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协调发展研究

2021-01-13 14:50崔晨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实体现代化体系

□文/崔晨骁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它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着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相互协调,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有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开始走“上坡路”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系。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不健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市场中供需关系矛盾越来越显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同时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目前经济体系中的不足,制定积极的经济政策,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完成好当今社会给出的经济建设重大任务。更加重视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问题,努力建设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我们不难看到:以往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往经济体系的优化和发展。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从现实中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进一步结合的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协调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生性保障,使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迈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的演进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如何突破长久以来未解决的难题,仍需要进一步探寻。在优化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更好更平衡的发展。产业经济现代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是内在统一,相互包含的。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是想要更好、更优沃的物质生活,而且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文化休闲、社会等价服务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现代化产业,制造业已经转变先前的发展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加高质量、高性价比和更加绿色低碳的产品,符合市场供求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从单纯地增加要素数量投入向推动要素效率提升转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已经由注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升,特别强调质量大于数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推进,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重视生产要素质量的提升虽然超越了先前一味强调数量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效益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转向新的视角,对已有的高质量生产要素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安排,合理调整,进一步迸发出超越从要素前组合方式的新的生产力。在注重优化制度安排的同时,重点关注市场供求机制的调整,使经济的发展从要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提高生产要素质量的推动,转变为依靠创新生产方式推动。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同样,没有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发展方式转变就缺乏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深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份量,由科技创新带动生产要素蓬勃发展,在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结构的同时兼顾生产要素的高效率利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适应新的需求变化,才能在更高水平实现供求关系上的动态均衡。

二、重视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三对关系

加快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相互协同发展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引导力、微观主体有生命力、宏观调控有影响力的经济调和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成离不开四个方面: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这四要素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角度下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一政治经济学经典分析框架下着眼看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其中需要重视以下三对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走出去”和生产资料“走出去”之间的关系。

(一)重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合理流转。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是能够实实在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通过单纯流通手段的制造,就创造出虚拟资本”虚拟资本在银行信贷基础上产生,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在流通的过程中能创造出某种形式的价值和利润。比如,股票、基金、债券等。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并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虚拟经济所流转出的利润反过来投资到实体经济中,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不仅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工具,还有利于实体经济内部结构的有机调整。但虚拟经济的影响也有着负面作用,表现为虚拟资本的价格膨胀,市场价格在连续膨胀中大幅度上涨,市场价格远远超出其本身的价值,表现出虚假的繁荣,近几年全球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过度的投机行为会导致金融泡沫的产生,引起企业空心化,最后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金融资本本身不创造任何财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独立繁荣发展。没有实体经济这一有力的支撑,虚拟经济便是空中楼阁,必将随时倒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兼顾我国金融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抵御风险机制,减少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虚拟经济的波动,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减少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影响,最好的措施便是倡导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把实体经济的基础打扎实,不仅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是为虚拟经济上了一层“保险”。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来看,要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合理的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出台积极的劳动保护政策和工资激励机制,牵引劳动力首先向实体经济流动,完善税收措施,使税收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降低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的门槛;另一方面优化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虚拟经济中的配置结构,避免金融行业出现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二)重视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重视和把握好农业现代化和新时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好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城镇间自由流动,把村镇文化建设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有机联合起来,在农村和小镇中形成原生农业,小型工业制造业和乡村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寻找新路径从而解决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对立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与良性互动。

振兴村镇经济,引导经济向高质量水平发展,保护好村镇人民生活环境也是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招,更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农村振兴的本质上是产业振兴。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其发展出现的传统问题是:农村产业中生产效率低,生产资料落后,更新速度慢;生产力素质没有城镇生产力素质高;生产方式较为单一且不灵活;生产关系相比城镇也较落后。农村的产业现代化是振兴农村的前提,也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传统农业产业是否能够简单升级,还要看到现代化农业发展对政府和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除此之外,农村产业发展应结合本区域的特色以及风土人情,将城镇中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引进乡村中,根据实践的需要将其变得特色化和本土化。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产业村”开始出现,将某一产品打造成为其村落的招牌,以品牌效应和产品口碑为乡村代言,更加有利于乡村走出去,走出去所带来的是更多资本的投资,从而形成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关系的优化和生产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绿色、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向前一步。在乡村中打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打破以往的城乡对立概念,推动城乡一体化,发挥产业带动城乡格局转变的积极作用。

(三)重视劳动力“走出去”与生产资料“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等地位,将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都看作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力支撑,促使对外开放格局进入了新阶段。国内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走出国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帮助当地政府完成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中国制造”的先进技术推动国外一些能源产业的发展。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接了很多建设业务,取得显著经济成效的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中国形象和中国担当,同时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我国在2020年向巴基斯坦输出一整条产业链,即帮助巴基斯坦国内建成第一条高铁,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建成、维护、培训、反馈都由中国企业带头完成,这一项目为巴基斯坦提供将近2500个工作岗位。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工程建设,是我国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走出国门的重要一步,国内资本投资海外,也需要国内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有着大量管理经验的劳动力与之一起走出去,在相互匹配的前提下,促进海外投资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我国劳动资源丰富的传统优势和个别高新技术产业全世界领先的优势,在生产资料“走出去”的同时注重劳动力“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的劳动力相比沿线国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不仅在数量上我们占优势地位,而且在对技术的掌握和文化素养,管理经验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充分了解沿线国家不同的产业特征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向不同国家推动劳动力走出去,在此过程中更要注意其与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相适应,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猜你喜欢
实体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