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人物评说之周恩来”教学纪实与反思

2021-01-13 20:4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支艳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学生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 支艳莉

课程设计:这是一节没有教材的历史课程,是基于学科需要而设计的一节校本课程,系列名字叫做“党史人物评说”。之所以选择党史人物进行讲解与评说主要是为了配合教材中的近代史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加强四史教育的教学任务,是为了唤醒初心,知道来时路,明确去何处。为什么要专门讲历史人物?因为人物是历史的灵魂。为什么特别关注民国的革命人物?其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其二是因为课本中的红色历史主题所涉及的革命人物是最容易在政治宣传中被脸谱化而失去本真的。只有真实客观地了解人物的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形成,才能够真正产生“同情之理解”和“温情之敬意”。历史行之愈久远,历史角色的品性就愈是清晰,我们的任务就是讲好他们的故事,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完美,是我们的讲述不完美,此为最初的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党史人物评说之周恩来

(本课为第一课时,时长四十分钟,所以只涉及周恩来的青少年时期,重点讲解他早年的读书生活与品性养成。)

教学过程:

1.学生谈对周恩来的感受

师:这里有一段关于周恩来的文字叙述,谁来念一下?

(展示史料,鼓励学生朗读史料谈感悟。)

史料一:周恩来(1898—1976):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史料二:周公生于清末,死于文革末,历尽革命、战争和人世间的坎坷,承担过重于五岳的责任,也得到过亿万人的尊崇。一个了不起的人!

——摘自文章《周公的人文课》

(有学生立刻举手大声朗读第一段史料。)

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并赠送“中国梦”书签。)读的非常好,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周恩来的一个评价,你们读完什么感觉?这段文字描述让你感觉他很亲近吗?还有谁可以给我们读一下第二段史料?

(学生主动举手朗读材料。)

师:(点评朗读并设问引思。)老师提醒大家一下,以后朗读一定要读史料的出处,因为出处的科学性、准确性直接关联到我们对史料的判断分析。那么读完这两段史料对周恩来的概括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用你自己的话形容一下你所知道的周恩来吗?

生:我想到周恩来在读书的时候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后来做了总理,实现了他的理想,我觉得他有始有终。

生:我觉得可以用伟大这个词来概括他的一生。

(引导学生跳出已有的思路,用自己的话谈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生:我要用“坚韧不拔”形容他。

师:为什么想到这个词语呢?

生:因为当时中国没有核武器,受到其他国家的核讹诈,是周总理主持了中国有关原子能的研制,加强我国的国防安全,为我国营造了较为和平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他带病工作,对国家付出了很多,是一个非常坚韧不拔的人。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经典,大家知道经典在哪里吗?因为在叙述历史问题时我们通常讲求“史论结合”,他先给了一个结论叫“坚韧不拔”,然后举例子来证明他如何坚韧不拔。

师:(鼓励女同学发言。)还有没有谁来说一下?有没有女同学发言呢?你们不觉得总理很英俊吗?这样的话也可以表达啊!只要是真实的感受就可以说。

生:我觉得他很面善。

师:总结一下,大家都觉得周总理很好。但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一堆美好的词汇来形容周恩来总理,而是要走近一个真实的周恩来,要一起寻觅那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周恩来,能明白老师的用意吗?

(学生纷纷点头称是。)

2.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

师:那么,如何寻找这样的一个周恩来,这样的历史人物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来自于清朝大学者章学诚的一段话。

史料三:“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ju,四声)论其文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师:哪位同学来念一下这段史料?

(学生朗读史料。)

师:很好,下次朗读时声音可以再大一些。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去认识一个人物?

(由于是古文,有一定难度,没有人主动回答。)

师:(翻译文字意思并做解读)我们在认识一个人物的时候,要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充满同理心,其次还要依据史料合理合情的分析。希望大家和老师一样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去看待周恩来,去发现一个更亲切更真实的周恩来。

3.周恩来的家世背景

(展示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照片。)

师:谁可以描述一下看到照片后的感觉和从中获得的信息?

生:我感觉他的家世应该是比较好的,衣着比较讲究。

生:我感觉他看起来很乖的样子。

生:看他的衣着很讲究,包括他拍这张照片的环境,旁边的盆景,我觉得他和他们家都是很有文化底蕴的。

师:还有人要谈谈吗?老师希望大家自由表达。太棒了,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女孩子!你说一下你的感觉。

生:通过他的着装能看出是处于民国时期。

师:是的,周恩来是在1898年出生的,他出生的189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戊戌变法。(齐答。)

师:对,戊戌变法,那你能根据这个时间点和这个事件联想到当时整个中国是什么样子吗?

生:几年之前刚刚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距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迈进了一步,戊戌变法中的有识之士对清政府和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大肆的批判,人们的思想逐渐从封建愚昧中解放,社会越来越朝着光明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

师:他对时代的分析特别辩证,总的来说就是周恩来生活在社会的转型期,他要去追求平等自由,追求一个新的世界,但是他身上又有他的家族给他的影响。所以我们会觉得他和其他革命者不太一样,他这样的家庭出身的人走向革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

师:刚刚关注了时间,再来看空间,他出生在中国南方,请大家谈一谈中国的南方有什么特点呢?(提醒学生关注空间信息:淮安,绍兴,南方。)

生: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受外来事物影响大、文化发达。

师:江南富裕之家比较多,他们的富裕不仅仅是家底厚,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看看这张少年周恩来的照片,他浑身充满了书卷气。了解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家世背景的大致状况,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讲他的家世自然要追溯一下他的先祖,请大家猜猜看,老师给的三个历史人物,谁最有可能是他的先祖呢?

(展示历史人物照片。)

生:周公并不姓周,姓姬名旦,这个不对。

生:周敦颐。

师:为什么?想起周敦颐你有没有想起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生:《爱莲说》。(齐声答)

师:文如其人,谁能说一下从这个文章可以看出来周敦颐可能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师:和官职地位比起来他更看重气节,他有文人的风骨。那你觉得他和我们的周总理在文化血脉上有没有一定的关联呢?

师:参考《周恩来家世》(主编李海文)一书中的研究成果,周恩来为周敦颐第33代孙,这让我想起中国的家风传承。良好的家风会代代相传,相传的是文脉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品格的培养。

4.周恩来的幼年教育

师:了解了他的家世背景,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父亲母亲是谁,他们是怎样教育恩来的?请大家看史料。

史料四: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我出生不久,因叔父周贻淦病重,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叔父死后,就由守寡的叔母抚养。

——摘自《周恩来自述》

史料五: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周恩来

史料六:周母之父万青选是晚清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市)知县,1872年冬生下一女,故名为冬儿。冬儿因排行十二,又称十二姑。那时是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冬儿竟然不肯缠足,由于父亲宠爱,别人也拿她没办法。小小年纪,她就吵着要读书识字,那时候读书是男人的事情,但在她的软缠硬磨下,万公馆破例让她念书。她悟性很高,又善解人意。父亲处理政务或会客交谈时,她一般不闹不玩,多是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听,一副成人的神态。耳濡目染,她从小学会了许多处理事务的本领,并日益练达。

——周秉宜《周恩来的父母周劭纲与万冬儿》

史料七:叔母即嗣母陈氏,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周恩来

史料八:陈氏,187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擅长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周恩来过继来后,不久丈夫便去世,陈氏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如《韩信胯下之辱》《岳飞传》等。后来,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阳忆旧》,回忆了这段短暂的美好时光:“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

史料九: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周恩来

(学生朗读史料。)

师:周恩来没有其他男孩子那么的粗糙,比较文雅,和他的两位母亲对他的教养有很大的关系。

师:他的外祖父是清河县的知县,做了三十年,家境富裕,有九十九间房,当地的那条街全是他外祖父家的房产。外祖父家人丁兴旺,孩子也特别多,周恩来六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去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有很多很多的藏书,又有很多很多的孩子,这两个“很多很多”对他的影响是什么?是好好地读书,好好地玩!这是他幼年时期最开心快乐的一段时光。他的母亲万冬儿竟然不肯缠足,这说明他的母亲有一点点叛逆,也很有主见,同时也能看出他的外祖父很宠爱他的母亲,这一点也会影响到周恩来。她还经常跟随父亲出入官场。这里老师想请大家思考一个历史细节:后来周恩来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他们投奔外祖父家,这时外祖父已经去世,这么多房产,这么多子女,必然什么多?

生:争吵多,纠纷多,矛盾大。

师:他的母亲万十二姑很会处理事情,处事大方,特别明事理,大家族里有了纠纷大家都来找她帮忙解决,最重要的是在他母亲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周恩来总是跟在母亲的旁边。请问大家,老师讲的这个细节你认为会对周恩来有什么影响?

生:这样耳濡目染吧,可以让周恩来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冷静。

师:你能用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举例说明吗?

生:西安事变。

师:西安事变怎么解决的?共产党这边派谁去的?

生:是由周恩来和平解决的。

师:还有吗?新中国的外交局面是怎样打开的?

生: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师:总结—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会受用一辈子。

5.本课小结: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与品性养成

师:周恩来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师爷。师爷文化和书香门第的大家族氛围对周恩来一生影响至深。

◆注重家风,注重品德教育

(富于教养,严于律己,仁慈礼让,注重孝道)

◆书香门第,文化底蕴深厚

(酷爱读书,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

◆善于处理复杂问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不走极端富于调和性)

6.介绍一本书

书名:《周恩来传》

作者:(英)迪克·威尔逊(封长虹译)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方面

处处渗透历史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不同于教科书的解读,让革命人物变得亲切起来,让学生愿意走进他们,汲取他们的人生智慧、崇高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同时采用史料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历史研究分析的规律,大量引入史料,并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用史料搭台,强调时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拥有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到一定时空中进行分析的历史意识。

师生互动自然和谐顺畅。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就一再告诫自己,历史学科固然需要教师补充史料,讲述史实,讲解分析,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绝对不可以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变成老师的独角戏、一言堂,所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设问引思。每一段史料都让学生自己朗读,一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同时倡导学生自己作为历史研究的主体,回归文本,回归史料,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2.不足方面

时间安排失误。四十分钟的课时,准备了一个小时的内容,再加上由于前面节奏掌握不够好,导致内容没有讲完,影响了整体课堂的完整性。后面的内容还有讨论“周恩来的精神长相从哪里来?”补充周恩来自我勉励的话“面必净、发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正;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还有举例说明他的家世他的父母对他处事方式人格修养的影响,如果加上这些史料和案例,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

史料来源单一。虽然引用了大量史料,有来自《周恩来自述》,有来自论文文章《周公的人文课》,还有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以及《周恩来真情实录》。但总的来说史料来源比较单一,用来支撑结论略显单薄,以后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做到视角更多元,视野更开阔。

总之,这次活动虽然因为备了一节非常规的课而比较耗费心神精力,但是我能感受到自己有很大的成长,又完成了一次蜕变。也希望历史课程可以越来越丰富多元,更加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更加睿智、更加人文,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学生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