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伴术后转移1例

2021-01-04 09:03陈伦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肌纤维实性纤维细胞

张 鹏,陈 文,徐 霖,陈伦刚

(十堰市太和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患者女,58岁,2013年7月5日因“体检彩超发现左肋缘后方实性占位性病变5天”入院,伴体力、体质量明显下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及发热、黄疸,无腹泻便血,无胸闷心慌,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未见阳性体征。CT:肝左叶、胃底左前上方见7.9 cm×4.3 cm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向胸腔、腹腔上下生长,界清,强化不均,内见小血管影,其实性成分延迟强化(图1A、1B);诊断:左上腹腔恶性肿瘤。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膈肌处6 cm×6 cm肿瘤,边界清,凸入胸腔及腹腔,压迫肝左外叶,与腹腔组织无粘连,予以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膈肌)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图1C)。5年后复查CT显示左侧腹膜后胰尾与肾间隙内7.2 cm×6.7 cm肿块,边界尚清楚,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图1D);左肾上腺受累。行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腹膜后)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转移,累及肾上腺组织。

图1 膈肌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 A.增强CT图像; B.冠状位重建门静脉期图像; C.病理图(HE,×400); D.术后5年增强CT图像显示腹膜后转移

讨论WHO 2013软组织肿瘤分类将IMT定义为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肿瘤之间的中间型(偶见转移)。IMT主要由成肌纤维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浆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可具有ALK-RANBP2基因融合,具有侵袭性,术后复发率约2%~25%,远处转移发生率<5%。IMT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脏器和软组织,常见于肺、肠系膜或网膜,原发于膈肌者极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炎症、手术、创伤有关。IMT临床症状与发生部位相关,常表现为肿块、发热、体质量下降和疼痛。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病CT多表现为囊实性密度肿块,可见钙化,出血少见,实性成分延迟强化,内可见“血管漂浮”征或粗大供血动脉。MRI多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不均匀高信号。膈肌原发肿瘤少见,IMT需与邻近器官组织病变累及膈肌相鉴别,MSCT多平面重建及MRI多方位成像有助于定位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IMT的首选方法,应注意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定期随访。

猜你喜欢
肌纤维实性纤维细胞
分枝杆菌感染中成纤维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