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的守护者

2021-01-11 00:40王伟伟
绿色中国·B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刘军塞罕坝荒原

王伟伟

59年间,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59年间,塞罕坝人一茬接着一茬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59年间,塞罕坝人伏冰卧雪,持之以恒,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

10月,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风已将塞罕坝染成了一片金黄。

从400多公里外的北京一路北上,气温逐渐降低,车窗外的景色也不断变换着妆容。高低错落的房屋被甩在了身后,漫山的落叶松开始成为主角。随着路标的不断变化和防火提示语的出现,被称为“人间奇迹”的塞罕坝开始映入眼帘。

在蒙语里,塞罕坝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

然而,59年前的塞罕坝,却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每当北风吹起,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便会长驱南下,掠过塞罕坝直抵京津地区。

如今,来到塞罕坝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到当初的情景,偶尔一阵疾风掠过,只是轻叹一声“风好大”,但这已经与沙尘不再有联系。

“每年春、秋两季都是我们林场的防火紧要期,我们在这儿需要连续待3个月,一日三餐、工作生活都在楼里。”已经从事望工作13年的刘军说,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只有守得住寂寞才能守得好这片林。

为了守好这片林,夫妻俩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刘军的印象里,女儿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夫妻俩只开过一次家长会。每每提到孩子,刘军总会有一种亏欠感,“泪水只能憋在心里,说不出来。”他们把林子看得比什么都重,“防火责任大于天,只有守护好这里,才对得起前人栽的这些树。”刘军说。

塞罕坝,像刘军、王娟这样夫妻值守的望海楼共有9座,建林场以来,有超过20对夫妻值守过望海楼,林场也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塞罕坝不光是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也是中小径级用材林。

“这好不容易长起来的树木,为什么还要有规划地伐倒?”看到林场一车车外运的木材后,不少人都会心生这样的疑问。塞罕坝林场设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护林不是“只造不伐”,这里大部分都是人工林,并且林种相对单一,不像自然林那样可以自行适应,优胜劣汰。人工林这样的择伐,更像农民种庄稼地时的间苗,“取小留大、去劣留优、去密留匀”,这样才可以扩大树木的营养面积,还可以借此去掉病株,保证林区的良性发展。

择伐虽有收益,但塞罕坝人看重的并不是眼前的利益。在规划设计里,他们已经将眼光盯向数十年后——眼下的这点收入与到时产生的生态效益相比可不是一个量级的。

他们口中的生态效益,在如今的塞罕坝其实已经显现。

53岁的吕振军作为一名“林二代”,在塞罕坝已经工作了30多年。他回忆说:“刚工作那会儿,睡的是小土炕,坝上一年到头除了林场工人,也见不到几个外人。但你看现在,一到节假日,到处是外省份的车辆,好多农牧民还发展起了农家乐,腰包比以前鼓多了。”

10月11日,蓝天白云下的一片林区里,林场设计院的测量人员正为样方里的树木进行胸径测量,为今冬明春的工作规劃打基础;林区外的柏油路上,一位新入职的大学生正挥动着印有防火字样的小旗,不时提醒路过的车辆“注意防火”;而此时的吕振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林区巡护了十余公里……

从“林一代”到“林三代”;从荒原秃岭到林海万里;从黄沙漫天到青山绿水……59年间,“塞罕坝”三个字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是一种奇迹、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猜你喜欢
刘军塞罕坝荒原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Improving robustness of complex networks by a new capacity allocation strategy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塞罕坝之歌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hydrodynamics of flapping foils *
塞罕坝
映像畜牧业
塞罕坝点兵
图说
读《白狼荒原上的三天三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