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百家言 不枉千里行——参加“中美千校携手”交流项目的见闻与思考

2021-01-13 20:43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吴 霞

曾应美国学区教育长协会(AASA)邀请,笔者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美代表团,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合作部傅博主任带队下,赴美国华盛顿、费城等地户外教育中心、相关学区中小学进行交流访问。此次访问交流,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受益匪浅,启示颇多。

◎草木花香,携手共享:美国的环境教育

美国环境教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学生在大自然中的真实体验,二是社会参与,共同完成。

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威廉·施密特户外教育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场所,每年有大约一万名五年级的学生在此进行1-2天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森林中寻找树种;在露天的花园课堂里上课;亲手制作土壤模型,观察人工降雨时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拓展训练和定向越野挑战赛等活动,锻炼领导力,树立自信心。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活动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要计入毕业学分。而任课的十几位教师并非来自学校,都是兼职,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制订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我们也体验了下河捞鱼和分辨鱼种、乘船观察两岸生态的环保教育。

美国的环境教育,不是空泛的理论知识,而是真正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同时社区、学校,甚至公园等也共同为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其变成全社会共同的任务。

而我国的环境教育与美国有所不同,我们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中,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内完成,几乎没有校外机构的参与。当然,也有户外的研究性学习。

对比两国的环保教育,中国学生虽然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环保知识,但亲身体验仍显匮乏。无论何种教育,都是人的生命体验,教育过程是由参与、理解与内化所构成的统一体,在体验中才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四彩当空,交相辉映:美国的STEM教育

字面上看,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四门学科。深层次看,STEM教育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有逻辑性的思考。

美国重视STEM教育,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学理工素养,并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学生发展高水平的STEM知识和技能。

STEM教育特别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帕利塞兹中学学生团队展示的机器人项目,其思路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结合学校的需求展开,即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完成一系列自主动作的机器人,学生自主参与设计、搭建、编程、测试、改进的工程过程,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体现了STEM的跨学科集成与融合。

STEM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高中生可以选择参与或学习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的STEM项目或大学预备课程,确保其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学校、大学等。类似的项目、活动能够改变学生的发展轨道,点燃他们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火花,同时奠定未来的职业道路。

但是,作为时下的教育热点话题,STEM综合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仍有一定借鉴价值。一方面,可从加强不同学科间联系以及加强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两方面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处理真实的问题、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办法。

◎行有所见,见有所感:观察和发现

美国中学,特别是高中,非常重视以环境教育、STEM课程等为代表的跨学科科学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校长和教师都有比较高的准入门槛和按月、周实施的教师培训,而学区长肩负教学指导和监督的职责,有着比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经验,承担跨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都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背景。

二是学科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例如,帕利塞兹学区针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紧缺现状,实施医药职业路径项目,充分运用了邻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而学校中的临床设施也是尽可能地仿真,让有志于医疗行业的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和体验实际项目内容。

又如美国的STEM教育中贯穿着一个理念——把真实世界的工业产品微缩化,并使其大量地进入到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微型机床之类的设备并不罕见。但在中国,孩子上课运用到的还是塑料积木,对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会有些距离感——因为大部分的学习都是运用理想化的解决方法解决模拟情况下的问题。

目前在中国,少儿编程和机器人是落实最快也是传播最广的STEM教育方式。但能源、环境问题、城市建设规划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仅仅靠这些是不能解决的。而美国的教学,却是让学生在项目中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三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学校很多课程的设置源于生活,再走进生活。例如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的部分高中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开设了农科课程,让喜爱或者来源于农业世家的孩子能选修系统的农科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该郡的威廉施密特户外教育中心是专门为公办学校服务的校外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两天一夜的校外教育,这个中心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计划非常完善。

四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与学生的生涯发展紧密结合。美国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生涯的发展指导,为此开拓了职业体验基地,让学生更为客观和直观地发现自己的专业潜能。

五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各个学校都有为14%特殊学生设置的特殊教育课程,许多普通高中还引入了职业技能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或取得许可。

六是种类丰富的奖惩机制。通过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学生的表现,使用反思观察角对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惩罚,通过细致全面的评价量表来测量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与校长共进午餐等奖励方式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志愿者服务,有很多做法非常值得国内的学校加以研究和学习。

◎见有所感,感有所思:思考和感悟

首先,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应该根据学生和课程的需要适当引进具有工程、科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同时对学科教师进行持续的跨学科知识、技能和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培训,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跨学科教学。

其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在保质保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开设丰富的特色课程。当然特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关注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实际办学条件。

其三,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要善于挖掘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城市场馆、家长、校友等社会资源,统整教育力量,为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视野、丰富体验提供支持。

其四,就校际交流合作方式而言,此类互访交流活动尤为重要,建议经常性、系列化开展,对不同层面应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研讨主题。探索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的交流方式,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中美校际主题视频论坛活动”,开展“面向未来的中美中学生环保方案创意对话活动”,与各地、各国姊妹学校间定时开展系列主题论坛活动,交流分享环保方案创意对话活动,从而推进教育广度和深度。

其五,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方面,美国学校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如何科学地走班教学,在师资、教室、课程设置上都值得我们学校之间互相交流、学习。

一周的访问和学习让人意犹未尽,也更让我们在中美教育的比较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为学生未来的成长进行思考和研究。访问过程中,我们也在与来自国内多个省市的40多位校长和教育局领导的沟通中对各地的教育理念,中高考综合改革的实践体会进行了交流。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