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1-01-07 16:13倪林依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雕刻

倪林依 李 鑫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有宋一代,儒家文化、程朱“新儒学”、新安画派、徽商文化等都对徽州木、砖、石“三雕”中纹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能工巧匠通过将徽州当地民俗与传统主题相结合,使木雕、石雕、砖雕上的纹样体现了鲜明的徽州艺术特色和徽州文化内涵。

一、徽州雕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徽州“三雕”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千百年后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谓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一笔非常宝贵的遗产。徽州“三雕”主要装饰于徽州地区明清时代的建筑,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明初,徽州“三雕”初具规模,但较为简单,通常仅采用平雕和微雕,透视变化还不是很丰富,但这一时期确定了其平衡性和丰富性,具有一定的装饰性。明中期以后,随着徽州商人财力的增强,徽州“三雕”作品也逐渐变得更加细致精巧,如多层的木雕建筑取代了低层的房屋。清代徽州“三雕”的特点是轻薄且烦琐,主要汲取了新安画派的构图和风格,有的造型整体层次达到了十余层,楼阁、楼宇、树木、人物、动物在同一个画面之中,图案层次分明,各种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

(一)徽州雕刻的文化传承

徽州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曾在中国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保存较好,传统习俗世代相传,徽州艺术家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熏陶成长。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徽州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儒家学者朱熹正是徽州的杰出代表。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雕刻图案的设计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徽州出土的文物的装饰纹样中,有许多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雕刻者往往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结合起来,寻求人与自然、感官与智力、物质与灵魂的统一与和谐,坚持雕刻图案主体饱满自然和简单明了的设计理念。徽州雕刻,尤其是其细部设计,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特色,大量形象是从自然界的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如花、鸟、鱼、虫等,传递出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寓意。通过兰、竹等植物形象地表达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品格和美德。将这些图案雕刻在建筑物上,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韵味,从而创造了极大的精神财富。

(二)徽州雕刻艺术与徽商联结传承

徽州“三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具有象征意义、教育意义。徽商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徽州,山多地窄,百姓无粮,但水路畅通,当时,徽商通过水路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还义无反顾地奔赴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千百年来,徽商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他们勤劳执着的经营精神。徽商发家致富后,不断将巨额财富归还徽州,为徽州在古代的辉煌提供了丰富的财富基础。徽商特别注重“落叶归根”,所以在事业成功后,投入巨资大力兴建房屋、祠堂、庙宇等,以展示个人或者家族的成功。正是靠着这些徽商的投入,徽州雕刻艺术才得以蓬勃发展,从此进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徽州“三雕”作品不仅是徽州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和高超技艺的代表,而且直接表达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和文化观念,将审美情操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二、徽州雕刻的艺术创新

(一)木雕

徽州“三雕”艺术历史悠久,又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木雕作品多用于当地民居住宅的拱、斗、檐、廊以及家具的造型装饰,在技艺手法上通过深浮雕、透雕的创新,形成了薄且规则的造型美,达到了审美艺术与实用功能高度的结合。技艺的发展不拘一格,丰富的材料、精美而充满律动美的纹样极大地增强了木雕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木雕继承秦汉时期古老而朴素的特点,借古开今,形成了简练且多变的风格,线条短而直、宽而有力,构图布局虽不及西方的透视变化,却强调了中式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的大气、恢宏。如徽州“挂树”题材,由艺术家精心打造,多镶嵌在房屋、祠堂等建筑物的梁、拱、檐、栏杆及隔墙中,多用砖、石等材料,一般不用彩漆,只用桐油。这样虽没有夺目、尊贵和奢华的效果,但看起来简练而大气,增强了气势。

(二)石雕

石雕常装饰于祠堂、拱门、桥梁等公共建筑设施中的壁板、大门、横梁和鹤柱,画面题材多为黄山景、新安江景等徽州当地名胜,材料一般来自惠州地区的木瓦和花岗岩。其在推陈出新中又创作了新物件,有百叶窗、流动的窗户、拱门柱子、石桌、石床、石瓶、石镜、石狮等。当代,在石材切割工艺上,各种新型电动设备,如车床、模具等的使用,让技艺得到了更大提升。在画面构图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布置得错落有致,构图硬朗,抽象与具象的题材合理搭配。在技法上,不像清代的木砖雕刻笨拙,刀工薄巧,工艺精细,线条运用流畅,行云流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流行的石雕创作形式,一是丰富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二是提高了人类的精神审美能力,赋予了建筑更强烈的民族情感。

(三)砖雕

徽州砖雕向人们展示了徽州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其主要用于门塔和门框,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悬花门、两正柱门、五房门,还有一些用大理石做的门。徽州人非常重视大门的装饰,砖瓦大多是在建筑物的外墙装饰上,尤其是一些名宅大户门前,图案不仅精巧、细致、规则,题材内容还具有宣传启蒙、纳喜祈福的作用,从而营造出建筑的文化氛围。

三、总结

(一)题材与造型美

徽州“三雕”造像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民居、祠堂等大中型建筑的装饰,以及书房中的日常用具等小型装饰品等。传统雕刻作品题材丰富多变,有的纳财祈福,有的祈求风调雨顺,有的祈求多子多孙,有的启迪世人;装饰图案丰富,如人物、场景、花鸟、动物、树干、几何图形等;在创新中融入“现代主义”,有的抽象,有的夸张,有的自由,有的扭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浓郁的乡土气息、拙朴的质感,造就了徽州“三雕”造像鲜明的地方品牌效应。

(二)图案与寓意美

徽州雕刻的发展,实际体现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技艺规模化、程式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培养了大批人才,造就了完整的体系。在图案设计中,如狮子、虎作为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总是应用在墙上醒目的位置,表达驱邪除恶、守护家园的美好愿望;蝙蝠作为最常使用的图案,因为“蝠”和“福”读音相同,表示有福之地、福耀子孙。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雕刻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论“新徽商”的定义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