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1-01-03 14:08吕晓玲江金瑶

吕晓玲 江金瑶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在研究队伍、研究力量、调查地区、调查内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可在如下几个方面寻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1.扩大调查地区,深入挖掘;2.共时与历时相结合;3.多角度研究,重点关注海外华人社会文化生活与闽南方言之间的联系;4.开展多模态的记录和研究。

关键词: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汉语方言

作者简介:吕晓玲,华侨大学文学院/华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E-mail:lvxiaoling82@163.com;福建 泉州 362021);江金瑶,广州白云广附实验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明清传统戏文的福建莆仙方言的形成与演变研究”(21YJA740002);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基于共时比较与历史文献的闽南方言语法史研究”(FJ2021B104);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华文文献学的构建与实践”( HQHRZD2019-01)。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1)06-0035-08

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是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是语言研究、汉语方言研究不能忽略的领域,因与不同国家主流、非主流语言的碰撞与接触,让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发生了与本土母体方言的不同变化。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更是海外汉语方言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对“闽南方言”做个界定。袁家骅等指出“闽南话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和龙溪、晋江、龙岩(一部分)等地区……此外,台湾、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海南岛,浙江南部的温州、平阳、玉环和舟山群岛,以及江西的铅山、上饶、玉山,广西东南部和四川境内的个别地点,也都属于闽南话的活动范围。再加上东南亚如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侨中以及闽南人及广东潮汕、海南岛等地的人为多,因而,闽南话在华裔和华侨聚居的地区,自然也成为当地的交际工具之一了。据一般的估计,广义的闽南话拥有人口至少在三千万人左右。”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我们采用袁家骅等对广义的闽南方言分布范围的界定。闽南方言地区有众多旅外华侨,闽南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是重要的通行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方言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是联结海内外同胞的重要纽带。二十多年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断多样化。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外华人社區闽南方言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海外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情况,文献检索范围为CNKI、读秀、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梳理,对当前的研究动态进行述评,以此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 研究队伍壮大,研究力量增强

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得到逐步发展并保持蓬勃向上的趋势,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下图是我们对可搜索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共58部分研究成果只是零星提及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而且在各自的论著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我们暂时不统计在内。项研究成果,包括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研讨会论文等)所进行的统计(见图1)。

从总体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发文量呈波动递增趋势。1996—2000年的发文量是第一个小波峰,2001—2005年发文量又回跌至个位数,2006年开始,发文量相较于之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6—2021年发文量可达40篇,且2016—2021年是发文量最多的阶段。

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之所以得以蓬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随着闽南方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闽南方言研究涵盖面不断扩大,方言学家们逐渐把眼光投向此前较少为人关注的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2)在海外,受当地语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华语逐渐替代闽南方言,成为华人社区的通行语,闽南方言日渐萎缩,因此,记录、研究海外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支持,目前已立项的项目至少有暨南大学陈晓锦教授主持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海外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研究涵盖了海外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研究,因此项目名称虽为“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但已包含东南亚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下文其他项目课题和相关学术研讨会,如“东南亚华人语言学术研讨会”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同理。(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07BYY017)、“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4ZDB107)和“美国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4AYY005),课题组赴北美、南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华人社区开展调查,此外还有深圳大学丘学强教授主持的“图片上的境外汉语方言研究暨配套图库平台建设”(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17BYY070)等参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4)相关研讨会的召开,例如20世纪90年代由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召集召开的“东南亚华人语言学术研讨会”以及21世纪以来多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的举办。(5)“海外汉语方言研究”专栏的设立。暨南大学《南方语言学》杂志创刊后有专栏讨论海外汉语方言,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研究。《南方语言学》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办的以方言及语言学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杂志,经多年发展,已出版17辑,并从2014年开始定为半年出一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支持及多个相关专题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鼓舞了许多闽南方言研究者,他们也开始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海外的闽南方言研究领域。

在前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外学界涌现出一批致力于研究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专家学者,他们投身于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一批显著的成果。这些专家学者有陈晓锦、李如龙、杨启光、周长辑、周清海、董忠司、吴芳、杨迎楹、林伦伦、张嘉星、陈李茂、甘于恩、游汝杰等。其中,尤以陈晓锦教授牵头的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研究工作取得较为突出的一系列成果,著有专著如《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陈晓锦:《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陈晓锦:《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和《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上中下)》陈晓锦:《东南亚華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上中下)》,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等,论文如《中南半岛五国华人社区及华人语言现状》陈晓锦:《中南半岛五国华人社区及华人语言现状》,载陈晓锦、张双庆主编:《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47页。和《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潮州话训读现象比较》陈晓锦:《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潮州话训读现象比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79—84+139页。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东南亚国家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进行了考察,详细记录了当代华人闽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清晰地呈现出东南亚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面貌,为后续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陈晓锦编著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概要(上中下)》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成果2012年以“优秀”等级获得鉴定通过,并于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是一本论述整个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著作,是一次大面积调查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的一部力作。全书150万字,涵盖了东南亚10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华人社区的29个方言点,其中关于闽方言的有6个福建闽南话,7个潮州闽南话。

二 调查地区扩大,调查内容逐渐全面

(一)调查地区扩大

我们对前述58项研究成果的调查地区进行统计,见图2:

从总体上看,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多关注于东南亚地区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使用情况。在2006年以后以2006年作为划分的时间点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根据图1的发文量,1991年至2005年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较少,自2006年开始,相关研究发文量增幅较为显著;二是调查或研究东南亚以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文章的发表时间都在2006年以后。(在我们可检索到的文献中,应该是2018年以后),有学者开始关注其他地区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使用情况。

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华人大部分祖籍地是福建和广东,福建籍华人大多使用福建闽南话,广东籍华人则大多使用潮汕闽南话。也因此,东南亚是海外闽南籍、潮汕籍华人最活跃的地区,该地区的闽南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中最有活力,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绝大多数以东南亚地区的华人闽南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如王建设《泰国曼谷华人潮汕话记略》王建设:《泰国曼谷华人潮汕话记略》,载陈晓锦、张双庆主编:《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7—99页。对泰国曼谷两位第三代华人的潮汕话进行调查,记录并描写了曼谷潮州话的语音、词汇情况;林碧玉《探讨槟榔屿福建话特色的形成》林碧玉:《探讨槟榔屿福建话特色的形成》,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13年。对马来西亚槟榔屿福建话的语音、词汇进行描写分析,并简单地探讨了槟榔屿福建话形成的历史及社会原因;高然《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闽南方言》高然:《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闽南方言》,载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5—194页。对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奇省华人社区进行研究,就该地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例句进行描写;陈晓锦《老挝万象市的潮州话》陈晓锦:《老挝万象市的潮州话》,《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62—65页。对老挝万象市潮州话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训读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老挝的潮州话一方面保留了潮州话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异。

除了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欧美地区也有闽南方言社区。由于闽南籍、潮汕籍、台湾籍华人在这些地区的迁移人口数量较少,闽南方言的活力度远不如在东南亚地区。不过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忽略这些地区的理由。有少数研究对欧美地区的华人闽南方言进行研究。目前,我们可搜集到的研究有:吴芳《巴黎潮州华人与潮州话概说》吴芳:《巴黎潮州华人与潮州话概说》,《贺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第38—43页。对巴黎13区的二代潮州人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潮州话在语音、词汇使用和词法方面的特点,以及当代巴黎潮州籍华人的语言使用态度;陈淑娟、史皓元《美国新泽西州的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一个台中移民家庭的调查分析》陈淑娟、史皓元:《美国新泽西州的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一个台中移民家庭的调查分析》,载陈晓锦主编:《漂洋万里觅乡音——第五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第104—117页。对移民至美国的台中漳腔家庭的三代人进行语音调查,分析该家庭不同世代的人在语音上的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台湾闽南方言的漳、泉竞争以及新兴的音变。

(二)调查内容逐渐全面

就调查内容来看,有部分研究以总体观之: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着手,对某国家、某地区的闽南方言进行研究,如前述陈晓锦的三部专著,再如李如龙主编的论文集《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李如龙:《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收录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的相关成果数篇,又如周长楫和周清海《新加坡闽南话概说》周长楫、周清海:《新加坡闽南话概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对新加坡的闽南方言进行记录、描写,并讨论了新加坡闽南方言的发展及变化;潘家懿《柬埔寨潮汕话记略》潘家懿:《柬埔寨潮汕话记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80—84页。及《柬埔寨第三代华人潮汕话记略》潘家懿:《柬埔寨第三代华人潮汕话记略》,载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6—213页。调查、记录、描写了柬埔寨潮汕籍华侨华人的潮汕话。有的则就以往的考察进一步总结、论述,其中较为出彩的有李如龙《东南亚闽南方言的分布和变异》李如龙:《东南亚闽南方言的分布和变异》,载陈晓锦主编:《漂洋万里觅乡音——第五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年,第7—17页。,该文就以往的考察对东南亚闽南方言的变异进行论述,准确到位地概括了东南亚闽南方言变异的特点。

大部分研究则还是采取微观角度,走传统方言研究的路子,就语音、词汇、语法中一或两个要素进行分析。词汇研究是这三要素中研究数量较多的,大多涉及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中的词汇借用现象,如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词语》李永明:《新加坡潮州话的外语借词和特殊词语》,《方言》1991年第1期,第56—63页。、李如龙《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李如龙:《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中国语文研究》1992年第10期,第129—151页。、林伦伦《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林伦伦:《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民族语文》2006年第2期,第24—30頁。、张嘉星《论马来语闽南方言借词的地方性特征》张嘉星:《论马来语闽南方言借词的地方性特征》,载王建设、孙汝建主编:《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7—200页。、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载陈晓锦、张双庆主编:《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56页。、张双庆和潘家懿《泰语中的潮汕方言借词试析》张双庆、潘家懿:《泰语中的潮汕方言借词试析》,载王建设、孙汝建主编:《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8—219页。、李泰盛《泰语中潮州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李泰盛:《泰语中潮州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2—76+92页。、洪丽芬和罗荣强《闽南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互借现象》洪丽芬、罗荣强:《闽南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互借现象》,《闽商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第19—29页。等,其他相关词汇研究还有吴文芯《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特征词研究》吴文芯:《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特征词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66—70+115页。、陈佩英《印尼坤甸潮州方言词汇研究——兼谈印尼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陈佩英:《印尼坤甸潮州方言词汇研究——兼谈印尼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及《印尼坤甸潮州华人的词汇变迁》陈佩英:《印尼坤甸潮州华人的词汇变迁》,《潮学研究》2020年第1辑,第168—180页。、王碧华和陈李茂《泰国曼谷潮汕话与国内闽南话词汇比较研究》王碧华、陈李茂:《泰国曼谷潮汕话与国内闽南话词汇比较研究》,《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75—78页。等。

语音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有的从整体出发,记录、描写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如杨迎楹《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杨迎楹:《槟城闽南语语音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邱克威《马来西亚晋江话音系的构建——兼论马来西亚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音系性质及其层级性问题》邱克威:《马来西亚晋江话音系的构建——兼论马来西亚汉语方言研究中的音系性质及其层级性问题》,《南方语言学》第十三辑,2018年3月,第145—164页。和王建设《传承与变异——印度尼西亚第二代晋江人的语音特点》王建设:《传承与变异——印度尼西亚第二代晋江人的语音特点》,载王建设、孙汝建主编:《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8—171页。等。有的则具体关注语音系统的某一方面,或研究声母,如陈晓锦《东南亚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唇齿清擦音f声母》陈晓锦:《东南亚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唇齿清擦音f声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第104—108页。;或研究韵母,如吴芳《本土及海外粤东闽语-n韵尾的演变》吴芳:《本土及海外粤东闽语-n韵尾的演变》,载王建设、孙汝建主编:《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6—94页。;或研究声调的变异,如杨秀明《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杨秀明:《中国本土与海外闽南方言声调差异及其成因》,《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09—117页。、邱克威《马来西亚汉语方言声调变异及其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以霹雳州北部三个相邻渔村的普宁话为个案分析》邱克威:《马来西亚汉语方言声调变异及其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以霹雳州北部三个相邻渔村的普宁话为个案分析》,《海外华文教育》2017年第2期,第258—267页。和董忠司《马来西亚槟榔屿闽南语上声变异初探——兼论槟榔屿闽南语声调格局的存古和创新》董忠司:《马来西亚槟榔屿闽南语上声变异初探——兼论槟榔屿闽南语声调格局的存古和创新》,载陈晓锦主编:《汉语方言在海外的播迁与变异——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第47—61页。等。

词汇和语音研究是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研究重点,至于语法方面专门的研究成果则较少。语法方面的分析多附在词汇、语音研究之后,作为次要部分。不过尽管语法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我们也发现有极少数研究成果,如林碧玉《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句末助词研究》林碧玉:《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句末助词研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从词法的角度对槟榔屿福建话的句末助词进行研究。

也有部分研究成果从方法论进行研究,如陈晓锦《论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陈晓锦:《论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第55—59页。及《海洋方言:汉语方言研究新视角》陈晓锦:《海洋方言:汉语方言研究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4日第A07版。;从文献整理或综述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张嘉星《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张嘉星:《印尼、新、马闽南方言文献述要》,《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73—76+81页。、张永钦和吴洁《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分析》张永钦、吴洁:《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闽南方言研究文献分析》,《闽台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第77—81页。;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如陈李茂和甘于恩《雷州话在东南亚的传播》陈李茂、甘于恩:《雷州话在东南亚的传播》,《南方语言学》第十五辑,2019年12月,第119—121页。。此外,百科性质的大型方言辞书——詹伯慧和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詹伯慧、张振兴主编:《汉语方言学大词典》,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年。内容也涵盖海外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是涵盖的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多着墨于语音和词汇。这与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特点相关,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与本土闽南方言差异最大,因此是众多研究关注的重点。

三 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从研究角度看,绝大多数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都是走传统方言研究的路子,从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进行记录、描写、分析。但在众多研究中,也不乏有专家学者另辟蹊径,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交叉语言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进行调查研究。如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杨启光《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日常用语及其文化认同探析——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语言文化机制研究》杨启光:《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日常用语及其文化认同探析——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语言文化机制研究》,载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5—153页。从历史文化角度,关注印尼华人的文化认同倾向,探讨印尼华人日常用语的演变;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杨启光:《印尼语闽南话借词及其研究的文化语言学思考》,载陈晓锦、张双庆主编:《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56页。从社会文化角度剖析印尼闽南方言借词系统的层次性。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杨迎楹《北马福建话言语社区》杨迎楹:《北马福建话言语社区》,《中国语言战略》2019年第1期,第41—48页。采用言语社区理论,探讨北马福建话言语社区的形成;游汝杰《泰国潮州籍华裔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游汝杰:《泰国潮州籍华裔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海外华文教育》2015年第1期,第52-63页。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泰国潮州籍华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包括语言的使用频率、语言能力以及语言态度和期望;此外,还有陈李茂《近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汉语方言使用状况》陈李茂:《近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汉语方言使用状况》,《方言》2019年第3期,第380—384页。;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32—41页。。

从研究方法看,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离不开实地调查,因此田野调查法是大多数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前述绝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这种调查方法。同时,为了更清楚地掌握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在离开本土之后发生的变异情况,这些研究常常还要用到比较法。比较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共时比较法,主要是将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与本土闽南方言比较、与当代的其他汉语方言如粤语、客家话比较或与当地的其他语言比较,前述研究中的《巴黎潮州华人与潮州话概说》《泰国曼谷华人潮汕话记略》和《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特征词研究》等就运用了共时比较法;另一种则是历时比较法,通过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与方言历史文献的比较,考察方言的动态演变情况,马重奇《海上丝绸之路与汉语闽南方言在东南亚一带的传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闽南方言音系个案研究》马重奇:《海上丝绸之路与汉语闽南方言在东南亚一带的传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闽南方言音系个案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77—188页。是该类研究中较为出彩的一篇论文;也可通过考察多代华人的语言使用情况,推断方言的演变动态,如前述研究中的《美国新泽西州的台湾移民闽南语语音的调查研究——一个台中移民家庭的调查分析》。除了前述研究方法,另有部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如前述的《泰国潮州籍华裔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四 结语及展望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增强;调查地区不断扩大,调查的内容也日趋全面;其研究过程中也运用了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已取得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

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我们尚不能松懈。随着汉语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大大加快,海外的汉语方言与国内的汉语方言一样,呈萎缩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查和研究的进程。未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仍大有可为,具体来说还有可继续推进的路径:

(1)扩大调查地区,深入挖掘此前尚未被关注的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一方面,在陈晓锦教授及其他相关学者的带领下,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一些东南亚国家、地区的闽南方言面貌基本清晰,但不排除存在一些特殊地区的闽南方言仍未被学界关注到。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以外的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或许不如在东南亚地区富有活力,但仍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存在。海外华人社区的閩南方言研究范围有新的拓展,例如,暨南大学陈晓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五个子项目之一的“海外华人社区闽方言与文化研究”,其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东南亚地区,而是拓展到加拿大温哥华和法国巴黎华人社区的闽南方言研究。

(2)将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在了解掌握当代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关注其历时的演变动态。而历时的比较则可以通过研究当地的闽南方言历史文献、调查几代华人的语言使用情况等途径实现,如在方言历史文献方面,东南亚地区存在一批数量可观,用闽南方言书写的珍贵方言历史文献,如《华夷通语》《通语津梁》《通夷新语》(《华夷通语》的校订版)、《满刺加国译语》等,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东南亚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面貌,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或许可以让我们更了解东南亚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历史演变的动态。当前,已有少数研究采用这一研究方法,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今后的路还很长。

(3)多角度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进行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来研究。海外汉语方言正处于急剧变化过程中,“研究急剧变化中的语言,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之外,更需要采用社会语言学的多人次采样调查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来研究语言变异和语言使用情况,研究海内外汉语都应该如此”游汝杰:《汉语研究的当代观和全球观》,《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第3期,第86—96页。。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离不开对华人社会、华人文化的关注和探讨。虽然当前已有学者、课题项目涉及相关的研究,但这些远远不够。

(4)开展海外华人社区汉闽南方言的多模态的记录和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途径:录制第一手的音频、视频并转写标注海量音视频语料,鼓励方言学者和计算机处理、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开展合作研究;分地点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做相关文字材料的记录,同时搜集和整理当地闽南方言历史文献及研究文献;拍摄和整理当地闽南方言文化典藏图片,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及其方言名称(汉字)、读音(音标)、解说,以图带文,一图一文,图文并茂;建设网络版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文化博物馆,方言网络博物馆是保存、展示、共享海外汉语方言的良好载体。这种综合记录和研究将使研究成果更为丰满。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the study of Minnan dialect in the souther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erms of research team, research strength, survey area, survey cont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of Minnan dialect i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can seek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Expand the survey area to make an in - depth investigation; 2. combination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approach; 3. Multi - angl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Minnan dialect; 4. Carry out multi - modal record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Minnan dialect; Chinese dialects

【責任编辑:陈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