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世界里的默默坚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传承”与“担当”

2021-01-09 15:35
河北遥感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承

这是一个有着六十九年光荣历史传统的军工电子大所。胜不骄,败不馁,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用智慧、汗水和信念攻克一个个科研堡垒,无悔岁月创下累世功勋,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写就无数传奇之笔。

她是繁华世界里的安静一角。有源远流长的军工文化,有矢志不渝的科研铁军。造大国重器,扬中华军威;上九天揽月,圆飞天梦想;下五洋巡航,护蓝色海疆。大漠戈壁,丛山峻岭,踏遍山河万里;五湖四海,天上人间,保驾信息通畅。等闲归来,看云清风淡,莺飞草长。

应时而生群贤毕至铸就大所所魂

1952年10月27日,时任军委通信部主任的王诤,将上海电器工业研究所和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合并,在北京组建了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后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扩建为电子科学研究院,王诤兼任院长。

说起王诤,避不开一段传奇。

1930年12月,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大获全胜。其时,毛泽东兴之所至,赋词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以示庆祝: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这场著名战斗中,红军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台,俘获10名无线电人员。其中有一位个子瘦高的中尉军官,名叫吴人鉴,黄埔军校六期学员,精通无线电通信技术。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吴人鉴决定参加红军,同时改名王诤,以示获得新生。毛泽东、朱德爱才惜才,亲命其为我军第一个无线电台的队长。王诤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建者、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创始者会给他创建的事业烙印上自身的气质和风华。

1955年担任电信技术研究所主任(等同所长)的钱文极同样是个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

1947年,胡宗南率25万大军进攻陕北,3月19日占领延安。然而,就在其宣称“延安广播电台已被炸毁”之后,一部隐身于太行山中、频率与延安电台相同的广播发射台却每晚七时准时播出“解放区、国统区的人民都渴望听到”的“这山沟沟里的强音”。这部及时出现的广播发射台,竟是钱文极率众用缴获的国民党的导航台,在各种材料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历时五个月的日夜熬战,改装而成的。钱文极由此荣立大功,并被授予“人民功臣”奖章一枚。

彼时的电信技术研究所汇聚了从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一批专家和骨干。南有蔡金涛、黄纬禄、陈德仁,北有吴硕平和刚从美国返回的魏鸣一、梁思礼等,随后,又有吴宝初、葛叔平等加入,一时间可谓群贤毕至,网罗尽我国第一代电子技术人才之精英。

他们身上,既有军人的忠诚与奉献、勇敢与牺牲,又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刻苦、开拓与坚韧,这些在战争年代就形成的精神,融入了研究所的文化,代代相传,铸就了54所的所魂。

几经分合,几易其名,1961年该所最终并入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代号第十九研究所,是为54所的前身之一。

开枝散叶援建多地遍撒希望之花

1961年国庆节前夕,19所接到元旦前“移防石家庄”的命令,赴石接收高级步校的营房、物资及部分人员,并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改建工作。几乎同时,54所的另一渊源——国防部十院十七所也奉命迁入同一大院。

“带着留恋和遗憾,我随队到了石家庄。举目观望,高级步校的大院又大又深,一排排清一色灰砖砌成的平房,一条条经纬分明的沙土马路,纵横交织,把营房分割成棋盘状,是一个个典型的苏式军营。我们就要在这里,建设我国第一个军事通信研究所了!”时任19所改建办公室主任助理的张子英同志说。

在“敢想、敢说、敢做”、“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简称“三敢三严”)蔚然成风的科研氛围里,19所不仅迁移工作动作迅速、井然有序,而且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截止1965年,建立了门类广泛、主要专业和基础专业成龙配套的16个研究室。

1961年,负责研制防空指挥自动化设备任务的部分技术人员奉命调往南京14所。同年,该任务连同剩余技术人员移交15所,在15所组建了防空自动化系统总体研究室。1964年,以该室为基础,在辽宁锦州组建了防空自动化研究所。

1965年,电波研究室200余人,奉命前往河南新乡组建电波传播研究室。

1966年,曾研制出我国第一部通信干扰机的电子对抗专业人员300余人,奔赴四川灌县,组建了电子对抗研究所。

同年,保密机研究室近200人,奔赴四川彭县,组建了保密机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快速发展的19所就像一个慈祥、宽容而能干的母亲,孕育和培养了无数能干的儿女,又微笑着将长大成人的子女送到远方,去开辟新的家园,直至他们能够独当一面,放他们去飞翔。

她无私地广开枝叶,遍地撒下希望之花,为中国国防科研力量的快速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边荣誉军心依旧浇筑大国重器

1965年的6月1日,在很多老五十四所人的眼里,是个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全体19所和17所人员脱掉穿了多年的军装,正式转业。部队番号虽被撤销,但是,多年来浸淫形成的文化、习惯以及“精气神儿”,却渗透进了研究所的骨血,一代代吸收和传承下来。难怪,时至今日,很多五十四所人觉得自己不仅是个军工科研人,更是“半个军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心系国防安全的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融入他们的灵魂;造重器,克难关,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保家国一世平安,早已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使命和祈望。

时至今日,已经82岁高龄、亲眼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樊子麟老人,提起当年参与核试验遥控遥测任务的经历,仍然如数家珍、一往情深。

遥控系统由主控站和多个被控站组成,扇面形分布在以原子弹爆炸点为中心的几十公里范围内。葛叔平负责主控站,樊子麟和另外两名同事负责被控站。每天往返于被控站之间,樊子麟印象最深刻的是戈壁滩上的颠簸:“布满鹅卵石的路被车轮搓轧得像波浪一样,我们称之为搓板路,在车上颠得人心都要跳出来。”

作为被控站的负责人,樊子麟当时与许多“两弹一星”元勋有密切的接触。第一次见面,邓稼先握着樊子麟的手说,“我的‘邱姑娘’(原子弹代号)很年轻,还不成熟,交给你控制和测量,我要她的血压、心跳、脉动!这些数据都正常了,我才能控制爆炸呢。”

原子弹起爆前夕,主控站和被控站信号突然中断!经初步分析是主控站的问题。但是,大家认真检查了各自负责的设备,都没发现问题。就在大家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葛叔平亲自对设备展开一条线、一个器件的地毯式排查,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点。问题终于找到了!由于不断开关机的震动,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铁屑扎穿了导线外皮,造成短路。

首次核试验成功,举国欢庆。负责核试验任务的张爱萍上将召开核试验委员会大会,决定当场给两家单位记功。他提议第一家给开飞机穿过蘑菇云的驾驶员和5人测量小组。第二家他只提条件,那就是“百分百成功,关系全局”,让委员们推荐。几十位专家几乎异口同声:“给遥控”!

集体一等功,葛叔平荣立个人一等功,樊子麟荣立个人二等功。面对如此骄人的荣誉,参加任务的同志们胜利归来,却严守保密纪律,只对热切等待的同事和领导们说:“核爆炸成功了!”

直到国家解密,51年前的那些旧事,才随着当事人的回忆,一点点呈现在我们眼前,慢慢从黑白变成彩色,越来越生动……

这就是五十四所人的科研品格,虽然低调,却默默写就同样精彩的科研人生。

新中国一直在成长,在追赶,在超越……伴着新中国的成长,54所参与并见证了许多不得不提的“中华大事”。

1970年,他们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代无线电外弹道测量和靶场安全控制系统,让很多人想起“东风-4号”发射成功的盛况,至今仍然觉得血脉贲张。

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制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测控系统,金歌一曲《东方红》,东方古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让世界为之一震。

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成为继苏、美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其时,54所研发的遥控系统,发送指令近百条,无一差错。

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一弹震全球!54所研制的测量与安全控制系统圆满完成任务。

岁月不停流逝,不变的是情怀。那些荣誉,以及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记录着五十四所人对祖国始终如一的情怀。

在很多老五十四所人的记忆里,1976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

那一年,他们接到了著名的331工程,着手建设我国第一座数字制卫星通信地面站。“站址位于距石家庄43公里的黄壁庄翠微山南麓。”331站第一任站长李雄飞说。“建站之初,水、电、路三不通,施工队住的工棚四面透风,条件极其艰苦。为了抢时间,大家只能边施工边进行各种通信试验。”

那一年,在距331站10公里的马山建设7层楼高的信标塔时,由于无路可走,运送建筑材料只能靠肩扛手提。闻讯赶来的当地中小学生,书包装沙子,赤手捧砖头,从山顶到山麓,红领巾曲曲弯弯飘成一条彩带,歌声、笑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那一年,331站进行了成功的通信试验。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等60余位副部级以上领导,亲临石家庄参观331站,并出席19所“向毛主席诞辰83周年献礼”大会,成为54所所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笔的光荣时刻。

那些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无数个传奇片段,那无数个载誉归来的静默,构成了54所恢弘历史的精彩瞬间。

双剑合璧率先改革迎来发展先机

时间进入1983年的11月18日。这一天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同在一个大院、专业门类相近的19所与17所,终于携起手来,完成了历史性的汇流。

多年激烈竞争,殊难做到“一笑泯恩仇”。值得庆幸的是,54所党政领导抓住改革这一契机,决定把“实施合所与推进改革结合起来”,让合所产生的矛盾在改革与发展中解决。

1985年,54所正式被列为原电子部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

划小核算单位,打破“大锅饭”,实行“简政放权”,一场54所式的“经济责任承包制”让这个饱受计划经济之苦的4000余人的大所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制定把“预先研究、工程设备研制、科技成果商品化”三者有机结合并按比例发展的“三边”发展计划,第一次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促使研究所迅速转轨变型。

时间在流逝,不变的是初衷,变化的,永远是与时俱进的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亦是54所文化之重要元素,有了它,才有了54所六十余年不断前进的脚步。

这正是:双剑合璧,迸发耀世锋芒;两源汇流,激荡蓬勃气势!

军民融合上下求索自有赤子本色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始,54所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在“保军转民,就地转化”以及探索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

他们利用已经取得的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技术方面转移,他们自办控股公司,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在程控交换、交通电子、能源电子、卫星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诞生了一批高科技公司。

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轰轰烈烈参与“联通创建”和“电信运营”的“中华通信系统工程公司”。

当年,为打破中国电信一家垄断的局面,解决“装电话难、打电话贵”的问题,原电子工业部联合电力部、铁道部,共同提出了打破电信垄断,组建新运营企业的意见。经过艰难博弈,1993年底,国务院终于批准成立“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三部决定各自成立控股公司,分别向中国联通注资1亿元。在曾任54所所长、时任电子部通产司司长的何非常的推动下,位于石家庄的54所所属企业“中华通信系统工程公司”,改制为部属企业“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通公司),并迁址北京。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正式挂牌营业。创建之初,华通公司承担了湖南、山西、江西、吉林四省和常州市移动通信网的建设与运营。在联通创建最艰难的日子里,54所先后向华通公司输送了近200名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中国联通奠基,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998年,中国联通重组上市,为国家通信安全起见,收回了移动通信网的建设和运营权。54所为大局计,逐渐从中国联通淡出,但是一大批技术骨干留在了那里,为其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五十四所人的心目中,军民融合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社会责任的外延。

2008年5月12日,是中华之国殇。那一日,汶川地震的噩耗震惊了全国。当时,54所为四川地震局研制的应急通信车还没有交付。灾难当前,54所迅即派出几名技术人员随通信车前往汶川。其中一个同志接到任务的时候正在天津出差。他二话不说,从天津做火车前往西安,与途经西安的通信车汇合,赶赴汶川。通信车一直开到了北川的最前沿,直到路面塌方,再也不能前进。这辆通信车成了抗震救灾的前沿指挥所,保障了震区各种信息及时回传给后方。

“这几个小伙子都是80后,没有人要求他们,但是他们在那里坚守了十几天。由于危险,所有前线人员往回撤的时候,他们依然守在那里,是最后一批撤出的人员。”54所所长涂天杰说,“事后,四川地震局专门打电话,表彰他们的事迹。”

再创辉煌 激流勇进方显长子情怀

2000年11月10日。南海,北纬5度附近海域。一艘中国军舰正在执行海上巡查任务。

上午10时,一架舰载无人机自甲板起飞,盘旋飞越了某国侵占的岛屿上空,将该岛及附近岛礁、海域清晰图像传到了主控站计算机,并在11时返航,海上顺利回收。

宣主权、壮国威!万里海疆之上,无人机尽情翱翔!参加此次无人机测控系统保驾的,正是54所负责研制该系统的副总设计师王鼎光,“都说五十四所是共和国长子,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能以技术保驾的身份参加这样的行动,感到很神圣,也很激动!”

这份激动,一批批参加索马里护航、保驾通信畅通的年轻技术人员也感同身受。

护航初期,有一次晚上,护航编队的一条船出现通信故障,当时,54所的技术人员正在另外一条船上。唯一的办法,是将他用直升机送过去。彼时,风力已经超过了直升机安全起降的范畴,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部队首长犹豫了半天,与小伙子商量。二话不说,挥笔写就“遗嘱”后毅然登上直升机,这就是54所人的坚守。

五洋遨游,九天揽月,俱是中国人的梦想

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再入返回成功,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时代。从神一到神十,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从月球登陆到绕月返回,54所的工程师们,为解决天地通信与深空探测的种种难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科研攻关的日夜奋战,大漠戈壁的飞沙走石,“远望号”上的寂寞与眩晕,现场保驾的胆战心惊,铺就了他们鲜花丛生的荣誉之路。

在北斗导航迈入“全球组网时代”的进程中,同样能听到五十四所人的脚步。

2005年3月30日,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其地面系统主要由54所承建。专门为该星研制的“星间链路”系统,成为一大亮点。它能解决卫星之间的通信问题,在众多北斗导航卫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不能在地球某些区域建立卫星地面站的难题。

老树新花旭日将升开启漫漫征程

2015年4月16日,由54所牵头、5个研究所联合的中国电科通信事业部在石家庄宣布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电科新形势下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尝试,是主营业务的新的组织方式。

“通信事业部的成立,对54所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意味着54所要肩负起代表集团公司引领通信业务发展的责任。我们当下的任务,是将5个研究所真正凝聚在一起,将事业部锻造成一块合金,发挥事业部的合力作用,创造属于通信事业部的黄金时代。”通信事业部总经理涂天杰说。

正如涂天杰所说,通信事业部就是一轮即将冉冉升起的朝阳,她将给54所注入新血脉,带来新活力。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