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TDP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46 例疗效分析

2021-01-04 08:45胡奇志
医药前沿 2020年25期
关键词:面神经电磁波例数

胡奇志

(普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贵州 安顺 5621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突孔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主要临床症状为单侧面瘫、口眼歪斜等[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且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期可带来一些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增加了治疗难度,其治疗周期也会相应地延长[2]。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而言,相比于西医应用药物进行促进血液循环及抗感染的单一治疗,周期长且治疗效果不佳,中医疗法因其独具特色的治疗理念及突出的治疗效果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尤其是中医针灸,早已被临床屡屡证明确有独特的疗效,并且随着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研究的深入,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对针灸方法的临床应用也有所改进,其中针刺加特定电磁波谱疗法(TDP)因其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探讨针刺加TDP 应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本研究选取了46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了关于不同治疗方法所带来的治疗效果的观察与讨论,现得到了一些结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被我院收治的46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按照采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的患者归纳入对照组,采取针刺加TDP 治疗的患者归纳入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0~67 岁之间,平均(39.57±6.81)岁,男性有13 例,女性有10 例,病程1 ~27 天不等,平均(13.89±5.37)天;观察组患者年龄分布在19 ~65 岁之间,平均(39.55±6.69)岁,男性有12例,女性有11例,病程1~26天不等,平均(13.89±5.37)天。经过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忽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现出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针刺以印堂、水沟;患侧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双侧合谷、太冲等穴为主,鼻唇沟平坦者取迎香,人中沟偏曲者取水沟,颏唇沟偏曲者取承浆,眼睑闭合困难者,可取攒竹。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予毫针快速进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分钟,每天一次,持续4 周。

1.2.2 观察组的治疗

观察组采用的常规针刺治疗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常规针刺治疗的穴位和操作同对照组。特定电磁波谱治疗方法如下:将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的照射头置于患侧面部外侧方,即约患侧面颊部,以耳后乳突为中心。照射距离为30 ~60cm,根据患者感觉或皮肤温度调整距离,一般以舒适热感为宜。照射时要注意保护眼睛,以免眼睛干涩。每次30 分钟,每天一次,持续4 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对比。治疗效果包括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好转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该组全部患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 处理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愈率差异显著,P <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3.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中医称为“口僻”或“口眼㖞斜”。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大、口角向健侧偏斜及露齿、吹哨、鼓颊、皱眉、闭眼等动作不力,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见于颅内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感染等疾病引起。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不仅影响了患者的面容,还带来心理上的压力,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与社交活动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带来的并发症如面肌痉挛、倒错等也不能忽视,不仅增大了治疗难度,也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西医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往往通过常以强的松或阿昔洛韦的应用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并辅助进行康复训练作为综合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达到让患者满意的程度,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这就需要采取中医方法加以干预,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治疗进展的目的。众所周知,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西医引入中国之前的漫长时期中,我们的先祖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治疗了无数疾病,在此过程中,中医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医对于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也得到了确切的证明[3,4]。在西医引入中国之后,虽然对传统中医的应用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促使着中医摒弃糟粕、保留精华,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而言,中医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应用。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起源于脉络空虚、卫气不固、风邪侵袭少阳、阳明经络,导致气血闭阻、经筋功能失调,进而令面部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同时,在方法上而言,针刺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愈率较高,作为中医特色手法,针刺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俗称“神灯治疗”的电磁波谱治疗,是电磁波治疗的方法之一,有消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且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可以发挥辅助作用[5]。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应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除采取单纯针刺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考虑给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配合治疗。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与少阳、阳明经络有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足阳明经之地仓、颊车,手阳明经之迎香、合谷,少阳经之阳白,以疏经通络。在此基础上加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也应进行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系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故治疗中要注意寒、热之邪[6-8]。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46 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针刺加TDP 治疗,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65.22%)高于对照组(21.74%),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6.96%),但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针刺加TDP 治疗的治愈率是十分突出的。究其原因,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治疗也应该随着病情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9,10]。针刺加TDP 治疗就是依据病情的变化,从而实现了较高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针刺加TDP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以提高治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的应用。

猜你喜欢
面神经电磁波例数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用有源音箱验证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