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

2021-01-04 05:03罗熠飞张蜀武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外科手术时期外科

谢 磊,罗熠飞,黄 鹏,张蜀武

(1.四川泌尿外科医院 中医科,四川 成都 614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3.四川泌尿外科医院 泌尿外科,四川 成都 614000;4.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四川 成都 610072)

中医外科手术是中医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也是起源最早的中医药学科之一。但在明末清初后,中医外科手术却走向衰退,导致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而不姓“中”。当前,随着西方医学大力发展,大部分外科疾病均以现代外科为主,中医外科手术逐渐萎缩,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现就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与兴衰浅析如下。

1 中医古代外科手术发展源流

1.1 原始社会——中医外科手术萌芽时期

原始社会是中医外科手术的萌芽阶段,古人和野兽搏斗和觅食中,频发意外,其采用自敷野草、树叶压迫止血,到自发运用贬石、石针刺开脓肿,排除脓液,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外科治疗行为[1]。距今5 000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开颅手术[2];3400年前,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砭镰,为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出现中医外科病名记载。周代出现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如《周礼·天官篇》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可见原始社会已有中医外科手术之雏形。

1.2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中医外科手术的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308例病方,299种药物,治疗以手术为主,如方中出现痔疮割治[3~4],与现代西医外科“气囊充气式”割治痔疮术基本相同,其提出腹股沟斜疝手术疗法[5],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本书之价值,并非印证中西偕同的原理,而是改变中医没有手术的认知观念。《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早的理论著作,也奠定了外科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其所载外科疾病近30种,书中记载不少外科手术,如《灵枢》[6]提道:“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1.3 两汉前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外科手术的兴盛时期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肠痈、寒疝等外科病证。此期出现中医外科代表人物——华佗,其一生精通内、妇、儿科,并擅长外科,其对针、药所不能治的疾病采用手术治疗,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关于麻沸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华佗传》[7],使用“酒服麻沸散”后病人的情况:“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其过程与现代外科手术过程基本相同[8],患者只需口服麻醉药,不必作脊椎穿刺,便可施行手术[9~10]。华佗从事外科手术,离不开对解剖学了解和当时药物学的发展,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乌头、莨菪子等药品有麻醉作用。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以外科手术为主流,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因当时处于战争频繁时代,外伤发生率较两汉前后明显增加,医生需面对大面积的创伤和化脓性感染疾病,客观上促进中医外科技术的发展。此期出现第一部中医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本书被看作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发展水平的代表作。晋代一些小手术也得到发展,如唇裂修补术。《晋书·魏咏之》记载,魏咏之生而兔缺,为了谋取出路,18岁时,“闻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有名医能疗之,贫无行装……以投仲堪,既至,造门自通。仲堪与语,嘉其盛意,召医视之。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术后其容貌恢复。这则医案体现当时外科医家的手术水平[11]。

1.4 隋唐时期——中医外科手术正式确立

隋唐时期,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较多具体手术[12~14],标志着中国外科手术正式确立。书中有不少手术史的记载,如:“夫金疮,有久不瘥者,脓汁不绝,肌肉不生者,其疮内有破骨断筋,伏血腐肉,缺刃……出之,疮则愈。”“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敷药。不尔,疮永不合。”本书对创伤内异物提出患者创伤久不愈合或脓血不绝之根源,并确立“当破出之”的手术剔除原则,值得后世医家学习。另卷三六《金疮肠出候》还记录断肠的诊断、断肠缝合、缝合后的饮食禁忌,并注明切除术完成后应关闭腹腔,强调“勿闭其口”,并用消毒药膏留置引流,防止腹腔或伤口感染:“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说明中医外科在当时已具很高水平,证实中医能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标志着古代中国外科手术的确立[15]。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载了不少手术方法[16],如白膜漫睛创治术、下颌关节复位术、导尿术、磁石取异物(针)术、舌肿窒息急救术,其中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可见隋唐时期中医外科手术取得一定成就。

1.5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手术进入全盛时期

明清时期为中医外科手术发展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不少外科医家,如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的书中记载多种手术方式,体现逐层缝合理念,具备基本的清创理念[16]。书中还首次记载气管吻合术,“凡割喉者,用骑脚患人头项,以丝线先缝内喉管,却缝外颈皮,用封口药涂敷,外以散血膏敷贴换药[17]。另记载“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川椒为末调擦”镇痛,用于局部手术,这是世界上局麻的首次报道。陈实功《外科正宗》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医外科学著作,他强调内外治结合,推崇内治,更善外治,精于手术,开创截肢术、铜丝套摘鼻息肉术、下颌骨复位术等外科手术法[18],提出对食道异物的取出和鼻息肉手术摘除设计手术器械与方法。在三百多年前的中国,能制造较科学的手术器械和方法,充分说明这一时期中医外科手术已达到一定高度。另当时的外科医生已有无菌观念,如要求换药室应“净几明窗”、对患者冲洗疮口注意个人卫生,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医外科进入百家争鸣时代,为中医外科的最好阶段。

2 中医古代外科手术为何走向衰退

通过上述历史回顾,可见中医外科手术作为处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发展,其与同时期西方外科手术相比,也曾处于领先地位,可惜在明末清初后,中医外科手术逐渐出现衰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造成这一原因,既与中医自身原因有关,也和中国社会风俗影响有关,另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西方外科学的大力发展,导致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而不姓“中”,使得中医外科手术逐渐落后。

2.1 中医自身原因

2.1.1 医家重视汤剂

从古至今,医家均重视汤剂,因汤剂吸收快,便于医者临证随证加减,方便医家灵活使用,病人方便服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在中医领域占有相当大的位置,汤剂的大力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外科手术的发展。清著时温病家王士雄,在其《归砚录》中对中医的技术化路径中断有过分析。他认为远古医学,无分内外,刀、针、砭、刺、蒸、灸、熨、洗诸法并用,并不专注于汤液一端,但“及于今日,惟汤液一派,用药治病,为世之显学”。今诸法失传,而专责之汤液,正如“外治法衰,而汤药法兴”,在一定程度导致中医外科手术走向衰败。

2.1.2 古代医生绝技秘而不传

中医传徒弟,类似于道家,有本事的医家虽会收不少徒弟,但其中只有一两个徒弟能得到师父的真传。所谓“阴阳之道不可言宣也,针砭之道不可言传也”。一些有着祖传良方和珍贵经验的中医,往往要找到道德、心性、悟性都好的弟子,确保在学成之后,医德与医术兼备,才会把真正的精髓相传。老师在选择徒弟时,会重点考虑学生是否有悟性,能否继承其学说和理论,在这种观念及风气之下,历代名医要想找到一个真正能够继承衣钵的合适人选,就显得尤为困难,影响中医外科手术的继承。

2.2 中国社会风俗影响

中医外科手术的衰败,始自南宋时期,在明清以后逐渐走向衰败,纵观整个古代中医医疗实践,外科手术确实存在,并且也曾不断发展壮大,如华佗时代已有胸腹腔手术,明代出现肿瘤摘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等,可见古代中医并非没有外科手术。但在中国风俗礼教的影响下,古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观念,解剖尸体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终非孝道,制约中医解剖学的发展,限制中医外科学的深入发展,而外科手术与解剖技术密切相关,使得中医外科手术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进入清朝道光皇帝时期,连针灸都要禁止,何况开刀做手术。

2.3 欧洲中世纪文艺的复兴、促进西方外科学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在现代医学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它给现代医学最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其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并解决了解剖、麻醉、止血、感染等问题,使外科学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文艺复兴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转向实验医学。如1533年出版的《人体的结构》、1628年《心血运动论》等著作面世,标志着西方医学时代正式来临,而人体解剖学的建立,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另16世纪,国外大规模血腥的战争,客观上也促进外科医生的大力发展。

3 当代中医外科手术发展探讨

当前,现代外科手术已具很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要将华佗时代的手术方法拿出来使用?那倒未必,但中医古代外科多年积累的方法却有大量挖掘之处。中医外科手术是中医外科的一大特色,手术疗法作为中医外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在临床曾一直应用,也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要发展中医外科,需扩大其手术范围,对于临床疗效显著、中医外科手术优势特色明显的疾病,要重点研究、积极发扬,扩大临床诊疗范围,从而提高中医外科手术的优势。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手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又借鉴了现代科学知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手术方法,其操作规范,并得到了科学证明[19]。当前,应扩大中医外科手术阵地,使中医外科手术在现代达到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外科手术时期外科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老年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