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探索

2021-01-07 01:59张绍波唐萍陈家勋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验式中小学互联网+

张绍波 唐萍 陈家勋

摘 要:在中国教育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国内性教育发展仍停滞不前。优质的性教育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具备独立面对困境的能力。“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探索,即线上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学生突破性教育的时空限制能随时享学;学校采取积分制鼓励学生课前自主选餐;引入家庭帮教,营造家庭性教育氛围;线下借助交流体验、情境体验、实践体验的体验式授课方式开展性教育,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此外,并对该教育模式实施的必要性、优劣势、机遇与挑战等做出SWOT分析。通过此次研究以期能聚焦社会对性教育的关注,教育者与家长不再谈性色变,同时也希望能为今后研究学校性教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2-0112-04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来源于《礼记》其含义为生而为人就难以避免面对生活问题与性问题。食物与性欲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也被归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欲望。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三条指出,“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1]。这部法律中明确使用了“性健康教育”这一名称。尽管如此,由于学校与家长在中小学性教育课程上的缺席使很多中小学学生存在不知性、不辨性、不谈性遇见性骚扰等情况不知如何应对等情况。据“女童保护”统计,2020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2]。学校传统的性教育存在性教育活动缺口大、“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困境,本文希望通过构建“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帮助中小学学生正确走进性课堂,了解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并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教育者及家长不再谈“性”色变。

1 “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简介

关于“互联网+”性教育,在2015年全国两会提名《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并提出《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把“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3]。“互联网+”性教育就是互联网与传统性教育行业进行纵横交汇融合并创造和发展新教育形态。举例来讲,一位教育者、一本教材书、一间教室、一所学校即是传统的性教育。而学生、任课教师以及学校任你选择,再搭配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即可随时随地学习,这就是“互联网+”性教育。

体验式性教育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后再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体验式性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体验为中心,在性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同化顺应新的知识脉络并构建系统的性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该模式可较好地使学生达到知情统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淡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强调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以及集体讨论从而深化中小学生对性教育知识的获得。

“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性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云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环境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线下体验式的性教育课堂让学生更深刻認知自我身体构造并合理规范护理性器官。这样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课程设置与数字化教学、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特质。这样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便于学生深刻了解性知识,掌握调节情绪的机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统一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

2 “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探索

性是复杂而又多层面的,包括生理、心理、精神、伦理和文化等多方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为在中小学开展性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4]。中小学性教育的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性解剖与性生理、性隐私等概念;掌握性器官卫生护理的基本技能;了解并能规避性暴力与性虐待;能够正确区分友谊和爱情。此外,对于中学步入青春期的学生通过性教育能使他们初步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理性认识性爱与家庭。下面就“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谈论如何借助互联网与体验式性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性教育教学。

2.1 线上借助互联网平台——赋权代替管制

2.1.1 突破性教育时空限制随时享学

“互联网+”性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上的“牢笼”,为了让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流动它将已有的性教育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学习者只要在有移动终端与网络相连的环境下就能突破校园围墙、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三者的束缚,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地点随时进入“课堂”学习。随着性教育边界的扩大,逐渐打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实现人人会学,随时想学,合理快学的和谐发展形式。利用好微课、慕课等相似学习方式拓宽性教育渠道。协调好国家倡导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机制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控学习进度,达到学习上的“随心所欲”。

2.1.2 采取积分制课前自主选餐

根据中小学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差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学习,采取积分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与自律意识的再造机制。例如,针对小学阶段的性教育重点是科普性解剖与性生理知识即让学生能够区分男女性的身体,能够举例解释身体隐私部位,能认识什么是性伤害并有意识避免自己受伤害。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有关于人体生理的电子绘本感兴趣,可让他们自主观看绘本就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在体验式教学中借助教师的点拨寻求解疑。就初中阶段的学生,该阶段学生易处于叛逆期且处于青春期部分发育早熟的学生易遭受性侵成为受害者,因此可让他们自主选择观看性相关的法律案例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传达正确的自我保护理念。

2.1.3 普及家庭性教育引入家庭帮教

互联网时代的多元性、快捷性、便利性的确为教育带来不少惊喜,但由于中小学学生还未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易对网络上的诸如“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感兴趣,因此,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对其浏览互联网信息进行合理规范。与此同时,对于小学低年级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性健康知识时家长也应肩负起监督职责。此外,性教育一直都不是学生和任课老师的个人问题,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行线上学习的同时,家长一些传统落后的性教育观念也能得到更新。学校、教师、父母的共同进步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在学习“我从哪儿来”的生理问题时,父母也可以向子女普及受精、怀孕、哺乳等生理常识。在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学习过程中能维持二者更亲密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维持家庭的和谐关系。

2.2 线下借助体验式性教育——体验代替说教

2.2.1 交流体验

交流体验即一种通过交流传递知识的方法,交流体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抛出某个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当然师生之间也可以就课前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性相关问题进行答疑或讨论。交流体验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它推崇教学之间双方的主体地位的平等化。交流体验的方式一般來说分辩论和讨论两种。比如在早恋问题、同性恋看法、性教育能不能走入课程等问题上的设置上可以组织中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的思维不断碰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反应等综合能力;也可就“不适当的性爱会带来哪些伤害”让学生进行谈论,教师在学生交流体验完成后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潜在的心理隐患。交流体验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就所讨论问题自由发表看法结合案例加以论证,通过生活阅历产生情感共鸣的方式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2.2.2 情境体验

体验教学法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当属情境体验,实际情境和虚拟情境活跃于情境体验教学之中两者均可针对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参与和反思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际情境具有“真实”性。在性教育课堂中教育住者理应将实际情境体验作为教学首选。虚拟情境也同样具备“真实性”体现在教学中要根据真实生活对情境进行构建。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揭开“性幻想”的面纱,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对“性幻想”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社会学博士方刚在国内第一届“青春期性教育夏令营”中,从一位学生的来信着手揭开性的神秘面纱。信中表明小男孩特别喜欢一个女孩,偶有会幻想与她发生性关系。“恶心、鄙视、唾弃、反感…抨击着在场孩子与家长的内心”面对这样大尺度的“性幻想”显然无法让孩子们接受。然而针对在场孩子近似一边倒的差评,方刚却明确表达:“有性幻想本身没有什么不应该,孩子们不要自馁,不应该的是把性幻想付诸实践。”

2.2.3 实践体验

交流体验与情境体验偏向理论学习而实践体验强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贯穿“行动”。针对性器官的卫生护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演习。借助交流体验与情境体验向学生传输识别与防范性侵犯的方法与技巧,在此铺垫之上便可进行实践体验。课堂上可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在征求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们面对师生做“摸手游戏”,即两个孩子先把手握在一起,然后让他们顺着手向上摸。这个时候需要老师观察被试的情绪以及肢体反应,当孩子出面脸红或不适应状况时应停止体验并引导学生说出“普通握手”与“顺着摸”的区别感受。需要向孩子灌输当我们因为别人的亲密触碰而感到不舒服就是性骚扰、性侵犯这样的认知。接着为了让学生能懂得保护身体的私密部位,应鼓励他们罗列出自己认为的性骚扰行为有哪些并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性骚扰的表现形式、界限、种类等。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提供应对各种性骚扰的解救方法。

3 “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1 中小学传统性教育存在困境

3.1.1 学校性教育困境

(1)基层学校消极开展性教育。虽然“素质教育”长期以来被各大院校乐此不疲地追捧,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应试教育”仿佛才是他们落到实处的坚守。大部分院校从基层教职工到上级领导都难以领悟性教育的钱真谛。部分院校对性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力度不足,出现了师资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消极地开展性教育活动使性教育缺乏可联动性与持续性、实效性。

(2)填鸭式教学课本式性教育。传统的性教育课堂偏重于“知识的灌输性”,大多强调“是什么”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建设和价值观的确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常常局限于告诉学生“性是什么”而忽略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面对性困惑和性伤害“是因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教学主体性别失衡式性教育。传统的性教育课往往会出现“众女轻男”式性教育即他们往往会将教育重心放在女同学身上,强调对女生预防性知识的普及而忽略让男同学了解不良的性动机和错误的性行为。此外,只将女同学视为教育的重心也是当前性教育的疏忽。近年来男性被性侵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成都九眼桥事件等事实证明,男性也存在性教育缺口,所以学校性教育的受众应考虑将以“女性教育”为主转向“男女均衡”发展。

3.1.2 家庭性教育困境

(1)家长性教育态度消极。中国式家长长期受传统观念束缚,往往谈“性”色变,在家庭性教育这一块往往难以启齿,对孩子提出的与性相关的一获取通常采取回避态度。部分受道家“无为而治”观念影响的家长更是将性教育寄托于孩子自身,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什么是“性”,他们对这类敏感的问题显然是具备能力无师自通的,这就导致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采取避讳的态度。

(2)家庭性教育频率低。根据中国卫生统计数据调查显示,从未对孩子实施过性教育的父母比重高达31.7%;有系统性教育史的儿童家长占比仅为11.3%;其于剩余的57.0%父母则从未定期对孩子开展过性教育活动且仅存在很少的家长与其他孩子交流性知识[5]。

(3)家庭性教育内容单一。由于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不够且缺乏系统学习性知识育的机会,自身对性教育也是一知半解,因此,他们为孩子解答性相关的疑惑时也无从谈起。此外,沟通技巧的缺乏也通常让双方的交流戛然而止。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止于身体构造的认识而羞于向孩子传达性器官卫生保健和异性交往等性常识。简而言之即羞于开口教,不知如何教,不知教什么,导致家长在为孩子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和行为层面相脱节。

3.1.3 社会性性教育困境

(1)性伤害信息公开难。中国传统的“贞洁美德”往往会误导性受害人被迫遭受“社会凌迟”酷刑。性受害者缺乏正确的性健康教育,难以将伤害事实的信息公开,因此,导致他们难以规避受伤害的风险。文化压力与社会舆论的双重打击将受害人置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形成“结构人质”。性伤害事件的披露加速社会舆论指向受害者并对其进行“污名化”,进一步引发受害人的羞耻感、犯罪感从而导致心理受创。

(2)性教育资源获取难。除了基础学校性教育教授性知识,中小学学生缺乏性教育资源获取渠道与载体。部分学生出于性好奇,尝试逐渐利用网络设备填补生殖健康知识、两性交往、性行为等性教育空白。然而,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与家长缺位,难以保证孩子获取积极有益的正面性教育。合理正规的性教育渠道的匱乏遏制住了积极的性教育资源的流通,只能使学生接纳片面的性知识,这样将会诱发孩子尝试不当的性实践并加速孩子成为难以疏导的性害高危人群。

(3)性伤害事件处理难。中小学学生属于受性伤害的高危群体除了自身缺乏性自卫能力外还与作案者群体环境复杂、作案方式隐蔽等相关。受害者的父母也常常想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因而选择在性伤害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选择“保密”处理,对当事人受害事件选择“闭口不谈”的态度,殊不知这样的“沉默处理”会加大孩子多次遭遇性伤害的几率。受害者的弱小、作案者的狡猾、父母的沉默,使取证难、认定难、定罪难成为性伤害事实存在后出现的三难现象“三难”现象。受害者-犯罪者循环施暴与二次受虐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后果对受害当事人及社会层面都会构成群体伤害。

3.2 国家政策导向“互联网+”

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各级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决定来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2012年3月推出《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紧接着确定“三网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此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知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强调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模式应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得到积极推广。实现教育现代化归根到底还得以教育信息化为载体。

3.3 网络教学环境逐步改善

为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性教育课堂借助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启课程讲授。利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资源超市”即一个汇聚优质资源能力并囊括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等服务对象的学习空间。利用云计算模式鞭策教师尽快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自动化、专业化,在学校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降低的同时将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集约共享。

3.4 体验式教育能有效满足学生求知需求

体验式性教育的特质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策略,旨在推动教师倡导积极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并对不良的性行为进行规范。通过观看视频、设置情景等方式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情景氛围中主动领悟知识。相较于填鸭式教学,体验式性教学能让多数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除了普及性教育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也会得到锻炼。运用此方法传达正确的性教育理念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础之上,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能在体验式教学中得到有利的整合。性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学生的个体感受为条件而体验式性教学恰好能激发学生的感受,作为性教育的媒介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从而使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4 结语

“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与传统性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线上自主学习发挥网络资源共享性、能源交互性、信息开放性等优势,能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加快学习方式的变革。线下体验式学习,针对学生的特征和需求进行教授能有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该教学模式同样兼具连续性与阶段性、差异性与主体性的特征。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应尝试创新的教学方式,满足教学需要,继续深化变革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性。此外,该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诸如教学质量难保证,家长学生难认可等困境,在更新家长不合理性教育观念的同时需要继续发挥互联网与体验式教育的优势,克服传统性教育的劣势。

在中小学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应向学生传达爱人爱己,懂得尊重自我与他人的理念,使孩子在正确的性教育熏陶下逐渐培养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和负责的能力。单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遗精、月经等止于表面的干瘪的性知识不再是中小学性教育的主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看待跟性有关的问题、如何经营舒适的异性关系、如何合理处理感情等才是教育者应反思的问题。“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反对强加性的污名感与罪恶感的守贞性教育,拒绝只讲伤害的性教育,驳斥阻碍青少年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封闭性性教育。体验式性教育通过交流体验与情境体验和实践体验主张为中小学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性认识。“互联网+”性教育这种赋权型性教育是孩子自身成长的垫脚石。与其让孩子不谈性、不知性,不如将权力交到他们手中。赋权做不到的,禁止一定做不到,赋权才能增能。“互联网+”体验式性教育,为中小学生赋权,增能,让其知性、懂性,懂我、护我,帮助中小学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Z].2001-12-29.

〔2〕刘文利,李雨朦.研发本土全面性教育指南 推动中国学校性教育发展[A].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20,10(41):1443-14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5年两会十大热点[Z].2015-03-03.

〔4〕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Z].2016-11-16.

猜你喜欢
体验式中小学互联网+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下“体验式教学策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