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写意中国画:鼓舞理念下的德法课堂新样态

2021-01-08 03:52潘来强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11期

潘来强

摘  要:“鼓舞”理念是“百年板小”教育理念的精髓,在鼓舞理念的引领下板小德法课堂生动活泼、生盈灵性,恰似一幅写意的中国画。本文从教师在尊重儿童经验链接、引导儿童处境体验、激励儿童情感升华和支持儿童习惯淬炼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鼓舞理念在德法课堂上的落地生根,这恰如中国画中的白描勾勒、重墨晕染、画龙点睛和匠心留白四个环节。文章以具体教学案例出发,给出多重建议,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板小漂亮德法课堂的新样态。

关键词:儿童经验;处境体验;情感培育;习惯淬炼

一、白描勾勒:尊重儿童经验链接

画家作画,总是先胸有成竹,淡定提笔,用线条勾勒整幅画的轮廓和框架,定下基调。一节德法课,教师开讲前也要研读教材主题与课标,基于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框定用哪些内容带领学生走向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此方面“深思熟虑”的重点是:如何尊重、对接儿童的需要和已有经验。因为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框定的目标、选择的内容一定是学生最需要学习的,也是最期待学习的,当然就易于接近“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将课备成杜威先生所说的“第三种课”:“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首先,应需增减。例如教学三上第8课《安全记在心》时,对于城市儿童,普通信号灯的知识完全可以略去。其次,切实整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道德行为水平,教师十分需要也完全可以重整教学内容,摒弃那种“照本宣科”,时序调整、跨界结合都可尝试。最后,有机融通。德法课课程定位本来就是综合课程,这里就毋庸多言了。

二、重墨晕染:引导儿童处境体验

画家对画作重点定会泼墨渲染,使之醒目突出,夺人眼球。一节德法课的精彩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教师的浓墨重彩一定要下在为儿童置景,并引导儿童展开自主的处景体验之处。原因有二。

其一,“体验”,是德法课教师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只有当它自己去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所以,教师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内容和学生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体验氛围,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做”共同置于这种情境氛围之中,学生处境“体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在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道德行为。

其二,重视引导儿童处境体验,是鼓舞理念下的课堂特质。“鼓舞”的课堂最重视儿童自主。而体验只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经历,自主体验,有所知晓,有所习得,形成习惯。所以,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体现的机会和途径,强调引导主体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探究,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和法治意识。

而教学实践建议如下:

首先,让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验证,获得道德认知,养成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自主成长。教学《伸出我的手》时,我将为地震灾区小伙伴捐款仪式搬到课上。在激动人心的《爱的奉献》乐曲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德等道德认知学生确信不已;“当遇到因天灾人祸、疾病而陷于困境的人们,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行为指导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其次,让体验在活动中生成。在我的课堂内外,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角色扮演”“实际体验”以及之后的指导反思内化安排成为常态,学生在其中广泛接触生活,品味艰辛,体悟真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再次,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体验活动不能只停留学生“有所认知”的层面,将学生引向更深的探究,才更有价值,更有效率。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我就设景引导体验,将学生引向春节期间用多种方式了解和研究习俗,并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会,孩子们的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收获多种教益。

最后,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设境体验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发展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形成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教学四下《家乡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先开展小组探访活动,向全班学生汇报调查情况,让学生切实亲身体验家乡的变化;再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自己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激起为自己家乡样变化大的自豪感;再次,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拍的一些家乡的美丽风景;最后,引导学生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一下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学生道德认识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成长立体而丰盈。

三、画龙点睛:激励儿童情感升华

一幅杰作离不了“点睛之笔”,这也是绘画技高一筹的亮点所在。德法课的“点睛之笔”又应该落笔何处呢?“情”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与“知、意、行”同为品德培养的重要目标,更在儿童品德形成中起到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者更要注重在关键之处,激励点化儿童,促进他们的道德情感升华。多几处被“点睛”,学生道德情感多次被点燃,应该成为鼓舞理念下德法课堂常态。

第一,设境激励。开讲,我让学生讲述“班级全家福”背后的故事,热烈讨论,激发学生情感,为学生下一步明确个人与集体关系做铺垫,学生也有了热情和欲望,准备好了进一步探究。第二,回忆冶情。第二环节教学,我让学生回到真实生活中来理解“班级”,体会和集体一起成长的喜悦,在充满诗意的回忆中,他们满怀热情,认同了道理,强化了热爱集体的意识,形成了信念。第三,体验悟情。教师组织我为“集体大树”加“名字”的活动,学生充满激情介绍“我”“集体”“我和集体”,介绍自我、表扬同学,他们对集体的爱深厚起来,助推了道德意志的磨炼。第四,直抒胸臆。教师安排“班徽设计大赛”,学生把对班集体最想说的话,和对班级的深爱,用画笔倾情表达,与集体共荣辱、同成长。

四、匠心留白:支持儿童习惯淬炼

“欲写诗成行,功夫在诗外”,正如许多名画都有大量“留白”,引人无限遐想,收获作者心意以及画外之音。40分钟是有限的,鼓舞理念下的德法课堂,教师除了要“让儿童生活再现课堂”,更要支持儿童的学习向外延展,到课外到生活中去展开行为训练,养成良好习惯。因为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实践中,在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将教育拓展到儿童生活里,指导道德行为训练,建议做好三方面的支持工作:

第一,有指导。经常指导学生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我会指导学生制订家庭节水计划;教学《绿色小卫士》,我会参与孩子们研究环保志愿小队假日活动方案。第二,有陪伴。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困难,实现自我教育,往往教师要支持、指导。教学《合理消费》,我陪着孩子们走进超市,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教学《我参与我奉献》,我和孩子一起走上街头,开展志愿行动。第三,有评价。德法课的评价要“情感上多投入、过程中多类别、参与者多主体”,才能让儿童在“真情表达、恰如其分”的点拨、独特创新的评价中,充分调动他们投入生活冶炼的积极性,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充分考虑儿童经验设立目标,重点让儿童处景体验,注重情感培育,多将儿童引向阔大的生活锻炼空间,一节漂亮的德法课就这样“勾勒、渲染、点睛、留白”中,一气呵成,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道德成长。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宋红霞. 转型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理念与行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6):112-115.

[2] 赵玉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道德实践的应用探究[J]. 考试周刊,2018(04):145.

[3] 王景香.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J]. 求学,2020(39):41-42.

[4] 徐燕銘.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J]. 文学教育(中),2013(0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