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1-01-12 02:10徐新华邓利群彭金香冉淦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体系

徐新华 邓利群 彭金香 冉淦成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属性,其技能培训属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专业水平为基础,具有职业工作技能,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体系为支撑,完成并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基于此,职业院校应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积极探索和构建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基于对地方综合性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探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有望为高校应用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两个主要部分,长期以来,尽管公众逐渐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理论教学是已经扎根的主要培养方法,而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目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实践教学学时和内容的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实践教学计划减少,且内容未及时更新,与生产实际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目标,而无法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实验课程开设不系统、缺乏整体关联性,各门课程各自为战,创新性实验较少,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很少有创新设计性实验,学生获取的知识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因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有些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教材或参考资料上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步骤及结果由任课教师设置安排好,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步骤得到相应的结果即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最终反映出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是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1.2 实践教学条件问题

实验室规模偏小、针对性弱,实验室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健全、设备未及时更新,特别是缺乏实践教学的教学基地,这些问题在地方院校或民办高校中尤其显著。最后,更直观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缺乏实验设备严重影响了师生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扎堆地在某几家企业或某个岗位进行学习。结果,一定程度的知识不足而导致知识领域有限,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或无法适应相应的职位。虽然高校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开展了校企合作,但企业没有真正地参与人才培养制订、执行和修订等过程,企业的各种实践条件没有完全投入到学生培养中来。企业给予学生的实习环境、实习实训设备及教师培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1.3 缺乏合理的专业实践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队伍以实验教师或理论教师为主,但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学校招募了大量“从校门到校门”的的硕士,甚或本科生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应用型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实践能力较弱,师资水平总体不高。

一些高校因师资力量不足而未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指导,或尽管有教师指导,但大多数是没有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质量不高。企业因条件限制不能安排专人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指导,或虽安排了人员指导,但因激励机制缺乏等原因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而流于形式,或安排的指导人员学历为初高中、中专等,虽专业能力强,但给学生的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学生从心理上的不愿意学而学的差。因此,建设一支专业的实践教师队伍非常有必要。

1.4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阻力不断、企业参与不够

目前,有的地方院校虽然重视校企合作,但由于受到利益、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度低,达不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深度。很多校企合作仅走个过场,签订双方协议而已。这种表面上的校企合作,直接导致企业的项目经验、实用技术和优秀项目很难整合到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进一步影响学生在一线的实习成效,进而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1.5 过程化管理不严格,个性化指导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因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等办学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学生人数较多,给实践教学的项目设置、具体指导和考核等增加了难度,使得教学过程管理不严格、不全面,更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同时,教师与学生直面交流的机会少,这样就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2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2.1 紧扣培养目标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能解决一线技术领域内实际问题的人才,必须改革和重构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制定确实可行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2.2 渐进,分层和系统的知识结构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系统的具有层次性的缓慢递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专业系统的知识结构。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上是按照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各环节,没有针对性考虑实践教学环节各阶段的特点,更未形成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创新的层次性结构。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阶实践训练,而循序渐进地形成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体系,更难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

2.3 实践教学的可评价性

实践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实验(设计)、实践培训、实习和毕业设计(或专业考核)等部分,这几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按专业全方位考虑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评价性体现在考核方式简单、评价数据易获取、过程规范且有标准、评价方式合理等方面。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弃用。

实践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与管理,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它必须基于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应用创新能力等多维度全面检查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教师考核能力和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二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三是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结合;四是笔试与口试结合;五是校内专业教师评价与校外企业专家评价结合。

2.4 校内与校外结合

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踏入社会的,所以作为学校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受到重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训实践结合,学生在校内验证性实验到创新性解决问题,然后在校外验证学到的知识,最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3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的重构:需要充分考虑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实践课程内容及课程间的关联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及达成度、实践平台的有效搭建及使用、评价体系等因素。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基础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构建了“校内外双模块”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分为技能型应用人才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差异化的实践教学培养路径,重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不同模块组成,学生可自行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具体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

3.1 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直接体现,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设置的指导性文件。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修订了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接近55%,其中实践能力培养将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应用型人才所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在校三年内需要修完10学分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学分。第二课堂是在校内进行的对学生实施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人文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提升。第三课堂是在校外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就业和创业实践实训以及各种志愿服务。学生在完成创新类、创业类课程学习以及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开放式实验室项目等创新创业活动后由学生申报并提供证明材料,经过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审核方能认证其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3.2 校内外双模块”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与校外实践两个部分。

3.2.1 校内实践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模块

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不同课程实践教学的分工与协作,形成操作性较强的有机整体,主要目标是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对所有学生无差异的训练。课外实践教学部分通过完成创新学分来扩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实施具有差异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有选择地参加性创新训练或创业发展。创新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不断扩展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创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其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践双模块见图1。

3.2.2 校外实践双模块

校外实践教学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根据不同的人才目标实施差异化培养,加大校企联合的推进力度。技术型人才进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跟随指导教师或师傅,以专题实习方式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操作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技能型人才则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岗位,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参与企事业单位生产、销售、管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及特定的操作能力。校外实践双模块见图2。

图2:校外实践教学双模块示意图

3.3 实践教学设施完善和管理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在经费、人力资源、场地等保障充足的情况下,学校自建或与企业共建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还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创建“模拟仿真实训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技术创新竞赛平台、社会服务与实践平台、转岗实习平台”等多平台,作为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途径和保障。其中,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旨在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不可或缺的。

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实验室建设的增加,以满足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合作的需要;二是设备更新与维护及时,以保障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三是实习实训经费专款专用;四是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合理完整,可行性强;五是教学质量监管严格,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3.4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增加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独立学习,手机、微信等加强互动提升学习质量,线上与线下结合提升师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与完成度。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用目标任务法(问题探究、案例讨论、项目参与等)、素质拓展法、以赛促学法(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达到以赛促教学)、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等实践教学方法。这些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善了实践教学,特别是毕业后,应用技术领域的接受度和适应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5 建设实践教师队伍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组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团队。首先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专业教师按批次到相应行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将行业的优秀人才、优秀案例引入运用到教学中来,完善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资源联合培养的有效途径;三是在招聘教师时将实践能力重要考虑,宁愿有一线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非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四是柔性引进行业优秀人员、退休的高技术高职称人员兼任教师,以弥补现有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应用”,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才应用于技术和技能。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但一些地方院校或民办院校往往没有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实践教学平台,导致就业渠道与职业取向多元化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因此,结合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三方面的实际,通过构建校内外双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和管理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建设实践教师队伍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推动高职教育的建设,精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适应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