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1-01-11 15:38刘健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7期
关键词:骨科护理干预疼痛

刘健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4例骨科手术患者入组,根据入院顺序结合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9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94例,疼痛护理干预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3日SP-MPQ、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次数、术后3日RCSQ、计划外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水平。

关键词:骨科;疼痛;手术;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7--01

疼痛是骨科常见的症状表现,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疼痛可导致分泌、代谢、心血管等系统共紊乱,提高应激水平,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影响术后康复训练的开展,不利于骨折愈合[1]。术后疼痛护理是骨科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医院骨科术后管理水平,医院尝试推行新的骨科护理干预方法。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4例骨科手术患者入组,根据入院顺序结合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5.1±6.2)岁。原发骨病56例,骨创伤34例。四肢骨折77例,其他13例。微创手术35例。观察组94例,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45.9±6.1)岁。原发骨病60例,骨创伤34例。四肢骨折79例,其他15例。微创手术37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认知、精神正常;②无需转科,以原发骨病或骨创伤疾病入院;③手术治疗;④年龄18~75岁;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认知、精神障碍;②危重症患者,需要转科。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疼痛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基本的疼痛健康教育、术后遵医嘱药物自控镇痛,重视疼痛的预防,要求患者避免牵拉切口,平稳呼吸,术后早期积极预防肿胀,抬高患肢。

1.2.2 观察组

(1)提高患者的耐痛阈:①强化疼痛健康教育,编制《疼痛宣教材料》,图文并茂的说明疼痛的危害、发生机制,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疼痛与睡眠障碍、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微切口手术也并非無痛,切口疼痛是普遍存在的,不要害怕;②责任护士术前传授患者非药物疼痛控制方法,包括情绪转移、肌肉放松、音乐镇痛等,每名患者都必须掌握一种及以上的疼痛自我控制方法。③进行认知干预,重点阐述疼痛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传授心理控制策略,控制心理与疼痛感受之间的关系。④改善住院环境,加强开窗通风、控制噪音,做好家属的管理。

(2)做好疼痛的预防:①腰背痛的预防,重视体位管理,即使是下肢骨折卧床患者,也需要进行体位的更换,对于那些有特殊体位管理的需求对象,特殊对待,如脊柱骨折的患者,术后抵住后背的同时,需要活动四肢躯体,以避免肌肉僵直、分散局部压力,尽量使未进行外固定的部位维持自然舒张状态。②切口疼痛,根据切口位置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如对于肋骨骨折,需要重视腹胀管理,避免切口受腹胀影响牵拉引起疼痛,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需要加强早期的冷敷,采用高配比乙醇冰袋冷敷,早期每次1h,1日3-4次,重视合理的康复训练管理。③加强生活管理,尽量维持腹部张力较低的半坐位,起坐动作应缓,做好外固定的管理,避免局部受压,减轻牵拉。④日常护理护理过程中,引入无痛护理理念,轻柔操作,规范穿刺等护理操作,减轻医源性疼痛。

(3)疼痛的对症护理:①对于出现切口肿胀等症状对象,采用物理照射减轻水肿。②加强巡视,加强安抚,鼓励家属陪护,适当开展文娱活动,如手臂骨折者可进行单手下棋。③根据患者的需求,安排音乐镇痛、穴位按摩、穴位贴敷等镇痛,常见做法是五味子值得药丸胶布贴敷于涌泉穴,持续6-8h。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术后3日麦克杰儿疼痛量表(SP-MPQ)评分均值,患者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次数,术后3日Richards-Campbell睡眠质量量表(Richards-Campbell Sleep Questionnaire,RCSQ),计划外镇痛药物使用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SP-MPQ量表评分服从正态分布采用(Mean±SD)符号(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3日SP-MPQ、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次数、术后3日RCSQ、计划外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疼痛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生命体征,不仅是一种生理病理反应,也与心理有关。疼痛的护理是一种整体护理,但常规的护理活动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2]。为此,科室特别从提高患者的耐痛阈、疼痛预防、疼痛对症护理三个角度加强疼痛的干预。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患者对疼痛的负面感受明显减轻,同时急性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睡眠质量改善,绝大多数疼痛较轻,患者耐痛阈提高,减少了额外的镇痛药物应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住院费用负担[3]。

需注意的是,部分护理干预内容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这些护理干预措施也给护士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对护士的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护理干预措施接待规范化。如术前的疼痛健康教育,有必要进行规范化,进行流程化、标准化管理,或设立宣教的岗位,以提高宣教的效率,重视宣教的个体化。

参考文献:

[1]刘莅彤,郝健华,刘红姝.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4):318-320.

[2]章梅云,陈国英,冯芳,等.2321例住院患者疼痛控制及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 (12): 762-764.

[3]童莺歌,成燕,刘冬华,等.术后疼痛护理评分与患者静息及活动性疼痛自评结果的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5,30(3):15-18

猜你喜欢
骨科护理干预疼痛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