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01-03 14:08王丽霞邓晓雅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王丽霞 邓晓雅

摘 要:以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9—2020年间以“华侨华人”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结合文献阅读与内容分析对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可视化图谱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1999—2020年间华侨华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总趋势呈稳步增长,出现2004年、2012年和2017年三个阶段性发文数量高点多数与政治因素有关;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身份研究的比例跃升。同时受地缘因素影响,研究地域也在不断拓展;此外,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身份认同”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国内同频互动的趋势。研究认为,应关注政治因素,加强前瞻性分析和预判;也要紧跟侨情变化,聚焦根脉认同;同时完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方法,有助于产生多维度、立体、真实的研究成果,并将现代数字和信息技术和方法赋能传统研究技术和方法,在中外比较分析中探析华侨华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差异性和重点问题,提升华侨华人研究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华侨华人;华侨华人研究;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作者简介:王丽霞,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侨务政策、海外华侨华人安全与领事保护、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E-mail:wlixiahh@hqu.edu.cn,福建 厦门 361021)。邓晓雅,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侨务政策。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专项“‘一带一路’背景下欧洲国家华文教育新变化与中华文化传播新机遇研究”(HQHRZD2019-02)

中图分类号:D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1)06-0025-10

我国移民历史悠久,侨务资源丰富,学者们对华侨华人及其相关研究形成了很多成果。本研究旨在梳理20年学术期刊有关华侨华人的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的绘制,并据此进行分析。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华侨在中国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根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9年制定的《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 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 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 《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国侨发[2009]5号)。在进行有关华侨华人的相关研究时,学术界通常不会对二者进行明显的区分,因此,本研究也从大的范畴进行归类研究,华侨华人包括“华侨”“华人”“华裔”。

本研究仅限期刊论文,不包括相关会议论文、专著、课题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等,来源期刊限定为期刊收集量大、影响力也较大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期刊年限设置为199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将“华侨华人”和“华裔”两个主题(下文统称为华侨华人研究)设置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搜索结果得到2 351篇(统计截止至2021年2月10日)。最终经人工剔除会议通知、征稿通知、机构介绍、人物访谈、短讯电报、会议综述等与本研究无关内容后,得到有效样本共1 744篇文章。

以可在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并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当前研究前沿及其对应的知识基础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7.R4版本)为研究工具,将通过算法得出的数据以清晰的可视化结果图展现出来。具体操作时,将这一软件的运行参数Top N设为50,Time Slicing设为 1,LRF 设为2,LBY设为 8,e设为 2.0,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结合文献内容阅读对生成的可视化图谱进行深入解析。

二 华侨华人研究的年发文量增长因素分析

根据CSSCI数据库中1 744篇样本文章,1999年至2020年间华侨华人研究主题发表的期刊论文在数量上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阶段性发文数量高点,其政治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见图1。

第一个高点是2004年,发文量达83篇。分析发现,2004年国内华侨华人研究出现小高峰,首先,2004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國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侨务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同年7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体现党和政府对侨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其次,2004年华侨华人海外遇袭事件频频发生,如八名中国工人在伊拉克被绑架、中国女商人赵燕在美国被无端殴打、中国援助阿富汗的建设工人惨遭恐怖分子扫射等。再次,2004年克里在美国大选中推出首个美国总统候选人中文网站,同时,陈焕瑛和余胤良作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华裔当选参议员、孟广瑞作为纽约州当选的第一位华裔州众议员等参政事件,不仅代表着在美华人参政实现新的突破,也彰显出华人参与所在国政治的意识日益提高。

第二个高点是2012年突破100篇,达103篇。其原因是2012年6月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以立法形式正式向全体美国华人“表示深刻地歉意”。同时,在当年的美国大选中,联邦国会以及地方城市开始出现华裔参选人的身影,并有三名华裔女议员历史性地出现在美国众议院名单中。这一系列美国华人社会大事件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故而涌现一系列针对美国华人的研究,如陈奕平和朱磊撰写的《美国华人的多元认同及中国民众的反应——以骆家辉为例的分析》,阐释了中国舆论对于骆家辉任驻华大使期间出现的争论,表明“美国华人不仅存在对全球社会、属籍国、祖籍国等多重对象的认同,同时也存在族裔、国家、政治、文化等的多样性认同”陈奕平、朱磊:《美国华人的多元认同及中国民众的反应——以骆家辉为例的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第27—32页。。周敏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以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为例》一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美国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探讨了“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且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父母如何选择轻重缓急的策略”周敏:《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以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25—33页。。李其荣和姚照丰在《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中也针对性地讨论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偏见等对美国华人新移民的后代,即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复杂且多样的身份认同的影响” 李其荣、姚照丰:《美国华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认同》,《世界民族》2012年第1期,第52—59页。。可见,关于美国华侨华人的命题在当年被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探讨。

第三个高点为2017年,达到106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侨务工作的重要使命,提出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还高度评价了华侨华人做出的贡献,强调应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让广大华侨华人更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依托‘一带一路’开拓侨务工作新局面”等重要思想论述的引领下,学界针对“一带一路”和华侨华人的研究逐渐细化,其中,暨南大学的王子昌在其《“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连接》的文章中,从“动员华侨华人参与”“设计战略实施机制,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分析战略实施可能给华侨华人带来的不利影响”三个角度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三种可能的逻辑连接。王子昌:《“一带一路”战略与华侨华人的逻辑连接》,《东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10—15页。陈鹏勇提出华文教育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平台与媒介,华文教育应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教育机构的对接,深化国际合作,维系华人族群的关系,构建身份认同及文化认同。陈鹏勇:《“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2017年第6期,第100—104页。黄日涵和姚辉则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探讨了我国海外安保体系的构建,认为“要想更好地构建中国的海外安保体系,有效借助当地华侨华人的资源非常重要。只有学会利益分享以及善于借力才能更好地为中国海外安保体系的构建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黄日涵、姚辉:《“一带一路”中海外安保体系构建》,《理论视野》2017年第6期,第64—66页。

综上可见,1999年至2020年间华侨华人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总趋势呈稳步增长,2004年、2012年和2017年三个阶段性发文数量高点的推动因素,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华裔参政、《排华法案》道歉案、还是党的“十九大”对侨务工作重要使命的明确,多数与政治因素有关,一方面体现了学术界的敏感性和敏锐性;另一方面说明华侨华人这一研究对象本身就涉及跨国性、社会性、合法性,具有根脉可溯源性、地域和国别特点,这些政治因素的变化和相关新闻事件发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华侨华人生存和发展,自然会吸引研究者的关注。

三 华侨华人研究高频关键词和中心度变化分析

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为时间节点,对1999—2020年期刊文献分两个阶段进行关键词的检索分析,通过词频的大小展现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1—105页。,高频关键词的中心度强弱挖掘相关联的重要节点及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Small H. The synthesis of specialty narratives from co‐citation clust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6, 37(3),pp.97-110.。采用图谱网络剪裁方法为Pathfinder(寻径算法裁剪),绘制出1999—2012年和2013—2020年华侨华人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图2、图3),图谱隐藏了词频在8以下的关键词,按频度从大到小由右往左依次呈圆形铺开,其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研究热度跟图谱中节点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关键词词频频次和中介中心度排名数据,选取排名前15的关键词列出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度关键词统计表(表1、表2)。

由以上4个图表可知,“华侨华人”的频次和中介中心度均为最高,这与将其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有关。此外,出现频次较高且具有较高中心度的关键词,1999—2012年,有“华侨”“东南亚”“华文教育”“华侨华人研究”“侨务工作”“美国华裔文学”“美国”“新移民”“华人社会”等。而2013年后“文化认同”“华裔作家”“身份认同”“一带一路”“国际移民”等频次和中介中心度躍升。比较1999—2012年和2013—2020年两个阶段的关键词知识图谱以及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可发现有2个主要变化。

第一,从研究的内容看,近10年,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文化身份研究的比例跃升。在1999—2012年和2013—2020年间,关键词“文化认同”的中心度从0.11跃升为0.26,是两个阶段中心度增长最多的关键词,说明2013年以后,该词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增长最多,影响力最大,同时作为相关性较高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也进入中心度前15位。一方面,侨务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以“根”“魂”“梦”为核心的侨务论述和思想,开辟了侨务工作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作为沟通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天然桥梁和纽带的海外侨胞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程度越深,利益、安全、价值结合就更紧密,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贡献也就越大。林少红:《“一带一路”视角下侨务工作新形势与新思路》,《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61—66页。在党和国家“大侨务意识”指引下,团结一切拥护中国两岸统一的侨胞,加强针对侨胞侨社及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增强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根脉认同成了侨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海外侨情发生了变化。华侨华人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新移民群体的形成是重要原因。张秀明:《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1年第1期,第1—16页。其中,新移民群体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代华侨华人,他们对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均有诉求;而数量庞大的新生代群体多为出生在当地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华侨华人,从小受住在国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与中国没有太多联系,中华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淡薄,对中国国情及中国发展道路不甚了解。因此,重视培养华侨华人尤其是华侨华人新生代的身份认同及其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等也是新时代开展海外侨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第二,从研究的区域看,地缘因素明显。东南亚各国是华侨华人传统的聚集地,据统计,目前全球华侨华人总人数有6000多万,其中,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中国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比例最高,占比达到70%。庞大的华侨华人数量使得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关系密切相关,为专家学者获取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得学界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研究数量最多。在1999—2012年间和2013—2020年间,无论是关键词频次,还是中心度均说明对这一区域华侨华人的研究热度。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华侨华人也随之越来越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从而相关地域研究也不断拓展。据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研究数据显示,除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传统华人移民目的地以外,北美、澳大利亚、西欧及巴西、日本、南非等地区和国家也逐渐成为海外侨胞新的聚居地选择。其中,约50%的全球新华侨华人选择北美与西欧作为主要聚居地。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实行独立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其中中国大陆移民占比颇高。2003年后,加拿大采取降低技术移民及格线及增加商业移民配额的措施,华人移民的数量骤增。王奕轩、陆毅茜、宗力:《从统计数据看当代加拿大华侨华人的人口特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37—48页。目前加拿大现有华侨华人约超190万人,万晓宏:《2019年加拿大联邦大选与华人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1—9页。其人口规模也将持续增长。近10年的高中心度关键词中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热度上升,与这一区域内华侨华人的活跃度增加,美加两国的移民政策和对华政策有一定关系。

四 华侨华人研究聚焦热点诠释

在华侨华人研究关键词共现自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的“Time View”功能,生成關键词时区图谱(图4)与突现词分析图(图5)。在图4中,同一水平线上呈现的是相同聚类的文献关键词,时区图最下方作为文献的时间位,整个时间位从左向右逐渐更迭,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即越往右表示时间越近。

从图4和图5可以梳理出华侨华人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聚焦的热点,即“一带一路”(2016—2020)、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2020)、一带一路(2015—2020)(由于学者不同的书写习惯,在关键词突显中出现“一带一路”和一带一路两种表达情况,二者并无实际意义上的差别,下文统称为“一带一路”)、身份认同(2016—2020)。从华侨华人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和突现词分析可见,近年来研究的聚焦热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发展方向和与国内同频互动的趋势。

(一)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

全球华侨华人中,有 2/3的人口分布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分布广泛、实力雄厚以及组织健全等特点。作为连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桥梁和宝贵资源,学术界针对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研究基本与其参与“一带一路”的进程相吻合,多集中在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探讨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发挥的重要作用,获得的卓越成效等,涉及“一带一路”下的华文教育、侨务工作、核心区建设、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习近平侨务思想、海外华文媒体等多个方面。如李鸿阶和廖萌从“一带一路”建设为华侨华人发展提供的新契机出发,提出华侨华人要明确角色定位,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继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自觉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李鸿阶、廖萌:《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3期,第90—96页。张秀明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认为华侨华人在文化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中具有天然优势,分析了“华社三宝”(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华人社团),中餐、中医、春节等中国文化符号以及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内核在发扬“文化中国”理念,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互联互通中的作用。张秀明:《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与路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155—164页。亢升和王庆林立足于“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效开发和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源”,提出应发掘和善用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组织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发展。亢升、王庆林:《“一带一路”建设与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开发审思》,《广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第56—61页。

(二)华侨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天然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学界多将华侨华人与“国家治理”“海外统战工作”“移民治理”“大国担当”“侨务工作”以及“文明互鉴”等主题联系起来,重点讨论华侨华人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推动公共外交,化解刻板偏见,以及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具有的天然优势和能力。如李鸿阶、童莹提出“海外华侨华人是‘华人文化共同体’的实践主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住在国社会,共同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进步作出新贡献。”李鸿阶、童莹:《海外华侨华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八桂侨刊》2020年第3期,第3—9页。庄汉文、蔡玫从海外统战工作的角度,剖析了新时代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庄汉文、蔡玫:《港澳及海外统战工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思考》,《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47—50页。李明欢以包括千百万华侨华人在内之国际移民群体为特殊视角,回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命运,探讨移民作为主动参与者在人类命运体构建中可以完成的参与、受益和贡献。李明欢:《国际移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华侨华人为视角的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4页。张春旺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移民、华侨华人放在同一维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凝聚共识,普遍参与。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国际移民的一部分或移民后代,始终与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张春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移民、华侨华人的几点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第5—7页。

(三)华侨华人与“身份认同”

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无论身在何处,甚至无论是否承认,都无法改变根脉溯源的结果,而同时华侨华人又是具有多角色、多参照标的、多社会网络的个体,其个体及其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也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海外华侨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力量,祖国的强弱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华人移民对住在国的身份认同,不仅关涉华人对自身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归类,而且关涉华人与祖籍国和住在国的关系定位,以及华人祖籍国和华人住在国针对华人移民的政策定位和资源调用。吴前进:《国家安全和华人移民身份认同的建构》,《国际关系研究》2020年第6期,第3—19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协调合作、共谋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整体人数和实力都飞速增长的华侨华人以及日趋复杂化的新移民群体,做好华侨华人的工作、凝聚“侨心侨力”,增强华侨华人的“认同感”,更好地发挥华侨华人参与和促进中国和世界关系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获得依托“文化认同”而体现,借助“华文教育”中的“语言互通,文化相融”来实现。因此,基于各国国情、制度以及文化的不同,学术界探讨华侨华人与身份认同时,多将对象限定为具体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华侨华人身份认同。如徐敏基于“边界理论”,探讨了印尼归侨身份在时间维度里的纵向生成及变化;徐敏:《印尼归侨身份“边界”流变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2期,第33—40页。翟韬从文化冷战的角度,梳理了美国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以期达到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宣传渗透。翟韬:《文化冷战与华侨华人:美国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宣传渗透》,《东南亚研究》2020年第1期,第134—151页。代帆、刘菲聚焦柬埔寨华裔新生代,指出,相比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的华人,柬埔寨华人高度认可其华人身份,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也更为积极和正面。代帆、刘菲:《柬埔寨華裔新生代的认同及对华认知》,《八桂侨刊》2015年第4期,第3—10页。此外,李沁、王雨馨从身份认同和群体传播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传播行为与心理动因,认为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程度对其接受及传播中华文化传播行为有显著正影响。李沁、王雨馨:《华人华侨身份认同程度与中华文化传播行为研究》,《当代传播》2019年第2期,第55—60页。高伟光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89—93页。、余晓慧、张禹东余晓慧、张禹东:《宗教认同: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依托》,《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5—20页。等人也分别探究了文学、宗教等因素对华侨华人认同的影响。

此外,在对92篇华侨华人研究聚焦热点的样本文章进行分析时,研究的主题从历史问题扩展到许多现实问题,几乎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与传媒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所有学科,其中近三分之一(29.35%)的文章交叉学科特征明显(详见图6),但多数学科的研究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聚焦研究。而华侨华人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单一学科很难涵盖全部研究的问题,其研究的多维度、边缘性和交叉性特征明显。在现有学科体系和学科边界中,华侨华人研究不是独立的学科,虽然在许多学科领域研究中,都有相关的研究内容,但基本处于边缘地位,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长期稳定性不够,各学科领域主流期刊刊发华侨华人研究的论文量也不多,而且华侨华人

图6 华侨华人研究聚焦热点所属学科分布图研究的学者在现有科研论文评价体系和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下也会寻找其他方向研究,影响华侨华人研究力量的投入,使其存在重复和分散现象,研究很难深入和聚焦。

五 华侨华人研究的建议

综上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和内容分析显示,近20年华侨华人研究主题发表的期刊论文在数量上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受政治因素和侨情变化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的学科广泛,但研究的投入和多学科立体式研究不足,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关注政治因素,加强前瞻性分析和预判。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变化和华侨华人生存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需要加强对涉及华侨华人相关因素的分析,既要时时关注相关政治因素,也要关注突发事件等可能引发的政治问题,及时跟进研判分析;建立涉及华侨华人敏感因素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关键指标因素动态监测,提前做出预测和趋势分析。同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把外部因素的变化当作分析谋划不可忽视的变量,推进双向作用的内外联动,努力实现最佳的政策设计。

第二,紧跟侨情变化、聚焦根脉认同,增强实效性。随着世情、国情和侨情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中外比较分析中探析华侨华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差异性和重点问题,厘清其共性和特性,深入探究同频互动的基础和敏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搭建华侨华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平台,一方面,定期开展系统、科学的基本侨情调查,以便及时、全面把握我国海外侨情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广泛了解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的迫切需求和意见想法,做到及时汇总、准确梳理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以侨为桥,聚焦传统文化维系下,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家国认同和根脉认同,从“根脉”上去挖掘新形势下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连结,立足文化认同的基础,扩大同根文化的受力面,增加与海内外同胞沟通、交流的渠道,推进“侨心凝聚”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第三,完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方法,提高针对性。基于华侨华人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探索开放性的学科交叉协同研究有助于产生多维度、立体、真实的研究成果,也会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同时,由于受跨学科的影响,导致进行华侨华人研究的方法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中所有门类的常用方法。在以往的华侨华人研究中,对一手资料的挖掘和研究是其知识建设的基础,因此,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长期起主导性作用,如考据法、田野调查法、口述历史法、比较历史法等。而在涉及华侨华人政治的研究中,解释性研究、定性分析、规范性研究等政治学中提出的方法也随之被使用。同理,经济学中的定量分析、模式分析、随机概率分析等方法常会应用于华侨华人经济或者华商等关联命题的研究。随着大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数字和信息技术方法赋能传统研究技术和方法,在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的收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更便捷高效收集、集成、存储和利用信息资料,同时也可以化繁为简,实现可视、快速、动态的展示和分析,有助于进行特征和规律等学理性分析,提升研究效率和有效性。

Abstract: Taking the journal articles on the them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CSSCI database from 1999 to 2020 as the data source, and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reading and conten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isual maps drawn by the CiteSpace software and concludes that from 1999 to 2020,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number of journal articles on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showed a steady growth,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s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2004, 2012 and 2017, most of which were related to political factors;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s put forward in 2013, the proportion of studies on cultural identity has risen; and the research area has also been expand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Belt and Road”,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identity” are hot research topics in recent year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dir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and the trend of interaction with domestic co - frequency. The study hol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olitical factors and strengthen the forward - looking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and w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changes in overseas Chinese and focus on root identity; meanwhile, improving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ll help to produce multidimensional, three - dimensional and realistic research results, and empowering modern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with traditional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nd key issues of regional and national research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enhance the relev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Keywords: Overseas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責任编辑:陈 雷】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