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文化扶贫精准化问题研究*

2021-01-02 16:04重庆工程学院思政部王雪梅
区域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农村

重庆工程学院思政部 王雪梅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贫困治理卓有成效,这些都为我国的文化扶贫实现“精准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环境。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实施,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着力解决了我国的绝对问题。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5年过渡期内,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保证脱贫攻坚的成果。在农村进行文化扶贫对于振兴乡村文化,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农村文化扶贫“精准化”的机遇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贫困治理卓有成效,这些都为我国的文化扶贫实现“精准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环境。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将扶贫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使得文化扶贫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扶贫要在“六个精准”的统筹下进行,而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新形势都为文化扶贫“精准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顶层政策大力支持文化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向农村倾斜,尤其关注农村文化扶贫。其中,《“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方案的指导下,2020年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四五”时期,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加快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坚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原则,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智”“扶志”作用,重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重塑乡村价值,重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扶贫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

我国经济的持续中高速发展,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利益,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自媒体等平台为农村地区的文化扶贫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载体。借助大数据等平台,可以有效的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提供适合群众不同口味的文化大餐。其次,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宜人的外部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和道具。文化广场可以是戏台,也可以是广场舞台;农家书屋既是图书馆,也是农业科技的交流学习场所。最后,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为农村地区文化扶贫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其他地区文化扶贫的有益经验,可以选择性的借鉴,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文化。

(三)精准扶贫思想为文化扶贫开辟了新的发展局面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繁荣变化,绝对贫困问题已全面解决。农户的口袋慢慢富起来了,这为“富脑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也为贫困人口“富脑袋”提供了便利: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把贫困地区的教育搞好,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关切,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对基层干部适时监督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监督,产生实际的威慑力,逐渐移风易俗,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基层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三是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富集地区给予优惠政策,发展文旅等文化产业,既能脱贫致富,又能繁荣地方文化。

二、新时代农村文化扶贫“精准化”的路径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中文化先行,着眼农民的文化素质养成,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基调,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把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农村文化扶贫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乡村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当前,文化扶贫不能仅是“送戏下乡”“大搞文化产业化”那么简单了,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下,文化扶贫更加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强调“扶智”和“扶志”。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化文化扶贫队伍三方面入手。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振兴发展的作用,农村文化扶贫要从发展文化事业入手,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下功夫。在硬件方面,为农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立文化广场供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喜剧、杂耍、广场舞都有了施展的场地;成立农家书屋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购置农业、农民、农村相关书籍供应大家的日常需求;利用网络、大数据等手段,成立电子阅览室,满足大家的阅读手机需求;成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满足大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在软件方面,整合城乡资源,城市支援农村,办特色文化活动。例如,甘肃省举办了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惠民演出,让甘肃红色文化深入村民心中。其他各地亦可借鉴甘肃的做法,举办特色惠民演出活动,通过话剧、戏曲等形式宣传本地的优秀民俗文化。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愁。

(二)培育特色文化产业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产业能耗低、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见效快,是可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低碳绿色产业[1]。要让农村地区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特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文化扶贫必须有特色思维。首先,走“文化+产业+旅游”特色发展道路。通过乡村文化振兴,留住农村文化的“土气、老气、生气、朝气”。利用乡村特色文化,吸引投资商投资文化项目,既能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又能让农户增收致富。打造文化旅游小镇,使得民众通过办农家乐、当管理员等创收。其次,多措并举留住老工艺。农村地区有很多特色工艺匠人,但他们的手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文化扶贫过程中要挖掘老工艺,凸显他们的特色价值,让手工艺产品逐渐成为品牌。[2]

(三)培养专业化文化扶贫队伍

文化扶贫体制机制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扶助,为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基层文化人才积极参与文化扶贫项目,为文化扶贫体制机制的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文化教育。鼓励发展民间艺术,重视手工艺品的生产,让农村的手艺人、民间艺术家有传人。通过办讲座、开学堂的形式,让手工艺人以师徒制的形式直接教学。其次,要加大基层文化部门人才的配备。选调专业化的文化人才到基层,统筹管理文化扶贫工作。

开展文化人才进校园活动,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到贫困地区去。文化人才专干深入到贫困人口的生活中去,了解民情,总结文化扶贫经验,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扶贫举措。最后,完善基层文化扶贫队伍可以精准的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实现精准管理。基层文化扶贫部门对上级文化部门负责,在政策上引导当地的政府重视对文化扶贫工作,统筹相关部门的职责,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整顿文化市场,为文化扶贫提供便利的市场环境。

三、结语

新时代进行“精准化”的文化扶贫是大势所趋,它是我国政府管理精细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要解决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匮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低、文化扶贫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就要以更加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办法推进“精准化”的文化扶贫,让农村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享受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福利,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充分体现。文化扶贫并不是只抓文化,而是结合文化、科技、教育等的系统工程。因此,文化扶贫既要扶知识,又要教方法;既要扶志气又要增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协同育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相关链接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第二,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经历阶段

阶段一,多种形式的生产自救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贯彻生产自救方针,采取发放救济款资助生产和“以工代赈”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改变农村面貌,保障贫困户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阶段二,个案型的扶贫阶段。1978年以后,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依靠国家、集体力量和群众互助,采取干部分工负责、富裕户扶助贫困户、逐户落实等办法,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潜能,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