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水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06 18:01
河北水利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陈 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水美乡村,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注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等元素,集中连片统筹综合整治,实现“河畅、水安,岸绿、景美,宜居、民乐”美好景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和我省部分地区,积极开展水美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不少水美乡村建设的亮点。特别是邯郸市复兴区、涉县、邱县等地在水美乡村建设中各具特色,在全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可推广性。在深入3县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省区水美乡村建设经验,提出我省水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成果。

1.实践经验——我省水美乡村建设典型成果

邯郸市地处我省南部,区内有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是我省引江引黄的受水区之一。随着外调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掀起了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高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复兴区成为国家试点、邱县成为省级试点,取得突出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

1.1 复兴区打造美丽河湖带动产业发展

复兴区属浅山丘陵区,辖区内有八库一湖、三河三渠、十八塘坝。过去,该区钢铁上游企业较多,是典型的工业区,“脏、乱、差”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治理形势复杂严峻。近年来,该区大力开展全域水环境治理,实施“三河同治、四源引水、五园共享”,倾力建设造福人民群众的美丽河湖,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产业发展。

一是“三河”同治,疏通河道“梗阻”。结合全域“零违建”攻坚行动,三年累计拆除散乱污企业1100余家,拆除河库周边各类违建270余处、38万m2,清淤15.3万m3,实施沁河、渚河、输元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防洪安全、水质提升、生态改善、休闲娱乐功能提高,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二是“四源”引水,盘活水系“脉络”。通过完善工程设施、积极争取外调水,实现了引漳河水、引长江水、引矿区疏干水、引中水等多元引水,保障生态用水。三是“五园”共享,打造生态“乐园”。按照“五湖连珠·一带碧水映邯郸,九曲沁河·二十里风景画廊”的设计思路,历经3年投资5亿多元,治理河道26km、植树5万多棵、绿化2.3万亩,河道沿线打造出省级美丽乡村1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2个。修建的“沁河郊野公园、渚清园、渚芳园、渚兴园、输河园”5个公园,让群众有了休憩的好去处。四是“多链”发展,助燃产业“兴旺”。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新型模式,中青城投旅游集团计划分3阶段对全域投资100亿元,对该区休闲度假片区、生态片区、产业片区、服务功能片区等进行升级扩建和运营投资;与西帕公司合作,吸引投资5亿元用于园博园改造升级;对接奥雅设计,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儿童游乐设施项目投资建设。

主要特点:以生态环境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升级,创新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引领社会资本投入,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管共享,形成景色优美、产业兴旺的良好态势。通过高起点整体规划、高标准系统建设,保留原生形态和自然流势,形成“山水林田湖、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生态田园景象。

1.2 涉县打造生态长廊带动文化旅游发展

涉县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域山区县,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全域河流水系12条,水资源相对丰沛。近几年,该县围绕千年古县、女娲故里,革命老区、红色圣地,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等突出优势,以清漳河干流为“生态轴”,谋划实施太行红河谷生态水系工程,推进建一库(茅岭底水库)、扩三渠(漳南渠、漳北渠、漳西渠),带动县域内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形成“一条河、两岸峰、五彩谷、九小镇、十三美景、百味乡情、千里天路、万顷画廊”的太行红河谷空间映象。

一是补充水源。高标准实施3条引漳灌区节水改造110多km,沟通水系。在清漳河42km的河道内,筑起20余座溢流堰,打造了桃城湖、女娲湖、知青湖、赤水湾湖、东山湖等多个景观节点,形成了3000余亩河湖阶梯水面景观,绘就了“一河蜿蜒连成画,五湖波光润如珠”的优美画卷。二是提升环境。实施山水林田湖村路生态环境修复,构建“三大地景、九大山景”,修复提升农田面积30km2、道路面积1.6km2、山林绿化面积103km2,“巍巍太行山、青青漳河水”山水意向基本形成。三是升级结构。通过整合林业、交通、水利、生态、文旅等资金,大力建设河湖生态景观廊道,常乐、连泉、大洼、后何等137个“水美乡村”画卷已在涉县大地上徐徐展开,成为美丽涉县建设的浓墨重彩。

主要特点:充分利用较好的山水自然、文化厚度、产业基础和景观规模,坚持突出旅游开发优势、打造生态长河,以水为脉、文化为魂、产业为动力,将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特色商品,形成以河谷串联景观节点,以景观节点带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1.3 邱县生态水网带动高效农业带发展

邱县是我省典型平原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为彻底改善农田水利条件,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水网先行、林网跟进、路网联通”总体思路,实施“三网合一”工程,绘就“水相连、林相接、路相通”生态画卷,形成“高效农业带”,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织水网。围绕“旱时能浇地、汛时能排涝、平时能蓄水”的水网建设思路,重点实施新开河渠、清淤疏浚、坑塘治理、管网铺设等四大工程。按照“百亩一渠、一渠十网”标准,打通水系“任督二脉”,新挖扩挖河渠90条,河渠总长达到460余km,连通坑塘126处,217个村庄45万亩农田实现地表水全覆盖,让“死水”变“活水”,全县每年可节省浇地费用4500万元。二是建设绿网。实施“一网一廊一基地,一批一带一场一中心”的“七个一”造林工程,2020年以来植树38万株,完成村庄绿化面积1500亩,创建了一批国家级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乡村。三是打造路网。破解“田路不分”难题,改造提升农村公路404km,高标准加快农村路网规划建设,对老沙河观光路等乡村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增设了滨河步道、自行车道等,更便于群众游玩休闲。四是形成发展带。以“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生产基地、村有致富项目、户有增收门路”为目标,创新“公司+村集体+群众”的产业发展新机制。仅老沙河沿岸就有4个乡镇20余个村庄,以特色农业种植公司为龙头,打造梨、桃等瓜果蔬菜以及丝绵木、文冠果等观赏树木花卉,形成了水碧、岸绿、花香的滨河水乡风貌。

主要特点: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以提升和发展农业产业为目标,水网引领,林网、路网跟进,打造“高效农业带”,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1.4 存在不足

通过典型调研,总结全省建设实践,当前我省水美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理念不够先进、品位不高,多以单纯治水为主,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整体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保护利用不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过于简单,地域特色表现得还不够突出;水资源短缺矛盾仍然存在,生态用水保障难度较大,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筹利用还需再提升;落实建设资金的渠道和办法不够多,社会群众参与程度不高,项目建设水平和推进力度受到限制;长效管护机制还不够完善,管护经费落实比较困难等等,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给予解决。

2.发展愿景——水美乡村建设是新时代的呼唤

2.1 “美丽河北”关键看乡村

水美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维护群众利益、打造宜居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精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能“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为核心内容,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乡村水系成为“两山”价值转化主通道、农民致富快车道,实现乡村美丽、产业兴旺的目标。

2.2 水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共有河流1660条,河长约4.2万km。按流域面积划分,流域面积1000km2以上河流95条、河长约1万km;200~1000km2河流253条、河长约1.1万km;50~200km2河流755条、河长约1.5万km;50km2以下河流557条、河长约0.6万km。按河流类型划分,山区710条,平原854条,平原山区混合96条。我省季节性河流多,部分河道常年干涸,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美丽河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2.3 因地制宜突出地域优势

我省是全国地形地貌样类最全的省份,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基本地形齐全,同时还兼有海域,丰富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的水土特点和自然资源,水美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地域特点。坝上高原区,总面积约1.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5%,降水量较小,常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没有外来水源补充,水资源匮乏,宜按照减少高耗水作物和产业、恢复草原形态、打造天蓝地绿坝上风光的思路建设水美乡村。燕山、太行山山区,包括丘陵和山间盆地,总面积约9.0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1%,常年平均降水量600多mm,降水量相对丰富。岩性复杂多样,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适宜林木花草生长,旅游资源丰富。宜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水土保持和造林绿化,修复河道自然面貌、恢复河道功能,形成山青岸绿、形态自然的农村水系,打造水美山村、旅游胜地。平原区,总面积约8.1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3.4%,常年平均降水量550多mm,河网密布,分布着众多洼地、坑塘,土壤和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粮食作物生产,乡村产业相对发达。但用水量较大,水资源严重不足,宜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增加蓄水能力,以河渠两岸岸坡整洁、水体连通、河水流动、河面清洁、河道形态基本恢复为重点,形成水润乡村、自然蜿蜒的农村水系。

3.实现路径——我省水美乡村建设工作思路

总结我省各地水美乡村建设典型经验,吸收借鉴先进省市水美乡村建设发展理念、治理思路、经验做法等,提出我省全面实施水美乡村建设总体思路。

3.1 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政治和历史高度,看待水美乡村建设重大意义,高位组织推动,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综合考虑治理与发展。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水美乡村建设需要协调推进空间管控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关系,科学处理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间的关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协调处理治本与治标、陆域与水域间的关系,统筹生态修复和产业振兴,共同谋划、同步实施,用生态建设助力产业兴旺,形成水润燕赵、人和村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河北。二是创新理念打造精品。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自然的理念,突出整治绿色化与生态化,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把水系的线状特征与山林、农田的面状特征协调起来,把河湖流域自然特征与村庄点状人文特性串联起来,治水、营境、景观相统一,突出文化底蕴和特色,展示以水为核心的自然人文风貌,为乡村发展和振兴提供发展动力。三是高点站位规划引领。省级把水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指导各市县编制地方专项规划;市级依据区域自然地理、人文条件、水资源条件、乡村规划、产业布局等编制水美乡村建设规划;县级以县域为单元,以河湖功能衰减、水域岸线侵占、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与国土空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到多规融合、水岸同治,走出一条以水系治理带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的创新实践之路。

3.2 抓住关键,统筹解决制约因素

我省新时代水美乡村建设,要突出水资源供给、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核心要素,统筹流域和区域关系,使各种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水是生态之基,近年来,我省在实施全社会节水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引调水工程体系,努力多引外调水,2020年实现引长江水36亿m3,引黄河水17亿m3,优化调度大中型水库水补充生态用水超过11亿多m3,年生态补水量达28亿m3。未来应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完善全省骨干水网、市县级区域水网,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努力增加生态水量。二是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改善治污是关键,要突出抓好源头治理。生活污水处理重点推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等;农业污染源重点推进畜禽养殖绿色生态转型,加快“厕所革命“等;建立健全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清理处理机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达标建设,使得农村环境得到彻底有效治理。三是加快水生态修复。恢复河道功能,针对侵占、挤占河道造成排泄不畅等问题,推进河渠清淤疏浚、堤防达标建设,满足两岸防洪、河渠输水安全。优化水系布局,开展水系连通,恢复河岸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注重“留白”,保持自然原生态,减少河道渠化、硬化,维持河道弯曲、宽窄、深浅不一的自然属性,提升河流水生态涵养功能。

3.3 典型带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

我省涌现出了像邯郸市复兴区、石家庄市鹿泉区等一大批水美乡村建设的典型,既有财政富裕县、又有贫困县,全国各地也都有许多先进典型,要通过支持鼓励、宣传引导等方式,典型带动、全面推动水美乡村建设。要抓住项目资金这一关键制约因素,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加大投资力度。

一是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从2020年起水利部、财政部开展了水美乡村建设国家试点,国家给予部分中央资金补助。省级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选定部分积极性高的项目县,给予适当的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开展省级水美乡村建设试点。二是发挥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县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统筹制定筹资方案,整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环保、住建等各类资金,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利用好地方政府债券、金融支持等渠道,保证项目实施。同时,充分发动群众,以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为引领,调动群众投资积极性。三是推动市场主体发力。结合文化旅游和产业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政府和企业合作模式,包装项目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模式,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项目落地落实。

3.4 建管并重,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为确保水美乡村建设成果长久发挥效益,应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智慧化、全民化的管护新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建管。

一是利用好河湖长制度体系。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制定出台水美乡村管护指南等制度,压紧压实乡村管护责任,开展农村河湖水系管理范围划定,持续推进河湖水系“清四乱”,将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二是引入市场专业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专管群管“两手发力”的运行管理新模式,引入市场主体、专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推行总承包模式进行建设,提升智慧化管护水平。三是群众参与长效管护。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群众需求,号召群众参与,鼓励农村建立村规民约,开展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实现长期效益。

3.5 创新制度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一是建立制度。省级制定《河北省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使用、评估验收、监督检查等内容;制定《河北省水美乡村建设分类达标指标体系》,纵深推进各地水美乡村向标准化、规范化、差异化发展。二是协同推进。要充分发挥省市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全面推动水美乡村落地开花。县级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建立县级领导挂帅,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抓好项目实施各项工作。三是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对水美乡村进行宣传,让社会公众更了解、更理解,给予更多支持,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治理、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保护新格局。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