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2021-01-07 00:12贾振芬张玉磊
天中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贾振芬,张玉磊

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贾振芬a,张玉磊b

(淮阴师范学院 a. 图书馆;b. 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周恩来群众观是周恩来思想体系中最闪耀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其理论渊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其文化基础,近代民主思想是其思想来源,淮安地域文化与家庭教育是其有利环境。周恩来群众观是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初步形成、成熟、继续发展四个阶段。周恩来群众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群众观;形成条件;发展历程

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性的基本原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周恩来群众观。具体来讲,周恩来群众观的核心要义是以民为本,将群众至上作为一切行动的价值追求,其主要内容体现在奋斗目标、政治立场、工作方针、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周恩来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发展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众观是周恩来思想体系中最闪耀的部分,是周恩来一切思想和实践的灵魂,是全面认识和评价周恩来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尝试对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周恩来群众观的当代价值,从而丰富和完善周恩来群众观研究。

一、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条件

周恩来群众观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是周恩来自觉地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精髓,博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之精华,兼收近代民主理念之有益因素,结合自身成长环境及革命建设实践,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周恩来群众观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经由列宁丰富与发展,是关于人民群众的系统观点,涉及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解放发展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其理论基础是被马克思称为无产阶级精神武器的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而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在“历史是由谁创造的”这个重大问题上,大多数思想家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夸大了个人尤其是所谓英雄人物的作用。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逐步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这一划时代的观点,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确立之后,列宁又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不仅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还指出人民群众发挥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且强调只有重视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才能调动群众参与革命建设的积极性。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还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经验总结,它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3]。周恩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信人民是历史缔造者,人民是党的力量根基和源泉,“力量的源泉是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4]274,主张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周恩来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周恩来群众观的重要理论渊源。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如“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等。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爱民、重民、利民、富民、顺民、亲民、养民等一系列思想的总称[5],其核心要义是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之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政治生活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内在矛盾,它虽然宣扬以民为本,但其本质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诸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在某种程度上重视了人民的现实利益及其历史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保障和促进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因而有其积极合理的意义。

周恩来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幼便阅读了大量古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和《离骚》《汉书》《史记》等,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周恩来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民本思想,为后来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周恩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批判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阶级狭隘性基础上,吸收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群众观。周恩来群众观主张以民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严格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说,周恩来群众观孕育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但与传统民本思想又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传承和升华的结晶。

(三)近代民主思想是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思想来源

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逐步酝酿并产生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儒家“民本主义”这一朴素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6],并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及其政治制度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给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带来了极大震撼,促使他们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传播民主理念。20世纪初,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运动迅猛发展,并在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反动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积极传播民主和科学理念,成为近代民主思想深入发展的标志。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真理,开始宣扬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给周恩来的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也成为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1908年,周恩来通过姨表舅龚荫荪的严格考核,开始了在龚家私塾的寄读生涯。龚荫荪思想开明,周恩来经常能听到他介绍当时的政治状况以及民主进步思想,这为周恩来后来追求民主、投身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1910年,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康到东北读书,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引领下,周恩来开始阅读《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禁书”,还接触了一些介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粹学报》《国风报》《民报》等进步报刊。这些读物传播的民主思想在极大程度上点燃了周恩来的爱国热情和民主意识。1913年,周恩来到南开学校就读,读了很多介绍“新学”的书报,如《新民丛报》《大公报》《民约论》《法意》《天演论》等。这些阅读使周恩来进一步理解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真谛,成为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淮安地域文化与家庭教育是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有利环境

周恩来曾言“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7]。江苏淮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周恩来的家庭教育,为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周恩来在淮安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时期,这里的地域文化在他身上烙下了难以消除的印记,正如周恩来所言“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8]18。淮安是军事家韩信、汉赋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名人故乡,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周恩来群众观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周恩来的家境变化也是周恩来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条件。周恩来9岁时,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相继去世,家境日益艰难。于是,周恩来幼承家计,开始承担家庭主事人的角色,这锻造了他柔中带刚、愈挫愈奋的性格。家境败落和清贫生活让周恩来不得不离开深宅大院,开始对社会各阶层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这让年幼的周恩来目睹了旧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体会到社会底层家庭的艰辛和劳苦大众的困苦,为后来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周恩来的家庭教育也对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长期在外奔波,周恩来是在浓厚的母教氛围中长大的,他后来也称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受到母亲的极大影响。在周恩来成长过程中,3位母亲分别在不同方面对周恩来的性格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周恩来从当家主妇的生母万氏身上学会了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品格以及排患解纷的技巧;嗣母陈氏才学出众,性格温和,潜心教导周恩来读书识字、背诵唐诗,使周恩来养成了能动能静、不争不抢、开朗礼让、风度翩翩的个人风格;乳母蒋氏则是一位勤劳俭朴、循规蹈矩、善良忠诚的普通劳动妇女,使周恩来从小就与普通老百姓产生了心灵共振,培养了周恩来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思想感情。

二、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周恩来群众观是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初步形成、成熟、继续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求学期)

江苏淮安私塾—铁岭银冈书院—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日本求学—南开大学—欧洲勤工俭学……这是周恩来的求学轨迹。在周恩来漫长求学道路上,他的群众观开始萌芽。

1. 淮安时期救国爱民情怀初现,群众观根植

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受过嗣母陈氏的严格家教,并在私塾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对人民生活的艰辛有了懵懂认识。由于身处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周恩来饱尝了生活中的艰辛,深切地感受到了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当时中国正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国家危如累卵、人民生活贫苦的残酷现实,促使周恩来对穷苦的劳动人民有了同理之心、同情之心。

2. 东北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服役”思想开始萌芽

1910年,时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家乡淮安到东北求学。周恩来除了继续学习传统科目外,开始学习一些西方课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周恩来自此开始大量阅读革命进步书籍,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萌发了改革社会的想法。周恩来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受教育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成为伟大人物光宗耀祖,而是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8]2,“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8]7,并在课堂上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心声。爱国与爱人民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周恩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其后来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3. 南开时期产生人民民主思想,日本求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归国后群众意识增强

15岁时,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学习,开始接触并接受民主、科学、自由的进步思想。在南开学校期间,他在《校风》的长篇社论《本社之责任观》一文中提出了“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及“共和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9]22的观点。可以看出,此时周恩来就已经认识到了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在另外一些文章中,周恩来提出共和的真谛是“治人、治于人者,恒常系诸一人之身”,认为“阶级不除,无平等之望;人群不和,无爱国之理”[9]22,这些观点体现了周恩来已产生了初步的人民民主思想。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赴日留学。在日留学期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引起了日本社会的精神“地震”,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日本广泛传播,周恩来多方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为其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奠定了基础。1919年,周恩来回国考上了南开学校大学部,积极投身天津的五四爱国运动,参加示威游行,赴京请愿,创办觉悟社,同反动军阀做斗争。周恩来进一步认识到,依靠群众的首要任务是要唤醒群众并发动群众,加强舆论宣传和启发教育,让群众了解国内发展形势,使他们尽快加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潮流中。

4. 旅欧游学考察工农运动,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加深

1920年,出于对中国前景的迷茫和对西方社会制度的好奇,周恩来决定远赴欧洲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实况以及交流工人运动情况,总结这些国家革命的经验与教训,以期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周恩来对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广泛接触当地民众,对无产阶级有了更直观、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意识到工农阶级蕴藏的巨大能量。周恩来在旅欧求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筹建并领导旅欧共青团和国民党旅欧支部,组织出版机关刊物《少年》《赤光》,宣传革命主张,经常到学校、工厂以及学生聚集地发表演说,积极参与党团组织的工作。旅欧求学的4年时光,锻炼了周恩来的群众工作能力,加深了他对群众工作的认识,他已经认识到开展人民民主斗争必须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促进人民群众意识觉醒。

(二)初步形成期(从国民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结束)

1. 国民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思想萌芽

从欧洲回国后直至1927年,周恩来主要负责军事工作。在广州短暂领导工人运动后,周恩来担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成为中国共产党中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开始了党领导军队工作的实践。第二次东征时,周恩来提出军队要与人民联合起来,全面开展革命群众运动。周恩来鼓励开展农民运动,健全农运组织,在各地举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储备了大量群众骨干力量。1925年,周恩来在省港罢工工人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虽然工人阶级是革命的支柱力量,但是在中国占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打倒帝国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工农兵大联合”[10]。周恩来指出两次东征胜利是工人、东江农民与革命军联合起来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作用。由此可见,周恩来这时已经把人民群众放在革命的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革命胜利要依靠工农群众的概念以及一系列群众工作方面的根本观点和基本认识,其群众路线思想呼之欲出。

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首次提出群众路线

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此后,不论是在上海白区还是在中央苏区,周恩来都不忘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工作。早在1929年,周恩来就在“九月来信”中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信中深刻地论述了群众工作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领,这些思想成为后来《古田会议决议》的主要内容。周恩来不仅首次提出群众路线,还指出在依靠群众的同时要注意教育群众。在中共六大上,周恩来指出,当前要务之一就是要争取成千上万的工农群众,获取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他极力主张,党要积极通过发展工农组织,争取进步群众壮大自己,党的工作中心是争取群众,以形成能够革命的力量。

3.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他从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团结广大群众一致对外抗日是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抗日战争不仅要仰仗工人阶级的领导,还要依靠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可以抗日的力量。周恩来进一步认为,人民群众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和根本保证,人民群众不仅能够提供兵力补充和物质保障,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周恩来还指出,开展群众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的群众工作制度与健全的群众组织体系,并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具体措施。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亲自主持统一战线工作和亲历战场指挥作战的实践经历,对周恩来群众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对战争取胜的重要作用,使周恩来对人民群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周恩来坚持并发展了群众路线。至此,其群众观基本形成。

(三)成熟期(解放战争时期)

1. 依靠群众力量,领导解放战争

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协助毛泽东对整个战争进行全局把控和指挥。1946年底,周恩来兼任中央城市工作部部长,担负起“第二战场”——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的领导工作,从战略上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第二战线的成员除学生外,还包括不同社会背景的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周恩来强调领导国统区群众斗争时,要做好群众中有影响力人物的宣传发动工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去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开展反蒋反美的斗争,认为这些进步人士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的工作中,周恩来提出开展土地革命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当务之急。他教育工作人员,在土改运动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想法,对于群众提出的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对待,即便意见不完全正确,也要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党对群众的领导。在整党工作中,周恩来提议适时向群众公开各项决定和政策,让群众知晓党的意图,认为只有让群众明了党的行动目的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获得群众支持。

2. 运筹帷幄,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注意团结各个进步党派及民主人士,提出中国共产党“愿同中国人民及一切真正为和平民主而努力的党派,为真和平真民主奋斗到底”[11]。1948年,中共中央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周恩来义不容辞地承接了这一重任。他亲自组织运送香港和其他地区民主人士安全抵达解放区共商大计,并多次表达对成立新政协的观点,负责主持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顺利获得通过,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解放战争之后,周恩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需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力量,同时体会到,党要正确领导群众,就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监督党的各项工作。这些思想认识标志着周恩来群众观的成熟。

(四)继续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恩来作为国务院总理,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带领全国人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周恩来指出,在夺取政权的解放战争时期,没有人民的支持不可能迅速取得彻底胜利,而在巩固政权的和平建设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项工作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周恩来群众观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投身新中国建设鞠躬尽瘁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物价飞涨。周恩来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坚持“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4]142的工作方针,切实为人民利益着想。周恩来认为只有真正地关心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的经济形势大有好转,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2. 面对挫折不忘初心

周恩来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他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即使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也一直坚信人民终究会创造更好的新中国。周恩来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尽力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周恩来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在纪念周恩来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习近平赞誉周恩来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这6个方面高度概括了周恩来的崇高精神,其中一个就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他始终将自己当成人民的“总服务员”,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毕生履行“为人民服务而死”的诺言。因此,学习周恩来,就要集中学习周恩来群众观,更好地发挥周恩来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对周恩来群众观的研究,宣传周恩来群众观,有利于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推进;有利于在实践中使党和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巩固执政根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来讲,我们学习周恩来群众观,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周恩来群众观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在2019年5月31日北京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党员干部学习的崇高榜样,他奋斗的一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缩影。在江苏省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研讨中,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周恩来同志毕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一切,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品格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生动、最深刻的教材。

[1] 李桂花,巢陈思.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及其践行路径[J].理论学刊,2016(1):18–25.

[2] 杨威,马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3] 张友群.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持和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3(10):17–22.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刘彤,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104–109.

[6] 李克玉.“五·四”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线索简论[J].东疆学刊,2000(2):56–59.

[7] 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1.

[8] 周恩来.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刘焱,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0] 力平,方铭.周恩来年谱:1898―1949[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0.

[11]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4.

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ZHOU Enlai's Mass Viewpoint

JIA Zhenfen, ZHANG Yulei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China)

ZHOU Enlai's mass viewpoint which originates from Marxism mass view point, based on Chinese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grows in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Huaian regional culture and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highlight of his ideological system. ZHOU Enlai's mass viewpoint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of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s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cluding germination, formation, maturity and advancement.His mass viewpoint has important contemporary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Remaining-True to-Our-Original-Aspiration-and-Keeping-Our-Mission-Firmly-in-Mind”.

ZHOU Enlai; mass viewpoint; forming conditions; development stage

D261.4

A

1006–5261(2021)03–0007–07

2021-03-20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8BGL234);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2019年度)

贾振芬(1982―),女,河南延津人,助理馆员,硕士;张玉磊(1982―),男,河南延津人,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