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21-01-02 10:50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关键词:亚急性患处湿疹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

本共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在“湿疹(湿疮)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6)”基础上讨论修改制定,进一步完善了湿疹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分型,补充更新了临床用药和外治疗法。

湿疹(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有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为临床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季节,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先天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发[1]。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腥发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或情志不畅,肝气郁滞,疏泄不利,痰湿内生;或素体脾虚,脾为湿困,水湿停滞,生化乏源;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2 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特点临床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型。

2.1 急性湿疹 起病较快,皮损多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常有点状或小片状糜烂面,伴有明显浆液渗出,多有剧烈瘙痒。

2.2 亚急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皮损呈暗红色,红斑基础上以小丘疹、鳞屑及结痂为主,可有少量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可有轻度浸润,瘙痒多较剧烈。

2.3 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或发病即为慢性,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可有浸润或苔藓样变,皮损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局部干燥、粗糙、鳞屑,可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常有明显瘙痒症状。

3 辨证分型[2-4]

3.1 风热蕴肤证 常见于急性湿疹初发者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病变进展快,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可见鳞屑、结痂,渗出不明显,皮肤灼热,瘙痒剧烈。可伴发热,口渴,舌边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或浮数。

3.2 湿热浸淫证 常见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灼热,多见丘疹、丘疱疹、水疱,瘙痒剧烈,抓破后糜烂、渗出明显。亦可见于部分亚急性湿疹,表现为水疱及渗出较少,瘙痒仍剧烈。可伴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3.3 脾虚湿蕴证 常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以丘疹或丘疱疹为主,色暗或有鳞屑,少许渗出,瘙痒明显。可伴食少乏力,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或微黄,舌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或细滑。

3.4 血虚风燥证 常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色暗红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3.5 其他证型 根据不同地域、气候、体质个体化辨证。

3.5.1 湿热浸淫证应辨析 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湿重于热型呈亚急性病程,皮损暗红或淡红,丘疹或小水疱,伴有或不伴有糜烂、渗出,可伴心烦,口渴或口黏腻,尿黄,大便干或黏滞,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热重于湿型发病急,病程短,皮肤潮红、肿胀,有丘疱疹或糜烂渗出,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3.5.2 阴虚证可兼夹血燥或湿滞阴虚血燥证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肥厚,瘙痒剧烈,可伴口干,便干,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剥,脉细。阴虚湿滞证皮损肥厚粗糙,或苔藓样变,瘙痒明显,口干饮水少,舌红苔薄白或薄腻,脉细滑或细濡。

3.5.3 阳虚证表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胖或暗,苔润,脉沉弱无力等,常为阳虚证。

3.5.4 风寒证表现畏寒,少汗或无汗,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等,常为风寒证。

3.5.5 寒热错杂证表现畏寒疲乏,口苦,便秘,舌暗红水滑,苔薄白或黄腻等,常为寒热错杂证。

4 治疗

4.1 治疗原则 以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控制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基本目的。本病早期当驱邪为主,后期则要以扶正祛邪为主,除湿应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疾病不同分期及证型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同时要结合皮损特点,兼顾近远期疗效。

4.2 治疗方法

4.2.1 辨证论治

4.2.1.1 风热蕴肤证 治以疏风清热、化湿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常用药物:荆芥、防风、苍术、苦参、蝉蜕、胡麻仁、牛蒡子、生地、丹皮、赤芍、当归、甘草等。

4.2.1.2 湿热浸淫证 治以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连翘、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牡丹皮等。

4.2.1.3 脾虚湿蕴证 治以健脾利湿、祛风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药物:苍术、陈皮、厚朴、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甘草等。

4.2.1.4 血虚风燥证 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加减。常用药物:生地、当归、芍药、川芎、荆芥、防风、白鲜皮、蝉蜕、大枣等。

4.2.1.5 其他证型 湿热浸淫证湿重于热型可选用萆薢渗湿汤或三仁汤;热重于湿型选用清热除湿汤[2]。阴虚血燥证选用凉血四物汤,阴虚湿滞证选用滋阴除湿汤;阳虚证常选用四逆汤或真武汤;风寒证常选用麻桂各半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寒热错杂证常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4.2.2 中成药 中成药的选用应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部分无明确证型的中成药可采用辨病用药。外用中成药应根据皮损的不同表现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3],如急性湿疹治宜清热疏风、除湿止痒,可选用溶液剂外涂或湿敷;亚急性湿疹治宜健脾除湿、收敛止痒,可选用洗剂或搽剂外涂或湿敷;慢性湿疹治宜养血活血、润燥止痒,可选用软膏外用或加封包。

4.2.2.1 内服中成药

(1)风热蕴肤证:①消风止痒颗粒[4],10 mL/次,3 次/d,饭后口服;②皮敏消胶囊[5],4 粒/次,3 次/d,饭后口服。

(2)湿热浸淫证:①龙胆泻肝丸[6],3~6 g/次,2 次/d,饭后口服;②金蝉止痒胶囊[7],6 粒/次,口服3次/d,饭后口服。

(3)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丸[8],6 g/次,3 次/d,饭后口服。

(4)血虚风燥证:润燥止痒胶囊[9],4 粒/次,3 次/d,饭后口服。

(5)其他中成药:疗癣卡西甫丸、湿毒清胶囊、防风通圣颗粒等[10]可个体化辨证使用。

4.2.2.2 雷公藤类制剂

(1)雷公藤多苷片:祛风解毒、除湿消肿、舒筋通络,有抗炎、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作用。用于病情重、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湿疹患者。用法用量:按体质量1~1.5 mg/(kg·d),分3次饭后口服,或遵医嘱。长期服用需注意生殖毒性、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婴幼儿、青少年、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11]。

(2)火把花根片: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有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和抗炎作用。用于病情重、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湿疹患者。用法用量:口服,3~5片/次,3次/d。不良反应有性腺抑制、骨髓抑制等,部分患者有恶心、纳差、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婴幼儿、青少年、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12]。

(3)昆仙胶囊:补肾通络、祛风除湿。用于泛发性湿疹。用法用量:2粒/次,3次/d。少数患者服药后有恶心、腹胀等症状,偶见肝功能轻度异常、白细胞减少、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婴幼儿、青少年、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13]。

中成药可单独使用或视病情与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等联合使用,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应注意疗程,一般起效后可减量维持直至停药。

4.2.2.3 外用中成药

(1)复方黄柏液[14]:清热解毒,消肿祛腐,用于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方法:湿敷,4~6层纱布浸泡药液,覆盖创面,20~30 min/次,2~3 次/d。

(2)甘霖洗剂[15]: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用于风湿热蕴肌肤所致皮肤瘙痒和下焦湿热导致的外阴瘙痒。方法:取本品适量,稀释20倍,外搽患处3次/d。

(3)儿肤康搽剂[16]: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用于儿童湿疹、热痱、荨麻疹、证属实热证或风热证的辅助治疗。方法:外用,每次取本品30 mL,涂擦患处,轻柔 2~3 min,用温水冲洗干净,2~3 次/d。

(4)青鹏软膏[17]: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用于慢性湿疹。方法:外用涂抹于患处,2次/d。

(5)除湿止痒软膏[18]: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用于急性、亚急性湿疹证属湿热或湿阻型的辅助治疗。用法:外用涂抹于患处,3~4次/d。

(6)消炎癣湿药膏[19]:杀菌,收湿,止痒,用于慢性湿疹。方法:外用2~3次/d,涂抹于患处。

(7)丹皮酚软膏[20]:消炎止痒,用于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各种皮肤疾患。方法:外用涂抹于患处,2~3 次/d。

(8)蜈黛软膏[21]: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用于风湿热邪所致亚急性、慢性湿疹的治疗。方法:外用涂抹于患处,2次/d。

(9)肤舒止痒膏[22]:清热燥湿,养血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方法:外用,取本品5~10 g,于温毛巾上抹擦皮肤,揉摩5~10 min,用清水冲净,1次/d。

(10)肤痔清软膏[23]:清热解毒,化瘀消肿,除湿止痒,用于湿热蕴结所致浸淫疮等。方法:取本品适量直接涂擦于患处,轻症1次/d,重症早晚各1次。

(11)冰黄肤乐软膏[24]:清热燥湿,活血祛风,止痒消炎,用于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湿疹等。方法:外用,涂搽患处,3次/d。

4.2.3 湿疹中医特色外治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根据湿疹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皮损特点等病情,选择不同的外治疗法,包括中医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2大类,其总的治疗原则为控制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25-26]。

4.2.3.1 中医药物外治疗法

(1)中药涂擦疗法根据分期和皮损特点选择溶液、洗剂、软膏、乳膏、油剂、散剂等中药临方调配制剂进行涂擦治疗,适用于湿疹的各个阶段,如急性期,无渗出者可选择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芩柏洗剂外涂,渗出明显者黄连粉、青黛散外扑;亚急性期可外涂黄连膏、青黛糊剂外涂;慢性期可选择紫草油、甘草油乳膏等外涂。方法:涂于患处,2~3次/d。

(2)中药塌渍疗法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阶段炎症较重、渗出明显患处。方法:采用黄连、黄芩、黄柏、马齿苋等清热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煎液,或选择黄柏溶液、三黄洗剂溻渍液等制剂,浸湿消毒纱布4~6层后,拧至不滴水为度,对皮损进行冷湿敷,20 min/次,2~4 次/d 或遵医嘱。

(3)中药药浴疗法适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损无明显渗出者。方法: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浴,选择不同的方药及药浴方法。如急性期可选用苦参、黄连、黄柏、生大黄、白鲜皮、地肤子、马齿苋、千里光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中药;慢性湿疹可选用当归、桃仁、生地、鸡血藤、蛇床子等滋阴养血、润燥止痒中药。病变局限者,可局部溻洗或浸浴,皮损泛发者,可全身药浴,水温宜38℃~43℃,微微发汗为佳,20~25 min/次,每日或隔日 1 次。

(4)中药封包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偏肥厚或结节性皮损。方法:将黄芩、当归、甘草、黄柏、大黄、马齿苋等中药打粉,加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制作成软膏,或选用普连膏等制剂,涂抹皮损处,再予以敷料或保鲜膜封包 1~2 h/次,1~2次/d,可于保鲜膜上扎孔透气,以皮肤有潮热感为宜。

(5)穴位注射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湿疹。方法:局部常规消毒,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成药,垂直刺入选定的穴位(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等),提插捻转得气后,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每穴1 mL,每日或隔日1次。

(6)中药熏蒸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皮损偏肥厚且无明显渗出者。方法:根据辨证选用不同组方中药(具体方药可参照中药药浴疗法)煎液浓缩后,放入中药熏蒸机,通过中药蒸汽熏蒸患处,熏蒸机舱内气体温度37℃左右以患者耐受为宜,20 min/次,每日或隔日1次[27]。

(7)中药喷雾疗法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瘙痒灼热明显者。方法:根据不同皮损情况选用不同方药煎液或制剂,如黄柏溶液、三黄溶液溶液等,加入医用超声雾化机,利用超声波将中药溶液震动雾化喷洒皮损患处,使药物与皮损充分接触并快速吸收达到止痒等治疗效果;或根据辨证处方制作成瓶装喷雾剂直接外喷患处,2~3次/d。

4.2.4.2 中医非药物疗法

(1)针刺疗法适用于湿疹各个阶段。方法:常规皮肤消毒,辨证选穴。主穴:大椎、曲池、合谷、风市、三阴交、阿是穴。配穴:湿热浸淫型:阴陵泉、陶道、肺俞等;脾虚湿蕴型:脾俞、胃俞等;血虚风燥证:膈俞、肝俞、血海等。湿热浸淫型用泻法,其余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0.5 h,每日或隔日1次。瘙痒剧烈者可加电针治疗。

(2)刺络拔罐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苔藓样变或瘙痒患处。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后用一次性梅花针叩刺肥厚皮损,针尖垂直皮面,使用腕力叩刺,并立即弹起,反复进行,频率为130~150次/min,每个部位叩刺时间为2~3 min,叩刺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或以三棱针于患处快速点刺,以叩刺部位微微出血或出血如珠为佳,再行加拔火罐,留罐5 min左右,以拔出1~2 mL血液为度,每日交替更换不同部位治疗,操作同一皮损部位隔日1次。

(3)火针疗法适用于局限性慢性湿疹,皮损肥厚浸润明显者。方法:常规皮肤消毒,持针在酒精灯上加热针体,直至针尖烧至红白,迅速浅刺皮损肥厚处,散刺法,针刺的深度及密度根据施术部位及皮损肥厚程度而定,每周1次。

(4)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慢性顽固性湿疹。方法:辨证选穴(常用穴位: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血海、三阴交、阴陵泉、风市、膈俞、脾俞等),每次选取2~4个穴位为宜,常规消毒后,镊取1~1.5 cm长羊肠线置于埋线针针管内,采用注线法将埋线针快速直刺入穴位,当出现酸、麻、沉、胀等针感时,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后迅速出针,用消毒棉签按压针眼以止血,针孔处敷盖消毒纱布或外用创可贴。15~30 d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5)穴位自血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方法:辨证选穴(常用穴位:足三里、丰隆、血海、三阴交、阴陵泉、曲池、合谷等),每次选取2~4个穴位为宜,穴位常规消毒,用1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5~8 mL肘静脉血,快速将所采静脉血液注入选定穴位,1 mL/穴,1次/周,4~6 次为 1 个疗程。

(6)耳穴疗法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疹[28]。方法:选取耳部主穴,如肺、大肠、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等,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选穴,然后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黏附在0.5 cm×0.5 cm大小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单侧或双侧耳穴上,操作者以拇指和食指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对压,手法由轻到重,患者出现酸、胀、麻、痛或循经络传导为“得气”。每次每穴按压 20 s,2~4次/d,每3~5天1次。

(7)艾灸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可选择穴位行艾条回旋灸、艾柱隔物灸及温针灸等灸法,根据辨证选择不同的穴位,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曲池、血海等。也可于皮损处进行熏灸疗法。方法:充分显露皮损患处,消毒后,采取艾条实施回旋灸,熏灸15~20 min;同时在选定穴位实施悬灸15~20 min,1次/d,4周为1个疗程。温针灸: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再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长约2 cm左右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每日或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8)划痕疗法适用于慢性湿疹。方法[29]:常规消毒患处,用手术刀尖端部由上而下,从左至右轻划,以稍渗血为度,根据病变大小决定划痕次数,拭干血迹后,外敷枯矾粉,以消毒纱块覆盖,胶布固定,每5~7天1次,2次为1个疗程。

猜你喜欢
亚急性患处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儿童湿疹治疗和护理方法早知道
总有过敏、湿疹,可能是太讲究卫生惹的祸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治疥疮
治斑秃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布鲁氏杆菌病的疗效分析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