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建国初期创造的先进工作法

2021-01-11 00:47朱永涛
化工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细纱调车仓库

朱永涛

全国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表现了空前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创造了许多先进生产方法,如:郝建秀工作法、苏长有砌砖法、李锡奎调车法、黄润萍仓库管理法等。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大力加以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建设的发展。现在这些先进事迹几乎已被淡忘了,让我们重新温习一下,以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1 郝建秀工作法

“郝建秀工作法”全称“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又称“五一细纱工作法”。是由当时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甲班挡车工郝建秀于1950年创造的先进生产方法。

郝建秀,女,汉族,1935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出身于贫困人家,只读过四年小学。1949年9月,才13岁的她便报名进了青岛国棉六厂当工人。因年纪小,开始找不到干活的技巧,经常受到批评。有一次因为皮辊花超重,又挨了批评。郝建秀在回家的路上哭了起来,她对一同进厂的姑姑说:“我不想拖集体后腿,一定要把技术搞上去”。从此,郝建秀天天思考如何多纺纱、纺好纱,每天下班后进行总结,第二天再带着新想法到车间去实践。还向老工人拜师求教。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不到3年时间,还不满16岁的郝建秀便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性能和操作规律。摸索出一套高产、优质、低耗的工作方法。掌握了一手接线好、浪费少、清洁棒的好技术,挡车能力从看300锭逐步提高到600锭,但出的白花却始终保持在0.2%~0.3%之间。到1951年2月,创造了七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新纪录。这个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

建国初期,青岛纺织企业仍是旧的管理方法,管理水平比较低。为了提高管理水平,1950年,青岛纺织业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红五月”生产劳动竞赛活动。各国棉厂细纱车间对挡车工生产的皮辊花实行按机台、按人分别过磅,逐月进行记录,作为考核轮班、个人成绩的依据。这项改革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成纱质量,节约人力、物力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这项制度中,郝建秀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厂内领导和工人们的注意,也得到了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领导人的重视。于是,1951年6月,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由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及劳动模范等共17人组成的“郝建秀工作法研究委员会”,对郝建秀的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工作时间、动作顺序等进行观察、测定、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细纱工作法”,这就是“工作主动有计划、双手结合交叉做、工作分清轻缓急、做好清洁工作”。1952年,在全国纺织系统大会上,这套方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随后发出指示,号召全国各地纺织企业普遍学习和推广“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该工作法在全国推广后,整个纺织企业的产量大幅提高。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从此,纺织女工“郝建秀”的名字开始变得家喻户晓。1952年5月,细纱车间甲班第七生产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

郝建秀所在车间不断迎来全国各地的“求经”团。国棉六厂也在各个车间掀起创新工作法的热潮,厂里人手一本郝建秀工作法小册子,工人们每天上班时都会揣在口袋里时刻翻看、背诵。没多久就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各类机械操作的工作法。据统计,仅1951年青岛全市团员青年就推广创造17种新工作法,增产节约300亿元(旧币)。

1951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嘱托中央办公厅复信表扬了郝建秀:“由于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当年10月5日,青岛团市委发出通报,号召“全市青年团员向郝建秀同志学习、看齐!”。同年10月13日,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奖励郝建秀同志的决定》,授予郝建秀“优秀共青团员”称号。随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了郝建秀。

“郝建秀工作法”不仅是纺织工业的先进典型,也是全国工交系统出现的第一个科学的工作法。其价值主要有四项:

(1)使产量增加、原料节约、成本降低、机器寿命延长;

(2)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人看台能力,以看车为例,学习郝建秀工作法后,看台能力均提高了200锭到300锭;

(3)郝建秀工作法既适应于前纺、织布和保全,也适应全市各产业;

(4)郝建秀工作法为定额管理打下了基础,对实行经济核算创造了条件。

值得赞赏的是,当时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为了使广大细纱工人尽快掌握这一先进方法,青岛纺织工会和华东纺织局青岛分局,成立了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到各工厂进行推广工作。截至1951年8月,青岛各纺织厂的细纱工基本学会了郝建秀工作法,其他工序的纺织工人也陆续掌握了郝建秀工作法的基本精神,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1)降低了皮辊花率,以厂为单位,各厂一般都降低了30%~51%左右;

(2)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纺织技术的高潮,细纱工通过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普遍增加了看台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先后有79位细纱工皮辊花率打破了郝建秀的纪录;全市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过程中,总结出了织布工作法、机器保全工作法等21个先进工作法,为总结全国的“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丰富了内容,作出了贡献;

(3)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中,吸收了青岛第一棉纺织厂粗纱接头捻接法和不拔管接头法等,充实和发展了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7月31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专门会议,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工交战线各企业学习后也创造了一批先进生产方法,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1951年8月17—19日,中国纺织工会和中纺部在青岛召开了“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会后,中纺部和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举办了全国各地220多名细纱工、技术员和工会干部参加的“郝建秀工作法”学习班。之后全国有400多个企业学习推广了郝建秀工作法。促进了全国纺织生产的发展,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郝建秀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劳模,1958年保送至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学习,1962年毕业后先后任厂技术员、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总工会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省委常委。以后还历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并当选为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成为岛城人民的骄傲。

2 苏长有砌砖法

1951年,东北工业部建设工程公司哈尔滨工程处瓦工班长苏长有,针对任务重、技术工人缺乏等情况,创造了分段连续砌砖法。它是砌砖工作上科学分工、合理组织和使用劳动力的一种劳动组织方式。被称为“苏长有砌砖法”,使砌砖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八,并在全国建筑行业推广。

苏长有(1925—1981年),奉天(今辽宁)沈阳人。1949年进本溪钢铁公司当建筑工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工业部建设工程公司哈尔滨工程处瓦工班班长、吉林省通化地区第一建筑公司副经理、中国建筑工会生活保险部副部长、通化市房产局副局长。1951年创造出分段连续砌砖法后,被东北工业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对“苏长有砌砖法”介绍如下:按旧砌砖法,一等瓦工都一手包做挂线、拌灰、铲灰、选砖、拿砖、填心、灌浆等八种操作,其中大部分是非技术的或简易技术的操作。许多瓦工共同使用一根准绳,挤在一条线上砌墙,等大家都砌完一条线后,才能重新挂线,因为技术水平不同,就产生了等待提线的非生产时间。瓦工在变更操作、调换工具时,也浪费不少时间。苏长有砌砖法则规定,由一个一等瓦工带领一个二等瓦工和两个徒工,编成一个小组,专砌一条线,分段砌砖,砌了这一段再砌那一段。小组的分工是:一等瓦工负责挂线并砌墙的外皮;二等瓦工负责砌墙的内皮;一个徒工负责铲灰、供灰;一个徒工负责摆砖、填心、灌浆。另外配备一个运输小组,负责筛灰、筛沙、挑砖、挑灰、挑水等工作。这样,非技术的操作,统由普通工来做,技术工人则按技术高低分担砌内外墙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原来一个一等瓦工砌一块砖,连灌浆在内,需要16秒钟,采用新法后缩短为4秒钟。同时,由于工作专业化,技术容易熟练,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非生产时间的损失,还提高了工程质量。此外,徒工由于和师傅一起操作,能从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加速了技术培训进程。

这一先进工作方法,经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不久便在全国各地建筑业中得到了推广,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福州建筑业工人推广“苏长有砌砖法”,提高工效人均在2倍以上。安徽建筑公司在东南医学院工地推广苏长有砌砖法,节省工程费用27.5%,降低损耗12%,较预定完工时间提前28%。

3 李锡奎调车法

“李锡奎调车法”是中国长春铁路沈阳站调车员李锡奎和他的调车组,在1949年推行新调车法过程中,创造的先进调车工作法。

李锡奎1948年进长春铁路沈阳分局沈阳南站当调车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沈阳站副部长、沈阳铁路分局运输处副处长、沈阳铁路总工会副主席。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1年创造李锡奎调车法,使调车工效提高一倍,创1100多天安全调车无事故的全国纪录。1951年和1959年被铁道部先后授予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称号。

调车是铁路运输工作中的主要环节之一。调车作业是指除列车运行以外,机车车辆在站线或其他线路上进行一切有目的的移动。它是车站特别是技术站的重要生产活动。旧中国铁路的调车设备非常落后,调车工作通常利用平面牵出线进行,有的技术站甚至没有牵出线,调车工作组织不健全,调车技术基本上以推送法为主,调车效率低。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调车工作有了很大的变化。1949年东北铁路首先实行了粉笔调车法(根据事先在车辆上进行的粉笔标记决定车辆存放的股道),建立了列车到达确保和固定线路制度,实行了车站调度员、车站值班员和线路值班员分工领导制度,由计划车号员作出调车工作计划,交调车员调配车辆。逐步改革了旧铁路所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劳动组织和工作方法。但由于计划常常不切合实际,影响调车工作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的充分发挥。申阳站李锡奎调车组在推行新调车法的基础上,学习苏联铁路调车的经验,结合该站设备及工作特点,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李锡奎调车法”,健全了工作制度和劳动组织,实行了效率高的连续溜放法,充实了长期以来使用的推送法和单溜法。

李锡奎创造的调车法是:

(1)工作有计划。调车组每天上班时,将值班站长布置的工作计划记下来,作为全天工作目标,称为“上班记录制度”。利用去调车场途中,边走边讨论计划,并订出完成计划具体措施,叫做“走道会议制度”。经过调车场时,又分别了解调车场线路上的车辆情况,称为“线路检查制”。每天下班时,利用由调车场返回的走道时间总结工作,称为“工作完了的检讨会”。由于抓紧时间做准备工作,减少了非生产时间。

(2)分工明确。全组一个调车员,四个连结员,按照各人的能力和专长,实行“分工负责制”。每天上班以后,经过调车场检查线路时,事先规定由掌管某几条线路的人员,负责了解车辆目的地,以及那些车辆在编组时受限制等情况,称为“包线制”“包地带”和“包限制车”。

(3)订立了联系制度。调车工作错综复杂,要求车站调度员、司机、扳道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相互保证,密切配合。

李锡奎调车法解决了调车作业上的许多技术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行车安全。这个方法经铁道部1951年8月指示全路推广后,全路调车技术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并先后涌现出张孝丰、李大福、石昆等调车工作先进生产者及他们所创造的多组溜放、惰力溜放和惰力多组溜放法。这些先进调车方法的推行和牵出线断面的技术改造,使列车解编时间大为缩短,牵出线作业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李锡奎和他的调车组成为全国铁路调车工作的一面旗帜。

4 黄润萍仓库管理法

“黄润萍仓库管理法”是北京市华北农业机械总厂仓库管理股股长、青年团员黄润萍,在20世纪50年代初所创造的面向车间、为生产服务的仓库管理新方法。这是北京首次以职工名字命名的著名先进工作方法。

原来仓库管理工作的职责是收、发和保管。工作方法是货来,我收;你领,我发。而黄润萍所创造的新仓库管理法则与此完全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掌握仓库工作的规律,由被动转入主动,自觉地面向车间,积极地为生产服务。黄润萍把仓库管理工作从单纯的收发和保管,改变为积极配合车间完成生产任务,根据生产需要供料,以充分发挥每种材料和工具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是:

(1)及时了解生产情况,掌握用料进度计划,根据生产需要分期分批发料,改变过去一次多领、用少要多的现象;

(2)凡是有计划的用料,仓库保证供应,并根据生产需要,分类发料。如必需用好料的,不给次料;能用次料、小料的不给好料、大料,尽量避免优材劣用或大材小用;

(3)对库存积压的材料、工具,进行分析研究,推行代用,同时大力开展修旧利废,把修好的旧工具发给车间使用,并设法利用废品;

(4)统一掌握各车间工具室的工具存量,实行工具调拨交流。如把甲车间暂不需要的工具调到急需的乙车间,使现有工具较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

(5)经常请老工人、技术人员讲解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的规格、性能,并帮助验收,使仓库管理人员熟悉材料规格、性能,更好地做好仓库管理工作;

(6)制订各种切实可行的仓库管理制度。如严格的责任制和检查制、实行分工专业化;及时盘点库存数量,做到心中有数;

(7)实行六防:防火、防盗、防特、防潮、防腐、防锈;

(8)建立各种联系制度,要求到货要事先通知仓库。凡是大批进料,供应部门应在3天前通知仓库,以便事先做好准备,免得临时被动。

这一套仓库管理方法,在当时的管理技术下最大限度做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有序运行,对于整个生产效率和经济成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52年,国家经委、全总、北京市政府等积极组织力量,推广以黄润萍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全国掀起学习该工作法热潮。

黄润萍所以能创造这套新的仓库管理方法,关键是他具有高度为人民负责的精神,随时随地注意节约国家财富。他看见厂里有些人,往往有新不用旧,有大不用小,有好不用次,总以为仓库里有好货,坏了就去领,不注意节约。铸工场一号马钢炉,每月要领一根钢丝绳。黄润萍感到很奇怪:“这种钢丝绳很结实,为啥坏得这样快?”他便约生产科长和供销股长一块到车间去了解,原来是他们不大注意保护,轮子不平,钢绳乱绕,这样,钢绳就容易起毛,用不长久。经过研究改进后,一根钢绳能用五、六个月甚至一年。若以一根能用半年计,一年就可节省三千万元(旧币)。厂里有一个“废品库”,堆的都是用坏的“废品”,过去根本没有人去管。有节约观念的黄润萍却非常注意它!经过分析和研究,发现大部分“废品”还可以加工利用。如“废品库”里存了许多废砂轮,不能磨东西,他让大家将它砸碎,去代替一部分金钢砂打犁镜。这样,能解决金钢砂需要量的百分之六十,按全年任务计算,可节约两亿元左右。有一次,三个车间先后送来了三把坏钳子,他们把好零件拆下来,再凑成一把能用的钳子,又发给车间去用。这就使“废品库”翻了身,“废品”不废,于是全库同志都同意把它更名为“再制品库”。还有几次,车间来仓库领焦炭,总是说仓库管理人员不负责,要大块的领不到,要中块的反而领来了许多大块的,还得砸碎了用。因此常常引起仓库和车间工人的纠纷。黄润萍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原来仓库里的焦炭大小不分类,车间工人就很伤脑筋。黄润萍认为仓库工作应为生产服务,就亲自动手编了一个筛子,动员大家把焦炭分成大、中、小和细末四等,这样各个车间都可以领到自己所需要的焦炭。从此,黄润萍就制定了面向车间的管理制度。

但在开始推行新管理方法时曾碰到过一些思想障碍。个别仓库里管理员态度消极,认为“用少要多,用次要好,用旧要新,反正是你浪费,我的责任是照令办事”,因而照发不误。车间里的个别人员也不满意黄润萍这种“多事”,有的说:“上级都批准了,你没二话说,就得给”。甚至有人说他:“狗咬耗子,多管闲事”。而黄润萍总是以对国家财产负责的态度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不久,这些同志都被说服了,节约的风气树立起来了。

黄润萍,北京人,工程师。早年供职于华北农业机械厂。1952年,“黄润萍仓库管理法”推广之后,他曾四次被评为北京市和华北地区劳动模范,被任命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还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他从北京汽车工业集团质量处处长岗位上退休,现已过世。

5 结语

这些先进工作法的创造者,充分体现了可贵的工匠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共和国的所有劳动模范,包括鞍山钢铁公司老英雄孟泰、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新中国第一代劳模的杰出代表,以及化工行业老劳模、革新能手李国才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当前,无论是为实现华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为尽快把我们化工大国变成化工强国,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工匠精神。每个先进工作法也都应该成为我们化工企业员工培训的范例和目标。

猜你喜欢
细纱调车仓库
保证春节后细纱开车质量的几项措施
基于DMR的成都地铁5号线车辆基地数字化调车系统
前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对混纺纱成纱质量的影响
动车所调车防护系统应答器设置及控制方案研究
填满仓库的方法
中间站调车监控系统维护台的设计与实现
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
小猫看仓库
消防设备
浅谈对智能型落纱小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