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藏农区绒山羊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2021-01-11 10:31巴桑玉珍阿旺措吉卓玛央宗次仁美朵次仁德吉边巴卓玛
山东畜牧兽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农区绒山羊农牧民

达 瓦,德 吉,巴桑玉珍,阿旺措吉,卓玛央宗,次仁美朵, 次仁德吉,边巴卓玛,巴 贵*

(1.西藏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2.西藏尼木县农业农村局,西藏 尼木;3.西藏自治区兽医生物药品制药厂,西藏 拉萨; 4.西藏尼玛县农牧业科技服务站,西藏 尼玛;5.西藏那曲市农牧业科技服务站,西藏 那曲)

本文通过对林芝市朗县、山南市乃东县、日喀则市萨迦县等农区绒山羊产业现状的调研,总结了西藏农区绒山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从西藏实际地理环境出发,以促进西藏绒山羊产业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从政策引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供应体系建设、畜群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对西藏绒山羊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工作新部署,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发展的重点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西藏为发展绒山羊产业在牧区开展减畜增产技术研究,在农区建立基础设施先进、高产高效、污染可控、绿色养殖的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绒山羊现代养殖模式,推动西藏传统养羊业转型增效,在保障草原生态环境能良好发展的前提下,使农牧业也能够增产增效,显著提升农牧民的经济收益,力争呈现青山绿水和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西藏绒山羊耐粗饲料,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强,在高原的高寒低氧环境中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此外,在生产性能上,西藏绒山羊的肉品质优良、绒细度细、繁殖率高。因此,绒山羊养殖是当地半农半牧及农区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半农半牧及农区有着丰富的饲草资源及距城镇较近的地理位置和市场、交通等优势。笔者对林芝市朗县拉多乡吉村养殖山羊30户、山南市 乃东县多布章乡养殖山羊40户、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龙桑村、雄玛乡旺堆村和加布堆村养殖山羊50户在牲畜养殖情况、人口、人工种草、饲草料加工、畜群结构、绒山羊养殖等是否有效益等方面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

1 发展现状

1.1 西藏绒山羊类群

调研情况表明,根据地域分布、生产性能及遗传距离的不同,西藏绒山羊可大体上分为藏西北绒山羊(白绒型、紫绒型)、河谷型山羊、昌都黑型山羊等类群。其中藏西北绒山羊以产绒为主,属绒、肉兼用型山羊,主要分布在藏西北纯牧地区;河谷型山羊(雅鲁藏布型)既可产绒,也可肉用,属肉、绒兼用型山羊,主要分布在拉萨、山南、日喀则及林芝地区的大部分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昌都黑型山羊以肉用为主,属肉、乳、绒兼用型山羊,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三江流域[1]。

1.2 西藏绒山羊的数量

西藏绒山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分布的海拔区域范围广。据调查,从海拔5 000 m以上的低氧高寒的羌塘草原,到海拔较低,气候温暖潮湿的藏东深山峡谷,均有西藏绒山羊的分布。根据2018年西藏统计年鉴,西藏绒山羊在2018年的存栏数约为387万只,占西藏所用种类的牲畜总数的22.03 %。其中,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农区的西藏绒山羊存栏量相对较大,约存 栏193万只,均为绒肉兼用山羊。并且,在这些地区,绒山羊养殖及其相关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一直占据着其经济的主要地位,是这些地区的支柱性经济产业[2]。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方式传统,良种化程度低

目前,农区绒山羊的养殖基本上都是粗放型养殖,常年混群放牧。在绒山羊的品种性能选育上不够重视,选种选配较为随意,良种引进匮乏,羊只普遍存在近交,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当地绒山羊群体种质退化、生产性能下降。此外,在农区无任何种畜场和良种繁育体系制度,造成良种化程度低[3-4]。

2.2 饲养管理水平低,饲草供应体系不健全

农区虽然有种植上优势,但传统牧场基本处于分散经营、没有稳定均衡的饲草供应的“靠天养畜”生产方式。加之牧场饲草料生产储备不足,饲草料加工利用方式落后,除了对羔羊及哺乳母羊饲喂青稞粉及酒糟等补饲外,其余羊只几乎无任何补饲,绒山羊饲养处于粗放式饲养状态。牧场的这种饲养方式使羊的饲喂状态极不稳定,从而导致其营养供应不稳定,长期处于营养不均衡甚至缺乏的状态,这导致了绒山羊生产性能低、出栏率低、良种率低、羊绒和羊肉等经济资源的产出率低,养殖山羊效益差[5]。

2.3 畜群结构不合理、效益差,农牧民市场意识淡薄

农牧民在养殖山羊有着片面追求存栏数的思想,羊的总增长和出栏率很低,致使牲畜饲养周期长,牧业经济效益差。农区羊绒的收购方式由农牧民出售给个体商贩,羊绒的出售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对羊绒的质量和价格也都没有统一的规范,羊绒市场较为混乱,影响了羊绒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2.4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区接受科技培训数量有限,养羊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和运用。此外,最为重要的是,当地因为各种原因,严重缺少畜牧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科技力量薄弱,更新知识机会较少。

2.5 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在农区绒山羊养殖户中,绒山羊圈舍的日常常规消毒环节缺失,环境卫生条件差。此外,在疾病预防方面,农牧民没有预防的观念,除政府相关部门派出兽医主动上门进行疫苗接种免疫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预防措施。

3 农区绒山羊产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策引领和项目带动作用

依靠政策引领、项目带动、农户投入等举措建立良种培育和推广机构,加大农区绒山羊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投入,使科研成就和技术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利用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发展,为西藏绒山羊养殖业的增效增收提供科技保障;探索集约化养殖场、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农户庭院式养殖等多种适宜于西藏农区绒山羊产业发展的科学养殖模式。

3.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绒山羊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收益的关键,因此,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西藏绒山羊养殖业提效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要点是:(1)加强良种引进与培育,建立原种场、种羊场、扩繁场,制定育种方案及良种管理制度,建立种羊培育与推广体系。(2)利用科学技术,借助科技力量培育高绒、高体重、高繁殖率、饲养周期短和出栏率高的优良的绒山羊品种,为西藏绒山羊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实现绒山羊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3)提高农牧民的积极性,科学地引导其对当前饲养的绒山羊的品种进行更新和改良,全面推进农区绒山羊育种改良进程。

3.3 加强饲草供应体系建设,发挥品种优良性能

饲料是绒山羊养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充足、优质的饲料是使绒山羊发挥其优良生产性能,从而提高其养殖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农区气候较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这些农作物的副产品(如青稞秸秆等)为农牧民饲养绒山羊等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农区的农牧民可对农作物秸秆及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利用,为绒山羊的养殖储备丰富的饲料。此外,为了提高饲料品质,加强绒山羊营养补充,农区农牧民还可利用空闲土地种植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牧草,推行“种草养羊”。通过饲草料种植、农作物副产品加工利用相结合,拓宽绒山羊饲料来源,最终促进绒山羊繁殖与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西藏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拉萨绒山羊综合试验站经过绒山羊多年半舍饲养殖研究表明,农区养殖绒山羊具有性早熟、四季发情、多胎等优良繁殖性能,实现超早期断奶,体重增幅明显,产奶量得到提高,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农区科学养殖绒山羊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明显。

3.4 调整畜群结构

畜群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一个畜群中适龄母畜的比例是否合适对畜群的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并进一步决定了畜群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因此要调整畜群结构,使畜群中适龄母畜保持在合适的比例,以便畜群能长久、健康的发展,并且持续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目前农牧民养殖山羊时存在饲养周期过长、出栏率很低的现象,这导致养殖的成本高、产出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农区绒山羊养殖应依托饲草资源优势,对育成羊、淘汰羊实施短期育肥,缩短饲养周期,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山羊出栏率和总增长率,最终使绒山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3.5 加强养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将传统畜牧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将现代养羊科学理论及实用技术、新成果用到基层农区,走上科学养羊道路上。实用技术教材通过公众号、APP等形式推送,使广大农牧民通过手机便捷的学到相关知识,科研单位研究不断推送成果与新方法;建设绒山羊半舍饲养殖示范合作社或村、基地,起到科研示范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农区绒山羊农牧民
新华指数 新增岢岚绒山羊
我国绒山羊种质资源、产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我国农区畜牧业深化战略推进的研究
辽宁绒山羊养殖方法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区舍饲羊规模化养殖技术
农区鼠害成因及灭鼠措施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