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专题导语*

2021-01-04 11:5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字金融经济

梁 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为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起锚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成为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指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也多次将数字经济作为核心议题推进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单列篇章明确“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数字经济寄予厚望。而政府工作报告几度提及“数字经济”: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经济”,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同时出现,不仅延续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提法,还增加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新内容。

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将创新集聚最强、应用前景最广、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领域,并开辟新的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核赋能。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许多行业同时面临技术低端锁定和高端创新不足的双重困境,亟需内生动力的突破。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外部冲击,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模式。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获得了海量数据处理、极速信息搜寻、精准供需匹配等强大优势,为经济社会体系运行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新引擎,并重塑国际竞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等五大新格局。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3%;尔后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到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4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增长9.6%,增速为全球第一。

在数字经济下,数据就是生产要素,流量就是经济资源,数字就是生产力。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经济学思维。理论来源于实践,当代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滋养新经济理论的沃土。

近年来,学者们围绕数字经济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数字经济的规模测算、数字经济的增长效应以及发展路径策略等方方面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也围绕数字经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工具。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动力来看,无论是作为核心支撑的制造业,还是具有基础保障功能的传统农业,无论是产业成长的要素配置,还是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都在数字经济下以新形态和新方式释放新能量。本专题聚焦产业创新、防范金融风险、乡村振兴等当前中国经济的重大任务,从数字经济所关联的重要领域入手,对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涟漪进行系列展示。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从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对产业的影响尤其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创新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从数字经济与传统生产要素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信息新技术对金融体系的冲击有什么表现?第三,从数字经济与传统业态的关系来看,数字经济对旧有业态尤其是农业农村领域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数字经济优势?

本专题组稿在突出学术焦点的同时,更加注重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所呈现的系统影响,既要体现研究的学术规范性,又要立足发展现实;既要展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前沿创新,又要关注传统业态变革;既要反映生产要素配置,又要兼顾新兴技术演化。

《数字经济产业的创新关联——来自深圳市创新企业的证据》一文拓展了传统的莫兰指数作为研究空间知识溢出的代理方法,加入时间与空间的元素,探索数字经济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创新关联,并识别数字经济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作者在文中引入了深圳信息软件等数字技术产业,分别从数字产业发展历程、数字产业关联与空间集聚等特征进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关联的分析。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加速企业之间的知识外溢扩散,打通产业上下游及产业间的壁垒,构成产业协同关联的创新生态。以多样化的产业集群形成跨技术、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式创新行为,不断延伸新的产业。以南山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强化数字软技术的同时,逐渐向外分层次扩散数字硬制造,产业之间显著的知识溢出互补以及需求关联特征,在空间范围内形成数字软技术+硬制造的布局,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金融虚拟集聚平台的区位选择》一文则从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虚拟化的双空间集聚视角出发,研究以网贷平台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金融平台的区位选择及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作者构建了含有金融创新与技术外溢的空间外溢模型,解释数字金融等金融创新业态的区位选择和双空间集聚机制;并通过理论分析阐释P2P平台作为金融虚拟集聚的典型载体,在网络空间上的虚拟集聚的逻辑;同时在平台层面与城市层面进行计量检验。结论表明,信息技术发展有助于提升金融集聚水平,虚拟集聚下依然存在地理集聚,金融虚拟集聚将比传统金融在地理空间上更集中,信息技术在扩大数字金融服务半径的同时也使其产生更大的技术依赖性。因而对金融的空间结构而言,尽管城市人口规模因素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也意味着基于互联网技术外溢的区位选择对金融虚拟集聚平台的选择将更重要。

《数字经济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与农民创业:传导机制和异质效应》一文则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农村居民创业,采用中国家庭调查微观数据,从传导机制和异质效应双重视角分析移动互联网使用对农民创业的影响。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使用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资源可得性、缓解信贷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的概率,从具体效应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每增加1%,农民创业的几率可提高31.5%。但同时发现移动互联网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学习能力的门槛,相比较于中西部地区,移动互联网对东部地区农户的创业提升作用更大;移动互联网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农民创业则呈现出倒“U”型影响,学习能力中等的农民创业的边际效应最高。

数字经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模式和新途径,既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厚。本专题只是开展了富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我们希望以千虑一得激发更多的学者在数字经济领域产出更丰富的成果,助力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答数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数字看G20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