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在白内障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1-04 08:45江军冯秉民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晶状体光度乳化

江军 冯秉民(通讯作者)

(1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 贵州 都匀 558000)

(2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白内障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多于40 岁之后开始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逐步影响视力、造成散光,最终可导致失明。本病也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科疾病,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1]。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已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手术本病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能改善视功能、减轻散光度,抑制失明的进展。临床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等[2]。超声乳化吸除术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效果好、安全性高, 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也存在着操作复杂、设备昂贵、基层医院较难普及的问题。近年来,小切口非超声乳术在临床的应用优势逐步显现,具有手术成本低、高效、安全、恢复快等优点[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在白内障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 年10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眼科治疗的60 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 例,男39 ~86 岁,平均年龄(65.2±9.6)岁,晶状体核硬度LOCS Ⅱ分级中,Ⅱ级7 例、Ⅲ级12 例、Ⅳ级9 例、Ⅴ级2 例;对照组30 例,男40 ~88 岁,平均年龄(65.7±10.1)岁,晶状体核硬度LOCS Ⅱ分级中,Ⅱ级8 例、Ⅲ级11 例、Ⅳ级8 例、Ⅴ级3 例;所有患者均经眼底、裂隙灯、B 超及眼压检查等确诊为白内障,术前测定眼轴长度(24.0±1.0)mm,前房轴深(2.1-0.3)mm,眼压(15.8±4.5)mmHg,视力及矫正视力在光感-0.3;排除合并严重感染、严重躯体疾病、患有青光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LOCS Ⅱ分级等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超声乳化术,术前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在眼角膜边缘做一小切口,长3.2mm,深0.3mm,穿刺进入前方,注入粘弹剂,连续环行撕囊,超声乳化前囊袋内晶体核,抽吸完毕并清除皮质,置入人工晶状体,吸除黏弹剂,水密封角膜切口[4]。观察组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术前扩瞳、麻醉同对照组,于12 点位的角巩膜后缘2mm 处行反眉弓状切开至巩膜1/2 深度,水分离囊膜与皮质、皮质与核,隧道刀分离致透明角膜1.5mm,使晶体核心完全分离并旋转到前房内,扩大巩膜隧道至6mm,确保内口大于外口,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脱出核,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托出晶状体核,将核劈成2 ~3 块,用圈套匙挽出晶状体核,吸除残留皮质,再往前房内注入黏弹剂,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灌洗前房及囊袋,烧灼黏合结膜瓣,切口水密处理,对合球结膜[5]。两组术后均给予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万古霉素。

1.3 观察指标

术后1d、1 周、1 个月、3 个月的视力、散光度、角膜中央厚度;用视力表测得裸眼视力,统计视力>0.5 的比例;采用电脑眼光测定角膜曲率;采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定角膜中央厚度;观察术后有无角膜水肿、前房积血、一过性眼压升高、后囊撕裂、虹膜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后视力>0.5 比例比较

观察组术后1d、1 周的视力>0.5 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术后1 个月、3 个月的视力>0.5 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视力>0.5 比例比较[n(%)]

2.2 两组术后散光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d、1周、术后1个月的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散光度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散光度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散光度比较(±s,°)

组别例数术后1d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观察组301.93±0.74 1.40±0.61 1.28±0.38 1.25±0.22对照组302.19±0.62 1.92±0.67 1.54±0.40 1.27±0.21 t-3.0213.1642.7920.301 P-<0.05<0.05<0.05>0.05

2.3 两组术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1d、1 周、1 个月、3 个月的角膜中央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s,mm)

表3 两组术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s,mm)

组别例数术后1d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观察组30 580.21±41.32 522.25±24.53 521.46±20.34 521.74±24.78对照组30 578.64±40.97 527.16±27.22 523.67±23.11 523.01±20.29 t-0.4570.3110.7760.782 P->0.05>0.05>0.05>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角膜水肿、前房积血、一过性眼压升高、后囊撕裂、虹膜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混浊所致的眼病,表现为视力障碍,早期出现固定不动的黑点,病情进展可出现多视或单眼复视等症状。手术是治疗白内障较为彻底的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切口的制作、闭合以及愈合[6]。超声乳化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其手术技术成熟,切口小,术后恢复块,视力恢复好,屈光状态稳定,在临床应用广泛。但超声乳化术对设备要求高,在基层的推广难度较大[7]。同时,对于硬核需要较大能量才能粉碎,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等负面效应,尤其是高龄患者在术中易发生角膜水肿及角膜失代偿[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手术技术,其在小切口下进行操作,利用手法挽核的方法取出晶体核,避免了能量碎核,对前房和囊袋内的操作相对较少,有助于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且无需昂贵的超声乳化仪器,在基层更容易推广及普及[9]。同时其切口具有良好的闭合性,无需缝合,对晶状体核软硬程度无明显限制,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的恢复速度更快[10]。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也存在一定缺点,如切口相对偏大、注吸皮质时不太稳定等。临床可通过不断提升手术技巧来提升手术疗效。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疗效确切,其术后视力及散光度的恢复速度优于超声乳化术,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当,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同时费用低廉、对设备的要求较低,更适于在基层医院应用。

猜你喜欢
晶状体光度乳化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CT 表现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乘用车后回复反射器光度性能试验研究
SBS改性沥青的乳化及应用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Interaction Study of Ferrocene Derivatives and Heme by UV-Vis Spectroscopy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黑洞的透射效应和类星体的光度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