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必须要承担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新时代,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办好中国特色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锤炼师德师风,发挥引领辐射效应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落实者,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还是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人生态度对学生会产生直接且重大的影响。锤炼师德师风,在教师群体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教师首先要自己学懂、悟透、践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育教学中的全过程,发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夯实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手段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对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之问,而回答好这一问题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是高校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先明确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才能根据需求制定出培养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之源理论之根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高校建设、教育、培养的各个领域。立德树人,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以此为前提和方法,将价值观教育落实在课程教育、校园生活的细微之处,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身心特点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内化与外在展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养成的隐形教育方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育人作用,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养成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从知识的传授到接收,从理念的认知到秉承,从精神的继承到发扬,是由浅入深、由知至行、循序渐进的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于实处,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理论教育是基础,实践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为基础,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访问、英雄事迹宣讲和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找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相对接的共鸣点,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导引大学生实现从行为习惯到行为自然的良性转变,正确处理知和行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打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平台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汲取思想之源,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细、落小、落实。

1.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台三尺之大,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之重任。学术无禁忌,课堂有纪律,政治有规矩,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也有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把握好为我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2.利用好校园多种媒介。高校信息传播媒介多样,覆盖面广,信息流动速度快,并能根据大学生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学校出版社、学报、网站、广播站、新媒体等,是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载体。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作用,鼓励通过学生自己的声音和笔尖解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讲好、讲活,也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宣传发布出去。既要潜移默化,又要大张旗鼓。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是媒体的主人,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大学生群体是自媒体时代的主力军,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自媒体作为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3.以实践促进价值观入脑入心。中华传统文化向来追求见贤思齐的道德教育方式,榜样是一种价值的凝聚和做人做事的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为此,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利用课堂之余和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深入生活,挖掘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学术研讨会、实践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宣传推广到社会各个角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形成完整人格。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分析高校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载体平台功能。

(五)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

在新时期,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大学的职能之一。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而是在于文化育人,也是大学的综合实力提升、价值塑造、精神传承。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思想价值引领,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营养、接地气。打造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影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培育文明风尚,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面对意识形态新冲击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结合我国实际,做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工作,增强战略定力,弘扬主旋律,凝聚新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体系。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