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中医古籍文献再次探讨湿疹的病因病机

2021-01-02 10:50周一彤赵艳霞
关键词:腠理邪气津液

周一彤,赵艳霞

(1.黄河三门峡医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中医对湿疹的记载有悠久的历史,《金匮要略》称湿疹为“浸淫疮”[1];《医宗金鉴》又名“绣球风”[2];《纯懿庐集》称之“湿疮”[3]等。目前临床辨证分型较多,各个医家认识不一致,但复发问题仍是治疗的难点。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湿疹的病因病机,提高临床辨证的疗效,本文结合古文经典及藏象理论进一步分析引起慢性湿疹发生的病因病机,加强对湿疹的认识,更好的服务临床。

1 六淫之邪与湿疹

《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4];《疡科心得集》中又有“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的论述[5];《外科心法要诀》指出:“瘑疮每发指掌中……风湿客于肤腠而成”[6];《外科正宗》中记载:“钮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7];均指出湿疹的发病多由素体虚弱,风湿热邪气滞于肌表,搏于气血所致。《灵枢·刺节真论篇》云:“虚邪之中人也……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8]。

皮肤为人体卫外之屏障,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善行而数变,结于皮肤腠理,导致湿疹反复瘙痒无度。又因风为百病之长,常与他邪合病,风湿热邪乘虚入袭,邪气停留体内,营卫失和,玄府闭塞不通,津液运行失司,汗液排泄不畅,引起湿邪内蕴;湿邪困阻气机,阳气运行受阻,遏于肌表,日久郁而化热,湿热浊气与正气抗衡,发于肌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发为湿疮[9]。因此,湿疹的发病与风湿热邪密切相关。

2 饮食不节与湿疹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补充了饮食不节引发湿疹瘙痒的病因病机:“不减口味,后必疮痒无度”[7];清代《外科选要》指出:“膏粱之变亦是,言浓滋味过度,而使荣气逆行,凝于经络为疮疡也”[10]。近代著名医家赵炳南认为:湿疹虽表现于外,其实是由内引发,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加之外受湿热之邪而致[11]。

可见饮食内伤是导致湿疹湿热内生的重要原因[12]。患者平素喜食油腻、海鲜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容易致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导致水湿内聚,不得输布,日久酿生湿热,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3 脏腑功能失调与湿疹

3.1 肺热炽盛 《纯懿庐集·疮疡》记载:“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13]。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肌肤干燥、瘙痒皆是由于阴血难以荣养所致。又因五脏相生理论,肺失清肃,津液亏耗,脾脏受累,肺为脾脏之子,子病及母,导致脾虚生湿,故病情多迁延反复。且肺居高位,肺脏娇嫩,开窍于鼻,六淫邪气多从口鼻而入,首侵肺脏而发病。翟晓翔教授亦认为慢性湿疹反复发作,多因腠理不密导致邪气内侵,正邪相搏日久,浸淫肌肤,耗血伤阴,由表及里导致肺脏津亏生热[14]。外邪侵袭,肺卫不固,腠理不和,酿生肺热,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肺燥津伤,瘙痒无度。正如刘冬莲等[15]认为,肺卫固则腠理坚,则邪气不可内倾也。

3.2 心经热盛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疮痒,皆属于心”[16];《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4]。指出心与湿疹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17];指出心火太过,血热炽盛,热盛肉腐,血不养肤,遂成湿疹。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血脉,内寄君火,风邪侵袭,内蕴心经,郁久化热,心火炽盛,易生风动血,络脉壅郁,火热上延下移,血肉相搏,气血壅滞,外达肌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遍及周身,泛发湿疹,此为热邪难于外透所致。且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之热下移小肠,则可出现尿涩及小便短赤等不适。心火炽盛,心气与夏气想通,同气相求,若夏季患湿疹不及时治疗,更易致痛成疮疡甚或糜烂成脓结痂。

3.3 湿热蕴脾 中医认为湿邪是湿疹发病的关键因素,贯穿于湿疹的整个过程,也是湿疹迁延反复难愈的根源所在[18]。《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6],指出脾与湿疹的发生密切相关。《幼科概论》记载:“湿由脾气虚弱,不能运化以行水……生有癣及湿疮,是脾湿外出,湿气散化象”[19]。《金匮要略广注》记载:“浸淫者,湿渍之状,脓水流处,即溃烂成疮,故名浸淫疮,是湿热蕴蓄而发者”[20];《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湿疹的病机是“由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21]。指出影响湿疹最主要的因素是湿热邪气。

历代文献表明,脾与湿的产生密切相关,湿邪为有形之邪,侵及人体,脾是湿的主要载体,在气血津液运行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脾功能失调时,脾失健运,水湿停滞[22],因其重着黏滞的特性,滞留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另一方面,脾喜燥恶湿,湿邪久居体内,长此以往,脾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滞留体内,因气有余便是火,火与湿相合,化为湿热;湿热内蕴,是湿疹反复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慢性湿疹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因素,亦是治疗的着眼点[23]。因此,健运脾土,清热除湿是治疗湿疹湿热内蕴的关键所在。

3.4 肝经湿热 《外科备要》记载:“绣球风,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24];《医宗金鉴》记载:“筋痿阴湿,热痒肿痛……乃肝经为病也”[21]。指出肝经湿热亦可导致湿疹的发生。

中医认为肝为刚脏,在志为怒,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化火伤阴,影响全身气机,且脾被肝所克,肝火旺盛,脾失运化,津液运行受阻,易致湿疹的发生[25]。尤其好发于男性阴囊部位:足厥阴肝经循行抵前阴,肝失疏泄,中焦气机通行不畅,酿生湿热,湿热循经延及阴囊,受风邪外袭,出现阴囊湿疹[26]。因此湿疹与气机郁滞、肝经湿热有关[27]。

4 气血失调与湿疹

《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8];《灵枢·刺节真论篇》亦云:“虚邪之中人也……起毫毛而发腠理……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17];可见,湿疹的瘙痒症状与气虚无以抵御邪气,邪气窜络有关。李梃[28]在《医学入门》中曾强调了血的重要性:“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黄帝内经》曰:“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29],指出阴血的生成仍要依靠自身的气所化生。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30]。血对气有濡养作用,在人体各脏腑组织中,各机能活动与气的生成所摄取的营养物质,是由血液所提供,故血旺则气旺;机体脏腑组织一旦失去血的供养,则会导致素体虚弱,难以抵抗邪气,易受外邪侵袭,同时血虚、血热亦或是血燥,均可引起内风,两邪交织,使风湿热邪滞留肌表,出现红斑,丘疹等证候;因此通过补血、养血、活血促使气血流通,各种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尤其是风邪则会随血的运行而消散[31],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5 经络循行与湿疹发病部位的关系

湿疹发于四肢者,以阳经多见。在上肢者,以大肠经和三焦经为主。大肠与肺相表里,外感邪气入侵肺络,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肺气通行受阻,影响三焦水液代谢,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聚,郁于肌表,出现红斑丘疹;发于下肢者,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黄帝内经》将手足少阳经的皮部称为“枢持”,“枢”指门轴;“持”即主持,掌司[32],胆络于肝,肝气易失条达而郁滞气机,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滞于中焦而化为湿;中焦乃脾胃所居之处,脾气虚弱,化湿生痰,运化无力,痰湿生热,发为湿疹。

足太阳膀胱经多导致背部出现红斑丘疹等皮损,正如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云:“血风疮……由三阴经血虚风燥所致”[33]。在多血少气的经脉,湿疹会更频繁地发生。邪气较易在血多处聚集,气少失于固摄而发皮损。“膀胱者,州督之官,津液藏焉,气化才能出矣”,膀胱为津液储藏之所,膀胱与肾相表里,肾气失于封藏,膀胱气化不行,津液运行受阻,滞于体内,郁久化热,酿生湿疹。总之,湿疹的发生多见于阳经,由于阳经多气,可与邪气在体表抗衡,同时阳气被湿邪困阻,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联络脏腑,传导感应,发为湿疹。

6 小结

本文通过古籍文献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记述,得出慢性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风、湿、热邪为主要致病邪气,日久传变入里,肌表病变累及脏腑,损伤肺、脾、心、肝、肾,与气血、经络、脏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古籍文献对湿疹病因病机的概述,对于日后在湿疹的临床治疗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应增强患者体质,固护正气,抵御外邪侵袭,注重健脾养血,祛风除湿,滋阴润燥,使湿不留体,营卫调和,津液顺通,气血顺畅。

猜你喜欢
腠理邪气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