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吕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1-01-11 07:46尉文龙吕梁市人民政府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有机农业

文/尉文龙 吕梁市人民政府

临县城庄镇五房居移民安置点

近年来,吕梁市全面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13县(市、区)已实现了省级示范片全覆盖,带动推广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有机旱作技术突破250万亩次,创建了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并探索出一批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初步蹚出了一条具有吕梁特色的绿色有机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在吕梁的提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核心,我将其概括为5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为民”,就是一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农业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产出更多绿色、有机的产品,带领更多农民增收;第二个是“自然”,就是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第三个是“两山”,就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和协同共进;第四个是“系统”,就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各项改革,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主线和重点,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第五是“精准”,就是在系统考虑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找到发展的瓶颈所在,精准发力。吕梁市正是在践行对总书记嘱托、正确把握吕梁农业农村发展先机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吕梁国土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占到62%以上、粮食产量中玉米占到60%以上的实际,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

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吕梁市是一个生态大市、工业强市,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可以说目前正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三低三差、三个不平衡、两个潜力大”,即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发展层级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差;平川与山区发展不平衡、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不平衡、一二三产发展不平衡;农村农民闲置资产开发潜力大、生态建设开发空间大。吕梁市农业小而散,其发展不在数量,而在品质、功能、特色。全市97%以上国土面积是山丘地貌,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高温高湿同季,加之林业用地面积又占到国土面积的62.8%,林下经济产业面积逾500万亩,具有发展森林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吕梁农业产业必须走也能够走出一条绿色有机、循环利用、高效发展的路子。

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在吕梁的实践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

1.明确了“有机旱作、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向。吕梁市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方向为“有机旱作、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减量措施,全市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特别是岚县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典型做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同时,加大农膜回收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或社会化组织参与农膜回收,鼓励用膜大县(市、区)建立回收站,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全市现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5%(计划于10月底全面配套粪污处理设施),通过就近就地堆肥发酵还田、生产生物有机肥料等多种模式实现85%畜禽粪污进入农田,促进了农用地综合养分平衡,实现了种养循环发展。

2.确立了“五大战略、十大转变”的发展思路。系统推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吕梁市农业产业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推进五大战略、十大转变。“五大战略”,即:优先发展战略,生态诚信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品牌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十大转变”,即:由小农生产向工业原料生产转变,由规模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单一生产向复合经营转变,由农民自留种向推广优良种转变,由单纯重视一产向一二三产同重转变,由单纯转移输出劳力向积极鼓励“新乡贤、中年人”返乡创业与一般劳动力输出并举转变,由碎片化、小规模加工向集团化、复合型企业转变,由政府主导向政府服务监督、市场引领、企业主导转变,由抓目向抓纲转变。

临县东山环城绿化

3.形成了“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发展路径。为解决农业产业碎片化、同质化、弱质化问题,提出并形成了以“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为抓手的产业发展路径。主要做法是,结合各县(市、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集中整合市域资源,依托一个(以上)联盟,壮大一个产业;以一个或几个乡镇资源为基础建立循环农业园区和基地,以饲定养、以养定种,并在其区域内合理配置加工基地,再结合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搞好乡村旅游,实现“种、养、加、游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带动特色品牌建立,产品品质保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把最大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两年时间,重点支持100个乡镇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覆盖1000个村建设生产基地,将做到园区在乡镇有人管,产业有企业带动,平台有村级有集体经济组织建、生产有专业合作社组织,由农户到专业合作社,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再到企业,最后到市场的物质链、资金链、利益链、信息链、产业链五链合一。

4.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产业兴旺专项规划及一系列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吕梁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和产业兴旺专项规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的若干意见》《全市产业扶贫“一村一品一主体”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设计。

(二)坚持特优战略,统筹协调推进

1.强化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条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山区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小水网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强化以“一码清”平台为基础的农业大数据建设,提升农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市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强化主体培育,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以打造“五大集群”“九大联合会”为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搭建小农户到专业合作社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到龙头企业,最后到产业联盟的产业联合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巩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持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3.强化链条延伸,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水平。以“一县一业一联盟、一乡一特一园区、一村一品一基地”为载体,全力推进“百园千村”建设,打造酿品、干果饮品(药茶)、肉制品、功能保健食品、药材药品五大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干果交易和畜禽产品交易两大平台建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配套、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是规模效应初步凸显。全市优质杂粮保持在200万亩左右;脱毒马铃薯稳定在80万亩以上;食用菌规模已发展到去年年底的8000万棒,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100万亩,积极推进中药材入饲,全力拓展药茶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按照“三固定五统一”的方式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目前生猪产能率先恢复到常年水平,培育了大象农牧、牧标牛业、百世食安、中阳厚通等一批重点养殖企业。二是集群化格局基本形成。10个“一县带一业”基地县进一步提升,32个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实施,11个循环经济园区基本成型,“产业+联盟+园区+基地”的集群化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4.强化技术标准,不断提升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质量。按照“典型示范引领、十大工程推进”的思路,重点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等工程,示范推广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创建了兴县有机旱作农业省级示范县,实现了省级示范片县级全覆盖,带动推广有机旱作技术250万亩次,高标准农田面积100万亩。以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为契机,重点打造了孝义、交城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标准化园区100个,培育主体196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80个、面积298万亩,带动特色产业标准化面积覆盖率60%以上,圆满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的终期评估验收。

5.强化示范带动,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引领能力。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循环有机农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出了一批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如方山县肉牛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方山县宏康牧业有限公司利用产业扶持资金1.8亿元启动了肉牛循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实施了一批饲料加工、屠宰加工、有机肥加工等配套项目,初步形成了“高粱种植、白酒酿造、酒糟育肥、粪污利用、有机还田”一条主循环链和“品种改良、农户扩繁、基地育肥、屠宰加工”“饲草种植、青贮加工、肉牛育肥”“药材种植、功能饲料、品牌肉牛”三条辅助延伸链。交口县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交口县大力发展以夏季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森林抚育-制菌-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双赢共进的新路子。岚县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按照“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品牌创建知名、市场营销创新、经济链条延伸、产业发展融合”的思路,岚县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马铃薯全产业链经济,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协调同步的新路子。临县前曲峪村林下经济发展模式。2019年,驻该村扶贫队从河北引进5000只种鸡,建成占地20亩的红枣林下柴鸡养殖基地,并种植了大片苜蓿草,养殖了蚯蚓和肉牛,利用当地滞销的红枣,组合了“玉米+麦麸+谷糠+红枣+苜蓿草+蚯蚓”的优质高营养养鸡饲料,形成了“枣林下柴鸡养殖+枣林下肉牛养殖+枣林下蚯蚓养殖+黄河鲤鱼养殖+果蔬采摘园”为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6.强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升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动能。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技农机农经体系、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改革任务,巩固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盘活农村宅基地、耕地、林地和荒地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增强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能。

(三)着力推动创新,健全政策支撑

1.以“一码清”为基础的农业大数据信息支撑正在建立。深入推进“五库两平台一基金”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目前农业大数据平台已基本完成。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产销合作模式,率先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取得突破。

2.以农发行脱贫攻坚“吕梁模式”和省农行“乡村振兴贷”为主的金融支撑不断完善。积极推广与农发行共创的以“政府增信、联盟保障、专家把关、保险托底、全链条支持、全过程监管,银行增贷、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内涵的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吕梁模式”,目前已累计为103户企业投放贷款12.5亿元。以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助力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农行建立的“乡村振兴贷”已经起步。

3.以“一保通”为主的农业保险支撑继续推进。全面推广交口县“一保通”经验,积极探索推广对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一保通”,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设好最后一道防线。

4.以特色农产品会展和宣传销售为主的品牌支撑逐步建起。连续举办五届“吕梁名特优功能食品展销会”和一系列节庆展销活动,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先后打造了“吕粮山猪”“牧标牛肉”“山花烂漫小米”等一大批知名产品品牌和“吕梁红枣”“吕梁杂粮”等“吕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临县枣芽茶、交口冻绿叶茶等一批新品、优品、名品,特色农产品正逐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以与农大、农科院、“九吕”合作为主的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借助全市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机遇和“九吕合作” 机遇,建立了5个院士(博士)工作站,新聘请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专家20名。与中央九三学社、山西农大、山西中医药大学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产学研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万亩高产示范区5个、千亩绿色攻关片10个,实现“县县有示范、乡乡有展示、村村有样板”。

6.以招收大专以上毕业生及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主的人才支撑逐步充实。采取校园招聘方式,录用农业院校专业人才200名,着力解决我市农业系统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全面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逐步建立完善鼓励、奖励政策,吸引人才和新乡贤返乡创业,充实农村一线“三农”干部队伍。

绿色有机循环农业推进中的几点体会

坚持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坚持一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核心目的是让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因此,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乡村的繁荣发展。要保障农民利益,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因地制宜为关键。要研判国家政策导向,科学分析土地、气候、水等资源禀赋,对接全国市场,找出比较优势,精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精准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

坚持以企业带动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资源开发、产品研发、资本利用、技术创新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工,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挥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对接。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推动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切实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和人才积极参与,不断为绿色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有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基于价值链的农业产业优化路径分析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